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左傳·宣公二年》記載,當時車夫是一個名叫羊斟的人,他說“疇昔之羊,子爲政,今日之事,我爲政。沒想到華元聽了之後卻不屑道“他不過是一個車伕,就算沒喫到,他還敢記恨我不成。

春秋戰國是個戰事紛亂的年代,同時也是 一個羣英匯聚的年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爲功績和才能在歷史留下輝煌的篇章,永垂不朽。但是有一個人是個例外,他被後世銘記竟然是因爲年輕時放下的一個錯誤。

公元前 607年,楚國奉鄭國的意思去攻打宋國。宋國的國主知道後便派一位叫華元的大臣出面對戰。在古時候,一般大戰的前夕將領都會依照慣例犒勞一下士兵,以此來鼓舞士氣。華元也不例外,他宰殺羊後,命人做成肉羹,親自分給士兵們喫。大家也都喫的很開心,這時有一個人站出來告訴華元,他給在場的各位都分了肉羹,卻獨獨忘記了車伕。

沒想到華元聽了之後卻不屑道“他不過是一個車伕,就算沒喫到,他還敢記恨我不成?”在那個君之視臣如土芥,臣之視君如寇仇的年代,華元的這句話給自己招來了禍端。這裏我們要說一下這個車伕,這裏的車伕並不是普通王公貴族出行時那個馬車的車伕,而是作戰時將領乘坐的戰車的車伕。

而且這個車伕的位置也不是誰隨隨便便就能當的,在當時有規定,這種車伕得是至少士族及以上的人才有資格任命。俗話說得好“士可殺不可辱”,這個車伕聽到華元這樣說,心中那是憤憤不滿,覺得受到了十分的屈辱。估計平常在生活中也沒有遭受過這樣的屈辱,所以他決定要報復。在此華元埋下了一個禍根,一個直接導致這場戰爭失敗的禍根。

果然在打仗的時,華元正準備好好大殺四方的時候,戰車卻猛的前朝奔去,直衝到楚國的陣營裏。楚國的士兵一見有這樣的好事,抓準了機會一把擒拿華元,最後失去將領指揮的宋軍大敗。後來華元還是被宋國的國主用大量的錢財和珠寶贖回來了,回來之後,華元很快就恢復了原來的職位。但是這件事成爲了他後來一生的痛點。

那要說到這個故事和“各自爲政”有什麼關係。原來在馬車衝向敵方陣營的時候車伕說了一句話。據《左傳·宣公二年》記載,當時車夫是一個名叫羊斟的人,他說“疇昔之羊,子爲政,今日之事,我爲政。” 意思是:分羊肉羹的事情是你做主,今天在戰場上輪到我做主了。後來人們在其中得出一個成語—各自爲政,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兩方勢力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做事情,互不配合。

從這件事情當中,我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身位將領,行軍打戰光除了要顧看兵書、謀求策略之外,安撫下屬,籠絡人心也是很重的。否則很容易遭受身邊人的背叛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