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英國同處歐洲,但是緯度高一些的丹麥集中供暖也多見於學校宿舍,至於暖氣效果,用同學的話說是宿舍內“有一絲涼意但不到凍的地步”。熱泵取暖的原理,是從空氣或土地中吸收熱能,轉移到建築內供暖,無污染,能效高。

南方人要的不是暖氣,而是想和北方人一樣被捧在手心

  在無數網絡流行段子裏,暖氣被簡單地理解爲一種南北對立,但是誰也說不清楚採暖分區究竟是怎麼劃分、爲什麼這樣劃分。

  冰川思享號特約撰稿 | 周辰

  南方什麼時候能夠實現集中供暖?成了近幾年入冬前必炒的國民話題。

  前幾日有新聞報道指出,湖北武漢、安徽合肥以及湖南長沙等南方城市部分城區已經在冬季實行集中供暖,還有一些城市的供暖項目已經開始了規劃建設。

  這些正在發生的變化,讓“過冬靠一身正氣”的南方人多了一絲期待。

  01認識暖氣:隔着秦嶺淮河線的文化震驚

  身爲“第一批90後”,我對“暖氣”的第一印象來自電視劇《金婚》,其中有一集劇情發生在冬天,佟志的大女兒佟燕妮回到家,只見她進門後一邊說話一邊從容地脫下肥厚的棉襖,穿着毛衣走來走去……這一幕始終留在我心中難以忘記,無關演技和劇情,只有發自內心的一個疑問:她難道就不冷嗎??

  那是2007年,沒有人爭吵糉子是鹹還是甜,過節該不該喫餃子。

  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南方初中生,根本不知道北方有集中供暖這件事,還以爲全天下的冬天都是那麼難捱,

  全國人民都和我一樣,從小就具備能喫苦、能受凍的堅強意志品質。

  

南方人要的不是暖氣,而是想和北方人一樣被捧在手心

  ▲北京一供熱廠鍋爐車間

  直到社交網絡發達了以後才知道,原來秦嶺淮河一線不僅分開了南方與北方,還決定了你冬天能不能在家穿着短袖喫雪糕。

  每個如我這樣北上求學的南方人,在大學四年期間必然會經歷無數的文化衝擊事件,其中最典型的當屬“來暖氣”。銀灰色的暖氣管開始發熱的那一天,幾乎每個宿舍都會出現南方同學觀察暖氣片、北方同學觀察南方同學的奇特景象。

  02貴陽的冷:把南遷的北方人給凍傻了

  在無數網絡流行段子裏,暖氣被簡單地理解爲一種南北對立,但是誰也說不清楚採暖分區究竟是怎麼劃分、爲什麼這樣劃分。

  其實我國集中供暖的歷史並不長,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纔開始慢慢普及。並且它最初的目的主要是爲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

  1972年起,國家花了兩年時間,走訪因“三線建設”從北方內遷至中西部省份的工人羣體,試圖解決採暖問題。風大雨大的貴州成爲“吐槽”重點對象,一份當年的會議記錄顯示,“從東北、華北地區來到貴陽的人,也反映貴陽地區冬天冷得難受。”

  

南方人要的不是暖氣,而是想和北方人一樣被捧在手心

  ▲南方一城市的火車候車棚附近,人們拿被子禦寒

  原來,從小睡慣火炕的北方人根本無力承受南方冬天的魔法攻擊,半個世紀前他們就已經爲南方人民爭取過暖氣了。

  可惜當年的調查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結論,因此並未在1975年出臺的《工業企業採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範》中公開我國的採暖區劃分規範,直到1987年《規範》修訂版才明確給出了集中採暖區和過渡區的劃分指標,並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大多數工廠不在了,暖氣從大廠福利,變成物業和業主之間的一筆交易。

  03世界各地的供暖:爲達到中國北方水平,拼了

  大學畢業後我去了英國留學,在這個冬季長達四個月的溼冷海島上,徒勞地擰着學校宿舍裏的暖氣開關,好幾個被凍醒的早上,我忍不住開始想念北京。與此同時,住在公共廚房隔壁的室友,因爲時不時啓動的爐子和烤箱,倒是過了一個暖冬。

  英國是將“一分價錢一分貨”貫徹到底的國家,連暖氣也不例外。

  房企造來專供學生租住的社區,儘管租金費用相對高昂一些,供暖則相當給力,“可以達到中國北方集中供暖水平”。租金便宜的house,一般都是獨立供暖,家裏安裝了燃燒天然氣的壁掛爐,溫度和供暖時間可以隨心所欲地調節。唯一的缺點就是貴了點,“一個月只開幾小時,收費80鎊起步”。

  

南方人要的不是暖氣,而是想和北方人一樣被捧在手心

  ▲國外有些家庭會靠類似的掛壁爐取暖過冬

  而在巴爾幹半島東南部的保加利亞,情況和英國差不多,學校宿舍提供暖氣,但是私人住宅沒有,還得自購電暖設備。

  與英國同處歐洲,但是緯度高一些的丹麥集中供暖也多見於學校宿舍,至於暖氣效果,用同學的話說是宿舍內“有一絲涼意但不到凍的地步”。

  問了一圈下來,關於國外大學宿舍暖氣還是吐槽的聲音居多。這些動輒上百年曆史的外國高校,鍋爐年久失修也是極有可能發生的,宿舍建築的牆壁薄導致散熱快更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外國民居都是怎麼供暖的?

