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小朋友們查看杯子破碎之風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易醫文史當能品,詩詞歌賦可存心。茶壺煮酒君莫笑,壺裏糊塗論古今!――《易品文心》。人生之於世,宜易而從簡。浮沉遲數,興衰幾何,不過茶一盞,酒一壺。或花間獨酌,或邀一二老友,一席談笑間,世上已千年!歡迎來到我的世界,與你談天說地,一品乾坤!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是唐代詩人賈島寫的一首五言詩,全文加上標題也不過二十五個字,字簡詞樸,淺顯易懂。但是,爲什麼這樣淺顯的一首詩,卻能倍受人們喜愛,又能廣爲流傳呢?
我認爲之所以會這樣,主要就是以下兩點,我們先來說一說第一點:言簡意賅,接地氣。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爲這首詩的四句話就是兩個人的一問一答,事情經過十分簡單,題目指出賈島是去拜訪老朋友,但沒有遇到。
人們由題目便知詩文主題,之後開篇就點出主線問題,“松下問童子”,讓人們不禁就會去想詩人問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緊接着第二句話就點明瞭詩人是問“隱者”去哪了。而後兩句“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就是童子的具體回答。
這就是一個詩人和一個小孩的對話,被詩人以極其平淡的語句記述了下來,其簡單到一個小孩都能明白的程度。可就是因爲連小孩子都能明白,所以這首詩才會被廣爲流傳,因爲你都不用刻意去理解,這完全就是老百姓之間的打招呼對話而已。
有人說喜歡大海的波瀾壯闊,巨浪滔天,可即使再盛怒的人也不會一直髮火,大海再遼闊,海浪再兇猛,總歸是會平靜下來。一切浮華皆虛幻,平平淡淡纔是真。這就是這首詩會被老百姓們廣爲接受的原因,因爲老百姓的生活,本身就是家長裏短,柴米油鹽。
現在來看看第二點:於無風處起波瀾,平淡之中見神奇。前文第一點已經指出,本詩的特點在於平淡,但是平淡不等於平庸,說白了,誰都不傻,如果這首詩真的沒有可取之處,誰願意去爲你傳頌。
先說題目,題目看似簡單,實則已經把這首詩的起因和結果點明瞭,“尋隱者”是起因,“不遇”是結果。不過,賈島在這裏隱藏了一個問題,就是爲什麼會“不遇”?全詩其實也是圍繞這個問題寫的。
題目隱藏了一個問題,詩文第一句又提出一個問題,雖然賈島沒有明說,但讀者會好奇,詩人在松樹下問了一個什麼問題?而第二句童子的回答卻從側面告訴了我們答案,賈島應該是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問童子的師父在不在?第二個可問可不問,是去哪了?而童子的第二句詩,明確告訴賈島,自己的師父出去採藥了。
之後兩句全是童子的進一步解釋,師父就在這座大山之中,只是山中雲霧繚繞,我也不知道具體在哪?人們在誦讀的時候,除了這兩句最終解答了尋隱者不遇的原因外,頭腦中很自然的就會浮現出,與“雲深不知處”相契合的場景,雲絲環處,霧氣濛濛。
這樣的場景,多麼接近人們心中的仙境。也只有這樣的環境,才符合山中隱士居住的要求。我們不管這樣的環境,是否真住得舒服,但至少是和百姓心中的人間仙境最接近的。同時也和本詩的題目遙相呼應,告訴了大家,賈島要尋的隱者就是住在這樣的仙境裏。
就是這樣簡單的一首詩,巧妙地將問題融入詩中,又在不知不覺中,解答了這些疑問。我認爲這就是爲什麼這首簡單的詩,卻倍受人們歡迎的原因。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了,歡迎你來討論你是怎樣看待這首詩的。我還是那個觀點,世界上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儘管我們的答案相同,也只能代表我們的結果一樣,而我們的想法,可能根本就不在同一個世界!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