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也,這只不過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道聽途說,聽信傳言,將潘金蓮寫進書中,刻畫了這麼一個狠辣的角色。而歷史上的武大郎並不憨厚,更不是賣燒餅的,武大郎真名叫武植,其人智力超羣,曾考中進士,出任山東陽穀縣令。

導語:潘金蓮那些不爲人知的事,刷新你的三觀!

我們看到的《水滸傳》裏,潘金蓮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女人,毒殺武大郎,與西門慶亂搞關係。幾百年來,她一直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是不貞,狠辣的代言詞語。在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中,很少有人同情她的遭遇,這就是影視劇中的潘金蓮。 但是,歷史上的潘金蓮真的像書中所說的那樣嗎? 非也,這只不過是《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道聽途說,聽信傳言,將潘金蓮寫進書中,刻畫了這麼一個狠辣的角色。 潘金蓮在歷史上是恩州知州的千金小姐,正經的名門淑女,大家閨秀。居住在距離武家村不遠的黃金莊。

而歷史上的武大郎並不憨厚,更不是賣燒餅的,武大郎真名叫武植,其人智力超羣,曾考中進士,出任山東陽穀縣令。 他們相識相戀,白頭偕老! 武植年少時家境貧寒,但自幼崇文尚武,天資卓越。年輕時期到潘府上幫工,因爲品行端正且有詩書氣,潘知州資助他習文,後將女兒許配於他。潘金蓮以善良賢惠、勤勞仁義、賢妻良母聞於鄉里,絕非如小說中講的那般。

後來,武植考中進士,不久後便出任山東陽穀縣令。夫妻之間相敬如賓,一生中養育了四個子女。 那《水滸傳》中的那一幕是怎麼來的呢? 武植少年時家境貧窮,曾受好友黃堂資助。後來武植中進士做官,黃堂家起火,家已不在。就想着投奔武植謀份差事餬口, 武植對此心知肚明,清廉文人武植哪裏肯做這種事情。只拿好酒好菜招待他,不肯給他安排職位。 這下黃堂不幹了:心想,要不是我早年資助你,你也不會有今天。越想越氣,一怒之下不辭而別,並在回鄉的路上到處散播武植和潘金蓮的謠言。當地惡少西門慶與他沆瀣一氣,添油加醋,傳言很快散播開來。

後來,施耐庵在寫《水滸傳》時,道聽途說,就將那傳得已經離譜的流言寫進了《水滸傳》中,這纔有了劇中的那一幕。可憐了這一對模範夫妻,竟被傳言毀掉了名聲! 傳言終會破,洗冤昭雪複名節! 在清河縣的縣誌中,記載着武大郎夫妻的真實一面;後來的乾隆皇帝也爲武大郎立過碑。

再後來,《水滸傳》作者後人給武、潘建造像並寫道歉詩。潘建民說:凡是去過武植祠的潘姓人,都會拍下這組照片,一來敬佩施耐庵後人的勇氣,二來也告訴世人,潘金蓮並未給潘家丟臉。

這一鬧劇,也給潘、武兩姓後人帶來災難:清河縣的潘家和武家幾百年來從不通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