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进行变法革新,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倡导者稍有不慎,不管改革成功与否,都会落一个身败名裂,甚至身首异处的下场。戊戌六君子,就是其中最悲催的一批革新者。
戊戌六君子之死标志了变法的失败
大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6月份到9月份,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由光绪帝主导,维新派为中坚,在请廷内部展开了一场自上而下的革新运动,史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的改革进程非常激烈,康有为甚至建议光绪囚禁、暗杀慈禧太后。这一传言到了慈禧耳中,彻底激怒了这位在清朝末年最贪恋权势的老太太。慈禧在守旧派的支持下,迅速发动戊戌政变,抓捕了包括“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等人在内的维新派成员和支持者,并光绪软禁于瀛台。
慈禧重新训政,并下旨处死了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杨深秀和康广仁等六人,即史称的“戊戌六君子”。据一些史料记载,慈禧还专门下旨,要用钝刀处死六人。行刑时,六人中最少的都被砍了十余刀,场面极其的血腥。
在众多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在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旁观者多是哀叹、同情之状。而实际上,更多的人就如鲁迅在小说《药》中所描述的一般,个个“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仅仅是一群麻木的围观者。更有甚者,还大声的唾骂六君子,向六人丢白白菜帮子、菜叶子,给刽子手扔赏钱。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有如此情形,其实也不足为怪。这完全就是当时社会情况的真实反映。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应该主要有下面几个。
第一、同情戊戌六君子者,悲愤、哀怨,却是敢怒不敢言。
戊戌变法,主张改革政治,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这对于热衷洋务的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员是有益的。所以,他们在尽力保护维新派成员,甚至为了挽救戊戌六君子,来回奔波运作。但是,当慈禧将六君子定为逆党之时,他们也只好缄口不言了。
戊戌变法,主张兴办民族工业,刺激和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这对于一些民族资本家,大商人是有益的,这些人肯定也是支持和同情六君子的。只是,他们的势力太单薄了。
那些接受了新学教育,放眼看世界,接受了西方教育和思想的知识分子,必然也是拥护革新的。但是,他们在清廷的高压下,只能无声的呐喊,彷徨,只能用无声的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想。
而那些敢于发声者,早就被慈禧抓的抓,革的革,流放的流放了。剩下的,即使想送六君子最后一程,也只能默不作声的远远看着。这也就造成了那些唾骂、丢菜叶和扔赏钱者,特别的突出、扎眼睛。
第二、仇视戊戌六君子,作出侮辱举动之人,多数是守旧派。
戊戌变法的许多主张都具有先进性,但是,实施过程却是错漏百出,过于激进。
比如机构精简一项,据不完全统计,导致上万官员失去职务,其中部级长官就有六名。并且,还没有给这些人安排之后的出路。这些官员的利益受损,自然会站到维新派的对立面去。
还有,戊戌变法触碰到了传统的旗人利益。康有为主张剪辫子、穿西服,同时,还请求在华东建立新的国都。这等于京城的旗人会失去原本的旗地,而旗人的传统也必须改变,这让大多数旗人都很难接受。当年满清刚入关的剃头令遭到了汉人的激烈反抗,现在,维新派提出的剪辫令,自然也让旗人异常惊恐。因此,京城的旗人非常痛恨维新派六君子。
所以,当六君子被处死时,这些丢了官职的京城官吏,以及不满的旗人,自然是要去唾骂,丢菜叶,赏刽子手了。他们认为处死六君子,杀得好,杀得对,慈禧太后的决断太英明了。
第三、戊戌变法没有深入基层民众。
维新派主张启民智,开放言论,并且创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报刊,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革新浪潮。但是,由于时间太短,这些很难影响到那些最底层的目不识丁者,以及那些在传统的愚民教育之下,早已经习惯了屈从于皇权、威势之人。
而守旧派掌握了比较传统的权威舆论,这些很难受维新派影响的群体,对于皇权,还是会莫名的顺从。
跟他们讲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许、可能还听得懂,甚至个别人还会自认为典范。但是,当跟他们讲什么科学知识,工业革命之时,估计只会大眼瞪小眼,抓耳挠腮,搔头发,不知所云。
他们可能更多的就是那一群被“捏住了脖子”看热闹的“鸭”,也仅仅就是看个热闹罢了。他们虽然不反对皇权,却也不知道维新为何物,仅仅知道这些被杀的人都是些有罪的逆臣罢了。当他们面对外国侵略者之时,也是麻木到无感,谁不杀,谁给钱,就帮谁。谁输谁赢不重要,拿到钱,过好当下的日子才最重要。反正不管谁当了皇帝,他们还都是那一群最底层的被剥削者。
而个别好事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发泄也罢,单纯的凑热闹也好,会跟随那些痛恨维新派的人,起哄、大骂、丢菜叶。只是,他们可能也并不富裕,除非是要吃“人血馒头”,否则,应该是不会给刽子手扔赏钱的。
戊戌六君子之血没有白流
戊戌六君子之死,有人扼腕叹息,也有人唾弃鄙夷,但是,他们的血并没有白流。
谭嗣同曾留下绝命诗,其中有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麻木者读不懂,而守旧派不愿意读懂,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懂了。
维新派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思想启蒙。
慈禧受维新派影响,主动进行了一些改革。特别是在庚子之变后,慈禧开始着手安排编练新军、鼓励工业、废科举、开设新式学堂,还设置了资政院等机构,广开言路,甚至下了预备立宪的决心。
而新兴知识分子、民族资本家,也开始痛恨清政府,放弃了原本希望的君主立宪改革,转而谋求更彻底的共和革命。最终,在无数人的不懈努力,流血牺牲下,迎来了共和。
戊戌六君子牺牲之时,虽然遭受了误解与屈辱,但是,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正义总会降临。六君子必然会千古流芳。而麻木者应该也会继续存在,也还会持续不断地淹没在不断前进的历史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