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的主角是一隻沒有名字的貓。 1905年初,日本《杜鵑》雜誌刊載了一篇《我是貓》的文章(即《我是貓》的第一章),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之後一直到1906年八月,其餘的十個章節也陸陸續續地刊登在了這部名爲“杜鵑”的雜誌上。小說《我是貓》的橫空出世,使得夏目漱石名聲大噪,在日本文壇上有了一席之位。此時,夏目漱石已年近四十。 圖片源自網絡 小說以一隻沒有名字的貓爲故事的敘述者,從貓的角度講述了苦沙彌及其朋友的日常生活以及由一樁婚事所引發的與金田家之間的糾葛。從中我們看到了日本明治時期知識分子的迂腐、空虛、不求上進、遭受壓迫時的無可奈何與資本家“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強勢、爲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卑劣。 《我是貓》的語言極具特色,字裏行間無不彌散着幽默的芬芳。這種幽默不是西方文學流派從悲劇裏堆出笑臉的黑色幽默,也不是故作姿態、強行表演出的尬聊,而是笑意忽然而至的一見傾心。怎知,這樣的幽默竟出自一隻無名無姓的貓。 既然《我是貓》的主題思想已經被我們理解得透透的了,那麼是時候來認識一下這隻猶如一名“導遊”的貓了。接下來,我將透過吵吵嚷嚷的搞笑,從幽默的貓言貓語中探討這隻沒有名字的貓靈活處世的生活哲學。 隨遇而安:生活就像水面漂流的浮萍,既然無法左右前進的方向,只得隨波逐流,順其自然。 一隻不知出生於何處的貓,恍惚間來到了一片竹叢裏。附近的大池塘是它思考該何去何從的臨時場所。傍晚時分,飢餓感迫使它奔向了充滿煙火氣的地方。由此,它走進了苦沙彌家。儘管女僕阿清三番五次地想趕走它,但最後還是被一家之主的苦沙彌收留了。 飢不擇食令這隻貓成爲了苦沙彌家中的一員,也因此懂得了即使偶爾胃口不好,也不能在清貧的老師家對食物挑三揀四。挑食幾乎是一種奢侈。 挑食是種奢侈的習慣,這也不喫那也不喫,不是寄身於教師家庭的貓所應該說的話。 於是,新年第二天清晨,苦沙彌剩在碗裏的一塊年糕便順理成章地成爲了它的早餐。然而,由於年糕的黏性太大,它的牙齒牢牢地嵌在了裏面,無論如何也掙脫不掉。事情發生得太突然,不知如何收場的它在被家裏的人發現後,遭到了羣嘲。 爲了生活,它不得不“忍氣吞聲”,自我排遣內心的抑鬱。與花貓姑娘聊天,是它在鬱悶產生後自我療愈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時候,爲了討好主人苦沙彌,它也不得不趴在他的膝蓋上頻頻地獻殷勤。 與附近的貓相比,苦沙彌家的貓未免稍顯可憐。它既不像白娘子那般有威風凜凜的軍人作爲堅實的後盾,也不像花貓姑娘那般有二絃琴師傅的疼愛,而僅僅是一隻誤入苦沙彌家、不招人待見的野貓。 對於自己的境遇,這隻貓還是很看得開的,小說裏絲毫沒有顯示它有過任何抱怨的痕跡。就如它自己所說: “我比較看淡這類事情,覺得只要每天能湊合着過下去,我就很滿足了。” 看見與他人的差距,看淡不如意的境遇,才能夠看清生活、看清生存的不易。偶然的邂逅,使這隻貓遇見了主人苦沙彌,也讓它開始了隨遇而安的生活。 說到隨遇而安,我想起了宋代大文豪蘇軾的詞句:“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朋友王鞏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嶺南,歌姬柔奴隨同王鞏一起南下。王鞏北歸之後,宴席間蘇軾問柔奴“嶺南一帶如何”時,柔奴答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無論經受何種挫折,只要心態平寧、不受外界環境影響而肆意波動,即使處在遠離都城的荒涼之地,也像在故鄉一樣心平氣和。小說中的貓便如同蘇軾詞裏的柔奴,雖然離開了貓媽媽和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稀裏糊塗地住進了苦沙彌家,而且從未得到過寵物般的關懷,但它全然不在意這些。能夠活下去、與每一天的朝霞和夕陽不期而遇,是它最爲慶幸和感激的了。 隨遇而安需要一顆平常心。這隻貓在隨遇而安的同時,它的“看淡”便是懷有平常心的表現。法國詩人夏爾·庫洛的一句詩“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不會有悲痛來襲”即是平常心發揮作用的結果,與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頗爲類似。小說中的貓在飢腸轆轆的時刻沒有因找到了可以填飽肚子的人家而狂喜,也沒有在受到家裏人的冷落時而悲慼。這種少有的平常心和淡然,實屬罕見。 隨遇而安,是對生活的妥協,是一種處世哲學。 曲意逢迎:生活就像狂風蹂躪小草,既然無法改變風力大小,只得壓彎了腰,隨風搖曳。 