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孩子會發脾氣是正常現象,家長選擇威脅也是無奈之舉。實際上,威脅孩子是不少家長都會使用的一種“教育”手段。

“這麼豐盛的飯菜,你爲什麼不喫?”媽媽說道。 “不想喫。”兒子看着面前的幾道菜,毫無食慾。 “我數3聲,馬上動筷子喫!不然非要給你看看厲害不可!1、2……”媽媽的語氣已經帶着威脅。 隨後,孩子只好拿起筷子,漫不經心地攪着碗裏的米飯,一不留神,把米飯攪地“跑”出了碗外。母親看到孩子這般不情願,怒氣衝衝地拿起一旁的筷子,對準孩子的手背拍打了下去。

孩子被打得縮回了手,在母親的呵斥下又一次拿起筷子,含着眼淚快速扒着米飯,也顧不得喫菜、喝湯…… 實際上,威脅孩子是不少家長都會使用的一種“教育”手段。甚至在少數家庭中,威脅成了教育孩子的唯一辦法。孩子不肯喫飯?威脅!不肯睡覺?威脅!不願做某件事情?威脅…… 常把“威脅”掛在嘴邊的父母,對孩子有着怎樣的危害性呢? 捷爾仁斯基曾說過,威脅孩子只能使得孩子學壞,使其自卑、懦弱、貪利、小人。威脅並不能教會孩子識別善與惡,因爲恐懼驅使屈服。 確實,孩子年紀尚小,面對家長的威脅亦或者是吆喝,他們內心其實也有反抗的意圖。但由於長期受到家長的“打壓”,他們知道反抗的結果,所以只好壓抑着自己內心的不滿,選擇屈服。 可能有些家長會認爲,“這種口頭上的威脅又算得了什麼呢?過去家長有的時候還打我們呢!現在我們長大成人,不也一樣好好的,全都是危言聳聽!”

其實這部分家長忽略了一個事實,不得不承認,家長們的這種威脅手段其實是逼迫孩子就範、使孩子屈服於家長們的意志。 我們所要求的真的是這種性格的孩子嗎?我們一直強調,想讓孩子快樂成長,而這背後推動的只是讓孩子聽話、懂事與順從,顯然與快樂成長的主題相矛盾 孩子並非是一臺任家長擺佈的機器,孩子也有權利與家長反應某件事情,也可以帶着脾氣。家長總在說,孩子,你要尊重我。可尊重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威脅成就不了這般和諧狀態。 當然,話又說回來,多數家長會選擇威脅孩子,也是因爲實在管教不了孩子。每當孩子脾氣上來了,不論家長怎麼哄誘都無效,最後只好選擇“以暴制暴”,然而這並非好辦法。

面對孩子的小脾氣,家長不應該“威脅”,而是巧用一些“應對策略”! 1、儘早發現,轉移注意。 當家長髮現孩子有不滿情緒時,可以嘗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時孩子的不滿情緒便會得到轉移與緩解。 當然,如果家長髮現得較晚,等到孩子已經發了脾氣,亦或者對孩子已經訓斥過一番,這時纔想起來要去安慰孩子、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效果會有較大差距。 靈活處理,選擇能夠引起孩子注意力的東西,一旦將孩子引導出情緒困境,就可以着手分析並認同孩子的情緒。

2、正確認識,接納孩子 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不滿情緒,也需要有所發泄。這時家長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受孩子的情緒,冷靜下來,分析孩子到底爲什麼生氣。 孩子年紀小,並不懂得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更是缺乏有效且合理的控制與表達情緒的能力,耐心傾聽孩子的情緒便是瞭解孩子的第一步。 “媽媽知道”、“媽媽能理解你的情緒”、“你一定很難受”……諸如此類的言語能夠引起孩子的共情。孩子處於最無助的狀態時,最渴望的便是尋求家長的幫助,而不合格的家長卻只會威脅,企圖以暴制暴。

3、教給方法,控制情緒 作爲家長,其實我們並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總要學會自己一個人解決壞情緒。因此,我們要教會孩子一些控制壞情緒的方法。 “要發脾氣的時候就提醒自己深呼吸,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 “嘗試着自己一個人在腦海裏面默數數字,1、2、3……當你覺得自己內心平靜時就可以停下來了。” “如果是因爲對方激怒你了,你可以先自己分析,對方爲什麼會生氣?爲什麼會對我生氣?我做了什麼事情?把這些原因都分析一遍,也就沒容易冷靜下來了。”

只有孩子真正掌握了方法,平時家長也要進行刻意的訓練,孩子便會慢慢從“易暴躁”的狀態下脫離,也更容易形成積極、愉快向上的心情

其實,孩子會發脾氣是正常現象,家長選擇威脅也是無奈之舉。控制與被控制總是相對的,但既然爲人父母,面對一切空白的孩子,理解與包容、引導是父母的責任。將來長大後的孩子,也會報以同等的對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