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那段紅色歷史

———連城縣賴源鄉黃地村革命簡史

連城縣賴源鄉黃地村轄邱家山、餘地、黃地、東坑4個自然村,耕地面積960畝,山林面積456萬畝。從地域看,黃地村東與本鄉牛家村相接,西與曲溪白石村相交;南與本鄉下村村相連,北與本鄉郭地村交界。

黃地村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九團和紅軍游擊隊多次進出的村子,尤其是其東部的邱家山自然村,與大河祠的岌頭、寨溪、張公壠等自然村僅一山之隔,相距不到5公里(山路),因其山高林密,當年曾是當年紅軍游擊隊的重要活動地點。

1930年夏秋,胡少海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一軍深入姑田、賴源開闢革命根據地時,曾派出一支小分隊深入黃地村的東坑和黃地兩個自然村宣傳發動羣衆,刷寫紅色標語。當地許多深受封建剝削和華仰橋民團土匪欺壓的百姓,在紅軍的宣傳啓發下深受教育和鼓舞,增強了鬥爭勇氣。

1932年8月的一天,姑田華仰橋反動民團爲籌措軍餉,組織百餘名匪徒到黃地、東坑自然村強行攤派,要求每人出一塊光洋。東坑自然村貧苦農民江先寬等30多個青壯年不堪匪徒壓榨、表示無力交繳攤派的銀元,。結果,匪徒們立即縱火燒燬他們的房子。據統計,當年東坑自然村共有18幢民房遭匪徒燒燬,造成近百人無家可歸。這些羣衆因爲公開反抗華仰僑民團土匪的權勢,感到在華匪的勢力範圍難以生存,後來都轉移他鄉謀生。

1933年春,連城明光獨立營和紅九團400餘人進駐賴源,創建紅色蘇區。東坑自然村的江先寬等六七名革命青年爲了對抗華匪對他們家庭的摧殘,從外地回鄉參加紅軍。隨後,他們跟隨明光獨立營和紅九團一部在姑田牛塘和賴源郭地兩個村莊與華仰橋民團打了大小五六次戰鬥,斃敵10餘人,擊傷10餘人,繳獲步槍18支,子彈2000餘發,取得了一次次勝利。

1934年7月,方方、吳勝等率領的紅九團主力轉戰千里進入賴源大河祠。先在大河祠村成立革命委員會,接着在離大河祠村部1華里的陳地坑成立巖(龍巖)、連(連城)寧(寧洋)邊區革命委員會,在龍巖白沙成立西南特區蘇維埃政府。8月間,在巖連寧邊區西南特區蘇維埃政府領導下,成立了邱家山、溪柄(屬龍巖白沙)和陳地坑3個區蘇維埃政府,邱家山區蘇主要負責人是曹金海、李洋傳等紅軍指戰員。當時邱家山區蘇所轄範圍含東坑壠、東坑頭、石門嶺、李八坑、大窩、牛家山等自然村。蘇維埃政府成立後,各區鄉都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同時,發動廣大婦女做布草鞋支援紅軍。

1934年11月,國民黨反動派開始糾集兵力對巖連寧革命根據地發動進攻。爲了保衛蘇區,巖連寧邊區西南特區蘇維埃政府立即決定擴大游擊隊編制,號召革命青年參加紅軍。在黃治平等紅軍指戰員的動員下,邱家山有徐龍慶、邱文其等10餘人,黃地有羅仲傑、羅永松等10餘人毅然加入紅軍隊伍。爲了支援紅軍打仗,邱家山蘇區人民將糧食和家養生豬、雞鴨供應給紅軍,黃地、東坑、餘地自然村的羣衆也把糧食、生豬、雞鴨和鹹菜等供應給紅軍游擊隊。許多羣衆自覺向紅軍游擊隊傳遞情報。黃地村有位10餘歲的少年羅根茂也曾幾次漏夜把情報送到邱家山。

1935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又糾集第二師、第十師、第八十三師集中5個團的兵力聯合進攻巖連寧邊區根據地。紅軍游擊隊跟敵人的先頭部隊在大河祠交戰一陣後,因敵衆我寡,除留下10多個人鉗制敵人外,大部分人馬轉移到河祠與邱家山交界的倒竹洋深山密林裏。次日,待敵撤退後,方方、吳勝等領導在倒竹洋深山召開軍人大會,向全體紅軍游擊隊員講清當前局勢,宣佈:願意回家的紅軍戰士可以回鄉,作長期隱蔽,等待時機;不便回鄉的紅軍游擊隊員,要跟着部隊立即轉移,繼續戰鬥。黃地村、邱家山自然村20多位剛參加紅軍的青年才決定返回家鄉。

紅軍游擊隊撤出賴源大河祠後,大河祠各自然村都慘遭國民黨匪兵嚴重摧殘。邱家山及其周邊幾個小村也同樣慘遭國民黨反動派摧殘。原有六七百人口的邱家山,幾乎80%的羣衆都被迫背井離鄉,僅剩下100餘人口。後來,國民黨又多次到邱家山抓壯了,許多羣衆又被迫遷移,到解放前夕,邱家山僅剩四五十人。餘地、黃地、東坑自然村的情況也基本如此。餘地村原有上百口人,至解放初僅剩24人。東坑自然村原有200多人口,到解放初也僅剩下50多人。

黃地村的革命史,催人淚下,也讓人深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個真理。黃地村人民將永遠銘記這一真理,緊跟共產黨,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繼續奮發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