  先看近鄰日本,札幌等地的冬天氣溫常常突破零度,然而這個國家卻很少提供集中供暖。日本人因此發明了很多電器傢俱來取暖。其中最有特色的莫過於電暖桌kotatsu,集電熱器、桌子、被子三位一體,屬於一旦躺下就再也不想爬起來的舒適程度。

  

南方人要的不是暖氣,而是想和北方人一樣被捧在手心

  ▲日本電影《小森林》冬春篇裏,女主家裏就有一個kotatsu,畫面右邊那個白色的電器則是日本家庭常用的另一種取暖設備。

  而美國早在1882年就已經出現了商業化的區域集中供暖能源系統。

  在紐約城的地下,7家發電廠廢熱產生的蒸汽以每小時75英里的速度經過長達105英里的管道,蒸騰了整個曼哈頓。上至帝國大廈、聯合國總部,下至街角不起眼的乾洗店、雜貨鋪,2000餘棟建築的供暖製冷都仰仗着它,以至於《紐約時報》形容紐約是一座“蒸汽塑造的城市”。

  能夠形成如今這樣規模巨大的地下供暖設施,全拜一場暴風雪所賜。1888年,一場罕見暴風雪襲擊紐約,受災最嚴重的地方積雪堆積到了三層樓之高,電線杆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電力通信全斷,就連食物供給都成問題。爲了避免類似的天災再次讓城市癱瘓,紐約市決定將基礎設施全部轉入地下,其中就包括了正在建設中的蒸汽系統。

  因此,走在曼哈頓的街頭,時不時會看到一根黃白相間的“煙囪”突兀地立在馬路中間,行色匆匆的紐約人早已對此見怪不怪,“煙囪”吐納的白色煙霧是從地下昇華逸出的水蒸氣,也是地下蒸汽系統存在的證明。

  

南方人要的不是暖氣,而是想和北方人一樣被捧在手心

  ▲紐約的冬天

  再次把目光轉向歐洲大陸,供暖一直是德國能源消耗的大頭支出。據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的統計數據,以2016年爲例,四千萬德國家庭取暖和熱水消耗的能源約等於500億升原油,是該國航空行業能源消耗的六倍,與烏茲比克斯坦一年消耗的能源總量相當。與此同時,歐盟關於建築能源性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規定,要求從2021年起歐盟新建築必須達到“幾乎零能耗”。

  在國內經濟與外部政策的雙重壓力之下,德國針對家庭供暖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僅2015年就花費了530億歐元用於打造高效節能的建築供暖系統。

  不符合歐盟標準的舊房改造是改革的一大重點,政府與銀行合作,出臺低息貸款以及專項補助金,鼓勵民衆將舊房子裏的取暖設備更新升級。更換了暖氣的德國人驚喜地發現,平時的暖氣費也減少了,2016年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個德國人節約了500歐元暖氣費。

  在新建造的建築裏,燃油鍋爐已經難覓蹤影,天然氣壁掛爐的使用概率也從2004年的七成跌至不到五成。熱泵和區域集中供暖的使用概率越來越高,2004年德國只有3%的新建築使用熱泵,10年後這一數字躍升至19.3%。

  04熱泵取暖會是未來大趨勢嗎?

  熱泵取暖的原理,是從空氣或土地中吸收熱能,轉移到建築內供暖,無污染,能效高。

  根據中國經濟網2016年的一篇報道,北京也已引進熱泵技術作爲燃煤供暖的清潔替代品之一。該報道給出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地熱及熱泵供暖面積累計達4600萬平方米,佔全市供熱面積的5%以上。一戶安裝了地能熱泵環境系統的家庭,每平米的取暖費從30元下降到17元。

  

南方人要的不是暖氣,而是想和北方人一樣被捧在手心

  ▲北京一些地區開始流行的空氣源熱泵

  如今南方人取暖的方式也越來越多,空調、油汀、地暖、kotatsu都是唾手可得的東西,取暖不用靠抖,一身正氣也可以用到該用的地方去,然而“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想要暖氣”的心理還是在。說到底,不缺取暖設備的南方人要的其實不是暖氣,是想和北方人一樣被捧在手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