摘要:湘大的亭,最得天獨厚的,一爲秀山的遊息亭,一個就是畫眉潭上的那個亭子了。還有一條路,從東坡村沿石階而上,或者,在勤人坡的中段,沿一條小道,穿過茂密的林子,到了“遊息亭”,俯瞰湘大,便有了一點指點江山,山雖不高,唯我獨尊的感覺。

原標題:“湘大八記”之四:長亭連短亭

一個大學,有山,有水,有園,當然不可沒有亭。

湘大的亭不少,不過最著名的,應該是秀山上的“遊息亭”。

秀山是湘大的最高峯,“遊息亭”就是最高的那個點。

通往“遊息亭”,有好幾條路。從北山走一個緩坡,或者南山,上勤人坡,登139級臺階,就是秀山那條著名的“馬拉松”道的起點了。“遊息亭”就在中段,再過去,下坡,就是松濤山莊了。還有一條路,從東坡村沿石階而上,或者,在勤人坡的中段,沿一條小道,穿過茂密的林子,到了“遊息亭”,俯瞰湘大,便有了一點指點江山,山雖不高,唯我獨尊的感覺。

遊息亭的廊柱上,有兩幅對聯,一幅是中文系姜書閣先生所作:

漫天花雨傳心法

鎮日松風伴讀書

還有一幅出自中文系另一位老教授羊春秋先生的手筆:

倚欄披襟挹取風雲雨露

舉杯邀客摘來日月星辰

還有老師寫《沁園春·登遊息亭寄興》(何軍山):

展望崗頭,赤嶺童山,換盡舊顏。覺書聲弦浪,清心悅耳;松濤花氣,沸閣薰欄。壯麗文園,繁華時代,必有騷風起此間。遊亭外,看興邦多士,楚楚儒冠。回思往事無端。

漫道我焚琴煮鶴閒。嘆唐經宋典,遊魂撩糠;秦文漢賦,故紙斑斑。南苑詞人,東林墨客,誰去消磨章句間。斯文地,問三湘英俊,誰主吟壇?

八十年代,“遊息亭”剛建好的時候,秀山很多地方還光着。後來,不斷地植樹,纔有如今的綠蓋如蔭,松濤陣陣。

(當年的學子,現在的老師,當年的遊息亭)

2019年,湘潭大學招生宣傳的主題詞就是:湘大是個讀書的好地方。想想,坐在亭子裏,汲風雲雨露,伴日月星辰,在松風中遨遊書海,真的是樂莫樂兮此讀書啊!

還有的,喜歡在黃昏時,或者夜色下,在亭子裏練功、鍛鍊,吸天地之靈氣,成靈腑之明澈,那可能也是另外一種境界吧!

湘大的二園:沁園和澤園中,也有幾個亭子。

沁園的中軸線,假山、水槽,然後就是一亭。這亭無名,四根橢圓的柱子,圓頂,頂上有一鈴,看起來就像成吉思汗的帽子。不知道是不是寓意《沁園春·雪》中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沁園的另一頭,還有一亭子,五根圓柱,柱上雕着龍紋,琉璃瓦,檐角上翹,頗具中國古風。亭名“沐風”,沐浴東南西北風,任爾春夏與秋冬。與邊上的“東坡村”,可算得是相得益彰。

沁園的亭子走的是古典風,而浪漫的澤園,自然也需要有活潑可愛的亭子相配。噴水池的一邊,有一藍一白,兩隻大蘑菇相伴,還有一把白“傘”,撐起一片藍天,白天,供孩子們嬉戲。夜晚,月光下,小亭裏,燈火朦朧中,文青們也就可以淺吟低唱了。

澤園還有一長亭。一圓形的亭子,白柱,藍頂,然後帶起一長廊,看起來就像老鷹捉小雞中的母雞帶着它的一羣孩子,在那裏嬉戲。尤其是長亭頂上,各種藤蔓植物覆蓋在上面,紫蘿藤花搖曳生姿,在陽光下舞蹈,在微風中招展,這亭,也就有了生命,有了無限的嫵媚。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王實甫《長亭送別》

坐在這長廊裏,一邊吟着古人的詩,一邊想想自己的心事。然後慶幸,在這樣美好的地方,讀讀詩,發發呆,也是人生的一種奢侈的幸福啊!

