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德國北萊茵西伐利亞邦的歐豪村,是個僅有580位居民的小農村,佔地約400公頃,該村莊歷經三年的改造,成爲有名的生態示範村,也是我們今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典範,下面跟隨中農富通城鄉規劃院一起了解下這個生態村吧。

1990年

村民終於無法忍受欠佳的生活條件,決定進行生態改造;

1993年

歐豪村達成傑出的成果,贏得德國聯邦農村更新金牌獎;

1996年

歐豪村被歐洲各國選爲「歐洲生態示範村」;

2000年

在漢諾威(Hannover)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它更成爲德國展示其在結合生態、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上的傲人模範。

歷時三年的努力,歐豪村的改變包括:

去除柏油改鋪透水磚;

縮窄道路、兩側闢綠帶,以吸收地表徑流;

大量植栽、綠化景觀,還居民綠色環境

那麼,這座樸實安逸的小村莊,是如何做到兼具生態和現代化的呢,中農富通城鄉規劃院爲您解讀其中暗藏的學問。

徒步走在村裏,不難發現現代化的痕跡:停車場和道路由水泥或柏油材質鋪成,但如今已部分剷除,以植草的地面、透水磚或自然石取而代之,而且車道的縫隙擴大,主要作用是增加透水性。

農村改造策劃人之一路金說:

我們用水量愈來愈多,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因爲水經由排水管排掉了,而不會進入地下水層。如果不用水泥,水就可以回到土壤裏。

1990年以前,歐豪村使用的是地下排水系統,混合雨水和家庭廢水,一併排放至污水處理廠。這樣,可以循環回收的雨水,就浪費掉了。

重現土壤、植物和碎石後,等於設置天然的集水和導水系統,比起混凝土排水溝,更能活化資源及涵養地下水源。道路兩旁闢綠帶,吸收的水分又迴流成地下水再利用,從家家戶戶的水龍頭裏流出來。

路金說:

我們喝的水,可能是百年前的人喝的水,爲了下一代,我們必須保存地下水。

村裏的公家花園旁有一幢房屋,頂上裝有蓄存雨水的導管,下雨時雨水會流溢至下方的圓桶中,供灌溉那片小花園。此外,村裏的低窪處也劃爲溼地或滯留池,保育水資源的同時,也覆育當地動植物。

身處寧靜的歐豪村,看不見一輛輛的砂石車呼嘯而過,這是因爲水泥路的邊緣已改闢成綠帶,等同於道路內縮,減了兩公尺左右。道路變窄後,自然迫使車子開得較慢,而無需升高路面,同時也除卻許多噪音。

此外,某些路段的人行道也因需求量不大,而只留一座在馬路的一側,這正是德國人「夠用就好」的務實思維的反應。

在環保上,德國人懂得使用減法;但其境內豐富的自然文化遺產,也仰賴他們的念舊而保留。路旁的典型幹砌石牆就是其中一例,它具透水性,石縫也可作爲小型生物的棲地。

而原本由金屬線纏繞做成的圍籬,如今都加種灌木,來綠化之前太過人造的環境。先前種松樹的地方,改種在地的果樹如櫻桃樹,但同時也保留象徵德國精神的老橡樹,兼容幷蓄。

路金透露,歐豪村有1150年的歷史,村裏的房舍或農舍,多爲傳統的木造建築,但由於產業結構轉型,農業人口下滑,許多老農舍、畜廄便因而閒置。

△歐豪村村中的菜園

△歐豪村民利用舊農舍陳售採收的草莓、櫻桃和蘆筍。

更新計劃執行後,村裏的人重新啓用老房子,譬如將畜舍改建成住家或農場咖啡館,空間重新利用,不需再蓋多餘的房子,這除了意味着無需另鋪水泥外,同時也能節省能源。

路金說起這一系列改造過程的轉折:

70年代,人們因關心衛生而開始鋪設柏油路,80年代後開始改變心態,瞭解到綠色環境纔是永續之道。而那些贏得的獎項,也誘導了當初沒有參加的農民思考『爲何會得獎?』繼而跟着一起致力於農村再生。

的確,綠色環境纔是永續之道,在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行的今天,我們在發展現代化的同時,也應努力保護好鄉村的生態。

互動話題

列位看官,

對於這個生態村,您有什麼見解?

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 END -

圍觀

熱文

丨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