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過魚雷的作戰環境畢竟與陸地不同,它不像穿甲彈一樣依靠貫穿殺傷目標,打擊效果能夠被反應裝甲削弱,哪怕是近距離引爆戰鬥部,魚雷巨大的裝藥量也足夠戰艦喝一壺的,因此反魚雷系統是戰艦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誘導系統作戰就是通過發射誘餌彈、氣幕彈、干擾彈等,製造假的聲納目標,或者干擾魚雷的主動搜索,從而讓魚雷偏離真正的目標。

魚雷從問世的時候起,就是海軍戰艦的頭號殺手之一,到今天也是如此。不過魚雷的作戰環境畢竟與陸地不同,它不像穿甲彈一樣依靠貫穿殺傷目標,打擊效果能夠被反應裝甲削弱,哪怕是近距離引爆戰鬥部,魚雷巨大的裝藥量也足夠戰艦喝一壺的,因此反魚雷系統是戰艦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戰過後,打擊水面艦艇的魚雷,其主要發射平臺已經不再是攻擊機,而是行蹤詭異的潛艇,而機載魚雷更多的是用於反潛艇作戰,配合機載聲納設備、聲吶浮標等完成攻擊。 消除魚雷威脅的最好辦法,就是在它引爆之前消滅它,或者讓它偏離目標,在別的地方引爆,這就是魚雷主動防禦系統的作戰思路。 對於水面艦艇而言,佈置主動防禦系統比潛艇更容易一些,這套系統大致上可以分爲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誘導,一部分是摧毀。誘導系統主要是針對魚雷的攻擊模式,早期魚雷採用無制導模式,戰艦隻要躲開它基本就沒有問題了,而現代魚雷採用智能模式,可以主動分析目標展開追蹤。 誘導系統作戰就是通過發射誘餌彈、氣幕彈、干擾彈等,製造假的聲納目標,或者干擾魚雷的主動搜索,從而讓魚雷偏離真正的目標。這種作戰模式和飛機拋灑誘餌彈思路相同,也被稱爲軟殺傷。誘導系統對有線制導的魚雷威脅有限,一般針對那些具備自主尋的能力的魚雷。 另一個部分是摧毀來襲魚雷,它和坦克主動防禦系統一樣分成兩步走,首先是發現魚雷,計算它的軌跡,然後是摧毀。發現魚雷主要依靠聲納探測,當測算出魚雷軌跡後,通過發射帶有定深功能的火箭彈、炮彈等,在敵方魚雷前進的道路上適時的引爆,從而達到摧毀的目的。 當然也有更復雜一些的,發射“反魚雷魚雷”,即把來襲魚雷當成目標,用另一枚專業的魚雷去反擊它,讓它們倆“同歸於盡”。這種方式比較昂貴,一條先進魚雷的造價以百萬計,比發射戰斧還貴,水面戰艦還是更傾向於便宜一些的火箭彈之類的。
對於潛艇來說,它在水下沒法發射火箭彈,因此裝備“反魚雷魚雷”就很重要了,這是潛艇重要的自衛手段。 再強的主動防禦系統,也不能保證百分百成功,總會有漏網之“魚”,因此戰艦在設計的時候,各種獨立的水密隔艙仍然是重中之重,它們共同組成一套被動的防禦系統,必要時犧牲小我保全大我,降低全軍覆滅的風險。
潛艇在這方面有着天然的劣勢,畢竟水下巨大的壓力,哪怕是一個小小的裂縫都可能給潛艇造成滅頂之災,一般來說雙層殼體的潛艇抗打擊能力更強一些,畢竟有一層外層非耐壓殼可以削弱傷害。 現代反魚雷系統興起於上世紀70年代,與早期的防雷網不同,整套系統的運作更加高效,成功率也更高。自從美軍率先裝備第一代S-SAWS反魚雷系統,之後英、法等國相繼開發了自己的系統,獲得世界海軍的認可。
可以預見的是,在現有技術水平下,魚雷依然是海軍作戰體系中不可缺少的攻擊力量,世界有能力獨立研發生產魚雷的國家本身就很少了,具備獨立研發反魚雷系統的國家同樣不多。

魚雷作爲潛艇、反潛飛機的主要攻擊武器之一,在智能技術的加持下仍然會長時間存在,軍艦本身也會受到魚雷的威脅,海軍部隊裏魚雷和反魚雷的鬥爭仍將繼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