不知是天意弄人還是命中註定,在冬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苦沙彌家的貓與車伕家的大黑相遇了。這隻貓隨意溜達之際,正值大黑在茶園的一隅小憩。眼前的龐然大物着實令它喫了一驚。大黑醒後的一句“你是什麼東西?”打開了大貓與小貓之間的話匣。 面對有頭無腦的大黑,苦沙彌家的貓儘管不無蔑視心理,但懾於對方的盛氣凌人,不得不諂媚似的曲意逢迎,隨聲附和。例如,當大黑描述抓老鼠的光輝事蹟時,這隻貓雖然知道其中不乏吹噓的成分,但爲了不破壞大黑的精彩演出、避免拆穿謊言後彼此陷入尷尬的境地而失和,便戴上虛假的面具,順水推舟地隨聲附和道:“居然還有這種事?!”這句話激起了大黑強烈的表演慾,於是便滔滔不絕地大講特講起來。期間,這隻貓一句一個“呀”,一句一個“幹得漂亮”,把頭腦簡單的大黑捧得找不着北。 捧哏,是相聲裏的一門學問。捧得好,雙方皆大歡喜;若捧得不好,不僅彼此都不滿意,也達不到搞笑的目的。這隻貓的“捧哏”儘管堪稱完美,但也不乏曲意逢迎的意味。然而,這裏的“曲意逢迎”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力求保全自己、同時照顧他人情緒的處世之道,是一種成全彼此的生活哲學。 這隻貓的曲意逢迎,既滿足了大黑的虛榮心,也使自己在針鋒相對中全身而退。雖違背本心,但心安理得,兩全其美。 現實生活中,類似這種“曲意逢迎”的例子有很多。例如,當朋友邀請你到家裏品嚐他做的菜,而他又沒有什麼廚藝可言時,面對一盤飽含深情與友情的菜餚,你自然不會直截了當地向對方潑冷水,說一些損傷對方自信心的話。連連稱讚是此時最爲適宜的選擇。 之所以“曲意逢迎”,只因爲有一份情在裏面。 適可而止:生活就像砰砰作響地推杯換盞,既然無法做到千杯不醉,只得約束自己,淺嘗輒止。 (1)適可而止固然不錯,但有時也會造成永久的遺憾。苦沙彌家的貓每每需要找只貓傾訴時,便會去二絃琴師傅家拜訪花貓姑娘。花貓姑娘是它單方面認爲的可爲其排憂解難的對象。如果世上真有那種忘憂草(黃花菜除外)的話,花貓姑娘絕對是這隻貓解憂的忘憂草。 新年第二天的年糕事件令它顏面盡失,無奈之下便悻悻地來到了花貓姑娘跟前。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一陣熱聊過後,花貓姑娘忽然聽到了二絃琴師傅示意喫飯的呼喚聲,便和苦沙彌家的貓道別。 花貓高興地說:“哎呀,師傅在叫我呢。我要回去了。可以嗎?” 一句“可以嗎”有徵求意見的含義,也有委婉道別的意味。其實,這隻貓是不情願與花貓姑娘告別的。它想有所挽留,但也明白,再怎麼說“不可以”也無法要求花貓姑娘和它多相處一些時間。 我倒是想說不呢,可我清楚,就算我說了,她也依然會走的。 於是,它便適可而止地以幾句閒話及“你快回去吧”結束了與花貓姑娘的相會。誰曾想,這一別,竟然是天人相隔的永別。不久之後,花貓姑娘因病逝世了。這隻貓也就永遠地失去了唯一的紅顏知己。 在與同類交往中,苦沙彌家的貓做到了適可而止,卻也因此失去了與花貓姑娘多說幾句話的機會。適可而止固然很好,但有時也會釀成無法挽回的遺憾。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適可而止的度,誰又拿捏得準呢? (2)到底是因爲喝酒才醉的呢,還是因爲想飽嘗醉的滋味才喝酒的呢?爲慶祝與金田小姐的婚事,多多良三平攜帶啤酒前來拜見苦沙彌。 待酒興闌珊、客人離去、主人迴歸書房而四下無人之際,這隻貓受好奇心的驅使,盯上了廚房裏殘存的啤酒。它先稍稍地啜了幾口,酒的味道令它難以忍受。然而,秉承着人類常說的“良藥苦口”的道理,它終究還是強迫自己喝光了兩個杯子裏剩餘的啤酒。在此之前,它從未體驗過醉的感覺。 這隻貓醉了,醉得忘乎所以,繼而於不知不覺間踏入了盛有水的水缸。掙扎無果後,迷迷糊糊的它念着“南無阿彌陀佛,老天保佑”終結了僅有兩年的生命。飲酒過度的結局,如是也。 不似與異性的交往,在飲酒上,這隻貓沒有做到適可而止。它明明知道啤酒難喝,但爲了逞一時之快,還是像奔赴沙場那樣硬着頭皮撲了上去。結果,它就像毫無作戰經驗的士兵,雖勇氣可嘉,卻難逃戰死沙場的噩運。這是它之於適可而止,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是適可而止的反面案例。 由於違背了適可而止的處世之道,它丟失了存活於世的資格。有時候,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適可而止也好,任意妄爲也罷,全在自己把握。 結語 這隻沒有名字的貓,雖然不像人一樣能夠言語,但聰明伶俐,思維活躍,充滿靈氣。 在它的身上,你會找到一些靈活處世的生活哲學,如面對不同境遇時的隨遇而安、與同類交往時有所爲有所不爲的“曲意逢迎”和適可而止。但也會看到它在信奉這些生活哲學的同時,仍有急需改正的瑕疵。所謂“人無完人”,貓也是“貓無完貓”。

隨遇而安是遇事時面不改色的灑脫,“曲意逢迎”是不得已而爲之的善意違心,適可而止是避免負面因子由量變產生質變的行事手段。三者是處世之道,也是生活哲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