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嚴夫婦,用攢了半輩子的錢給兒子買房。徐姑姑看老嚴夫妻倆賣包子不容易,爲了降低風險,建議他們可以貸款買房。

電視劇《安家》自開播以來,收視率不斷攀升,隨之而來的話題也越來越多。
靠賣包子爲生的老嚴夫婦,在上海打拼10多年,起早貪黑的蒸包子。攢了大半輩子的錢,爲了能讓兒子過得幸福,夫妻倆320萬全款給兒子買了一套住房。
這單生意是房似錦做的,她把宮醫生家的房子,賣給了老嚴夫婦倆。
在門店簽約的當天,老嚴夫妻倆和他們的兒子軍軍,兒媳倩倩都來了。
兒子跟老嚴說,想在房產證上加上倩倩的名字。起初老兩口是猶豫的,當倩倩說已經懷上了孩子,老嚴夫妻倆很高興,立馬決定加上倩倩的名字。
徐姑姑看老嚴夫妻倆賣包子不容易,爲了降低風險,建議他們可以貸款買房。
店長房似錦,爲了儘快促成此單,她迅速的算了貸款的利率及利息之後,告訴老嚴:如果做貸款的話,要多還款120萬,相當於賣80萬個包子。
老人一聽,還是決定全款付清。
其實作爲父母,老嚴夫妻倆辛苦了一輩子。就是想讓兒子不再奔波,過上幸福的生活。讓他能在這個城市安家立業。
倩倩之所以能順利的加上自己的名字,就是抓住了老嚴夫妻倆想抱孫子的心理。老嚴夫妻倆老實本分,也很善良,沒有什麼壞心眼。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老人真的很少。
雖然他們做的是小買賣,掙的是辛苦錢。但正是因爲這樣,買房是一個家庭一生中的大事,更應該謹慎投資。
在我家旁邊有一家早點鋪,是賣杭州小籠包的。夫妻倆50出頭,賣小籠包已經8年了。由於這一片是學區房,緊挨着兩所學校和一個菜市場,周圍環繞的都是居民小區。
早點鋪的生意非常火,老闆說從凌晨3點來到店裏,一直到忙到下午兩三點收攤。準備第2天的食材,買菜,和麪,洗碗。
每年的收益也很可觀,一年的利潤有30多萬。
老闆夫妻倆都是外地人,春節回一趟家,都是坐硬座,就是爲了供兒子上大學。
兒子大學畢業了,他們給兒子在杭州買套房。貸了一部分款,買了一套120平的住房,外加一個車庫。
夫妻倆在北京一邊做着買賣,一邊讓家裏人幫忙裝修。兩個人坦言房子裝修好了,夫妻倆先去住。
自己辛苦了半輩子買的房子,寫的是夫妻倆的名字。等兒子找對象結婚,他們再回老家單住。
這一對夫妻和老嚴夫婦經歷相似,收益也差不多。但他們沒有拿全部的錢去買房,而是做了一部分貸款。
這樣做夫妻倆沒有壓力,還給自己留出了錢養老。孩子也懂得奮鬥,理解父母的辛苦。
鄰居李姐的兒子眼看就三十了,和對象也談了三年。
夫妻倆是農民,除了種地也做點小生意。手裏的錢不夠買房子,但兒子不小了,沒有房子,女孩就不結婚。
李姐夫妻倆和親戚朋友東拼西湊,湊齊了首付。按揭買了一套房,房產證寫的是李姐夫妻倆。
買房沒多久,李姐家的房子就拆遷了。拿到拆遷款,李姐仍然過着和從前一樣省喫儉用的日子。
兒子結婚以後,小兩口天天早出晚歸。李姐婚前和兒子說好:給他們的房子付首付,貸款要兒子小兩口自己還。
兒子也把父母的辛苦看在眼裏,每天努力工作,計劃着生活。
李姐私下裏閒聊說:其實,我們兩口子有錢,可以全款買房。但往後過日子用錢的地方多,全款給他們買了,怕兒子不珍惜。讓他們每個月還點貸款,也嚐嚐生活的苦。
我覺得李姐很有智慧,雖然是一個農民,沒有什麼文化。讓他喫苦耐勞,也讓孩子學會承擔,不要不勞而獲。
老嚴夫婦,用攢了半輩子的錢給兒子買房。最後兒媳卻接來了丈母孃,不讓老嚴夫婦進門。兒子又窩囊,做不了媳婦的主。
這一點讓人看了心寒。
但反觀一下,如果老嚴夫婦,讓兒子知道他們賺錢的不易,能夠承擔自己小家的生活。
自己和媳婦買房,雙方父母幫襯一下,也就不會有這麼心酸的畫面。
有句老話:慈母多敗兒。從小不讓孩子去承擔風雨,學會擔當。凡事都爲他們考慮好,鋪好路,最後喫苦果的也是自己。
做父母的,給孩子準備金山銀山,都會坐喫山空。不如讓他們多學點本事,能夠自力更生。
作爲子女,有能力給自己和另一半的生活買單,能夠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獨立生存,纔是,一個成年人該做的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