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一個清華北大的學子

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一戶家庭

5個孩子有4個考入了清華北大

最小的女兒已辭掉高薪工作

正準備去北京考研

7月16日,在延安市安塞區召開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推進會議上,區委書記任高飛代表區委、區政府給“一門四清華(北大),五子皆才俊”的“耕讀家庭”吳治保家庭頒發了30萬元獎勵資金

當地政府30萬元

重獎“耕讀家庭”

吳治保是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白坪街道辦五里灣村村民,他和妻子胡治愛育有5個孩子(三子兩女)。

2015年6月,大兒子吳雲峯(老大)順利考入清華大學軟件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2015年,小兒子吳天峯(老五)也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攻讀碩士學位;

2017年6月27日,吳大燕(老二)和吳青峯(老四)分別收到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及北京大學電子通信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

小女兒吳改燕(老三)從西安醫學院畢業後,進入陝西省婦幼保健院工作,2017年7月,她辭去工作,開始備考,準備邁進清華或北大的校園,將一家人的夢畫圓。

這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走出了這麼多高材生,寒門出才子的勵志故事令人敬佩,也開創了安塞教育史上的“一門四清華(北大),五子皆才俊”的育人典範。

我們喫了沒文化的虧

再苦也要供孩子上學

因爲生在農村,出身貧寒,吳治保初中只上了一年便輟學回家耕地,妻子胡治愛更是沒有上過一天學。夫妻兩人年輕時嚐盡了沒有文化的苦果,立志要讓孩子們學文化,上大學。“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們供上大學,通過知識改變命運。”這是吳治保夫婦對子女教育鍥而不捨的堅持。

提起胡治愛這個名字,知道的人並不多,但只要提起安塞街頭那個挑擔子賣蘋果的婆姨,住在老縣城的安塞人沒有不認識她的,縣城的每一道巷每一條溝,她走過無數遍。

每次挑擔子從家裏出發去縣城賣蘋果,步行單趟需1個多小時。在這條近乎“羊腸小道”的山道上,胡治愛只能休息一次,她說停歇太久,再次挑起來的時候就越覺得重,就不能完成一天三個來回的銷售,就攢不夠過完年要給兒女們準備的學費……

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夫妻倆省喫儉用,衣不更新、飯不變樣,在日常生活中可謂是“摳”到極點,就是爲了孩子們能安心上學。

5個孩子學習上你追我趕

吳治保夫妻倆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爲了讓5個孩子能有學上,夫妻二人起早貪黑忙活。但再苦再累,在孩子們上學的問題上,兩人卻從來沒有猶豫過。“遇到再大的困難,即便是沒錢四處貸款,我們也儘量不讓孩子知道,目的就是要讓他們安心上學。”吳治保說。

談起對孩子們的教育,吳治保告訴記者,孩子們從小就很懂事,也從來沒有因爲學習打過或者罵過孩子。“我和愛人都沒什麼文化,教育孩子們用的都是一些土辦法、笨辦法。如果在學校不好好學習,就領回家讓跟着我們一起下地幹活,讓他們體會父母沒有文化要受的苦頭。”所幸的是,5個孩子從小就很懂事,學習上都是你追我趕,基本不用大人操心。

一句約定

四兄妹上清華、北大

2011年春節,全家人坐在一起暢談時,老大吳雲峯發出個提議,“五年後,咱們北大、清華見。”聽到大哥的提議,其他四兄妹也不甘示弱,“那你就在清華門口等我們。”

作爲家中老大,吳雲峯從內心感激父母,經常給兄弟姐妹們講父母的不容易。他帶頭認真學習,積極幫助父母,兄妹幾個從小跟着長兄讀書學習。每天早上,只要聽到父母起牀了,5個孩子也都趕緊起牀,摸着黑,拿着各自的課本到院子或學校的燈下背書,假期、週末都會抽出至少半天的時間和父母一起勞動。

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深知讀書機會來之不易,大哥的一句“清華北大見”,兄妹幾個堅守約定、堅定信念,共同攜手要跨進清華北大的校園。“爸媽從來不說到學校要好好學習的話,說得最多的一句是在外面要照顧好自己。”吳青峯感嘆地說,父母對他最大的影響就是讓他懂得感恩。“他們用行動讓我學會了堅強、堅持與堅定。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始終不會放棄自己的夢想。”

小女兒吳改燕大學畢業後在陝西省婦幼保健院工作,端起了“鐵飯碗”,且收入相當不錯。去年,她決定辭職去北京考研,向哥哥姐姐學習,繼續學習深造。

“孩子們能有今天的出息,都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如今,吳治保和胡治愛夫婦仍然耕耘在家鄉的一畝三分地,並幫忙照看孫子,每天忙忙碌碌,一方面繼續培養下一代,另一方面也讓兒女們騰出精力更好地學習工作,報答家鄉培育之恩。

(來源:人民網)

牛!河北2企業上榜世界500強!看這個百強企業新名單,有你家鄉的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