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小朋友们查看老虎仔谈历史的早晨分享,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
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这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还是衡量君子德行的最高标准。按照宋儒的理解,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中庸”就是指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还被人们理解为“中道”,即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并使双方保持着均衡的状态。另外,还有人将“中庸”称为“中行”,也就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等都不偏于某一个方面,而又涵纳所有的美好德性。
究其本质,中庸之道就是一种执中用两的智慧。它能让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保持在相对稳定、均衡的状态下。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事件,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礼乐刑政,只要我们都以适中的原则处理,就是在运用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还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处世哲学。对于这种处世哲学,你可以提出自己的批判,可是你却无法逃离这种思想的浸染。也许大家经常都能听到,对待别人要一视同仁,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这就是“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这就是“庸”。但是,现在有许多人都将“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胆小,并对其大肆攻击,这只是人们对“中庸”的一种误解而已。
此外,中庸之道也是人们做事时的一种大智慧。有些人故意曲解“中庸”之道,并觉得“中”代表的就是中间,两面讨好、和稀泥的思想和行为。其实,这是对“中庸”思想最大的误解。孔子的本意是想告诚大家,在对是非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尽量避免采用极端的方式处理问题。因此,中庸之道是人们进退有度的大智慧。
总之,中庸之道就是人们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争取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方法。同时,它还能在人们处理矛盾时,保证问题的平稳解决,避免冲突的发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中庸之道都是人们摆脱困境、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非常感谢你们的观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