湘大的亭,最得天獨厚的,一爲秀山的遊息亭,一個就是畫眉潭上的那個亭子了。

一個在山之巔,一個在水中央。

一個適合登高望遠,指點江山;一個最宜煙雨濛濛,淺吟低唱。

畫眉潭的亭,適於遠觀,在水之湄,在柳樹枝條的扶疏中,在睡蓮花的簇擁裏,看它亭亭玉立,還有那搖曳多姿的倒影,自是無限風情,諸般畫意,盡在不言之中。

那亭,又是可親近的。沿着曲折有致的遊廊過去,憑欄處,四面風景都來眼裏,在石凳上坐坐,萬般心事盡付水中。

有時,我在亭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也在岸邊看你。

有次,晚上跟一幫學生聚會。飯後走走,不經意間就來到了畫眉潭。大家坐在亭子裏,談談學問,說說閒話。一輪明月掛在樹梢,月光如水,想起臺灣詩人馮青的一首詩《水姜花》:

然後,就在這樣悉索的水面,

看到,月光湧動。

兩岸的燈火也溼了,

我眉睫的露水盈盈。

開了又開的素花,

靜靜的在秋色中疲倦。

跟學生談起這詩,他們都說好。水的那邊,有一學生在吹笛,笛聲飄過來,是李叔同的《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大家都安靜了。只有那如泣如訴的笛聲,在夜空中迴盪,不絕如縷。

很多時候,看到畫眉潭中央的亭,就想着,那就是畫眉潭的“睛”。

可惜,這“睛”卻無名。

沁園的亭叫“沐風”,也許,我們可以把它叫“聽雨”,或者直接就叫“畫眉亭”好了。

還有,就像秀山遊息亭上的兩幅對聯,就是遊息亭的“魂”。沒有了“魂”,那亭就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誰會肯駐足多打量它幾眼呢?

然後想着,畫眉亭上如果也有幾幅讓人過目不忘的楹聯,讓人回味,讓人不捨,該多好啊。

一個大學的文化,不光在圖書館,在教室,也在一山一水,一器一物之中。

湘大其實還有很多無名的亭子。比如松濤山莊前、荷花池邊的亭;比如校工會辦公平房邊、守着泉山的那亭……

有的亭,有名有有名的優勢。

有的亭,無名也有無名的好處。

就像泉山山上還有一個亭,無名,守在一片樹蔭下,一個角落裏。從南山到北山,抄小道經過泉山的同學,大多不會拐過去停留一會,甚至可能目光掃過,也不會多看一眼。

亭也很簡陋,四根柱子,支起一蓋,四飛檐。

因爲簡陋,不堂皇,它又與周邊的樹、雜木,乃至數下的落葉,高度地融爲一體。連水泥柱子,也成了綠色的竹子。

無名,又在偏僻的角落,無人關注,也無礙觀瞻,這亭又成了學生們的塗鴉之地。或祈禱“考研成功”,或表達對某位女生的愛戀:“愛在這裏,不曾遠離”,“愛你一輩子”,或者相約“疫情過後,十年後見”。還有打油詩:

滾滾紅塵是非多,

敢於愛你不寂寞。

人間煩惱天常在,

今朝南山放聲歌。

大約,這也算一種校園文化吧!校園文化當然需要高大上,需要規則與秩序,但有時也不妨容忍自由、多元的存在。就像在歐洲的許多城市,有着古老的文化和高度現代的文明,其塗鴉文化也別具一格。

只是有點不明白,那位在2020年3月19日留言的男生,爲什麼要“疫情過後,十年才見”呢?難道湘大就是你的初戀,你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有出息一點,然後再回來,大聲地說:親愛的湘大,我回來了。

湘大,就是那一抹鄉愁。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圖片 / 何雲波 新媒體中心圖庫

文字 / 何雲波

編輯 / 丁彬岐

責編 / 丁德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