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黃桷坪街道郵電支路社區居民正在看《九龍報》,瞭解九龍坡區“十有”民生體系。

11月9日,重慶九龍報刊發了“九龍坡區民生工作大會特別報道”,並增印12萬餘份報紙在轄區街道、商圈、社區進行投遞,讓更多市民瞭解九龍坡區“十有”民生體系,真切感受民生實事的分量和溫度。當日,記者先後採訪九龍坡區多處社區居民,探聽到他們對民生工作開展的真實聲音。

住有所居:居家更幸福

“真是太好了,又有1萬多戶居民要受益了!”楊興仁今年69歲,是《九龍報》的忠實粉絲。11月9日一大早,他就看到了“全區民生工作大會特別報道”,並且留意到2020年棚戶區改造目標爲147萬平方米、13942戶,不由得感慨萬千。原來,他本人就是石坪橋街道礦機村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受益者。他原來的房子位於礦機廠家屬區,建於上世紀90年代,老舊破爛。該改造項目實施後,他選擇異地安置到位於水碾的中冶幸福居小區。“房子面積變大了,周邊環境好了,我和老伴感覺十分幸福。”

身有所保:生活更安心

家住紅育坡社區74號2-1的居民楊小慶說:“作爲本社區二十多年的居民,我對‘身有所保’特別有感觸。今年我們社區每隔100米就安裝了攝像頭,總共安裝了52個,24小時全方位監控。我家住在2樓,以前曾經遭遇盜竊,自從安裝了攝像頭後,我頓時有了安全感,短時間出門也不需關窗戶;梯坎安裝了防護欄,上坡下坎有了扶手後,老年人不易摔倒。”

無獨有偶。現住郵電支路社區黃桷花園的居民羅興珍也對小區的治安環境大大點贊。她告訴記者,現在小區每天都有專門的治安防範巡邏隊巡邏,“尤其是到了晚上8點左右,他們就會在小區拿喇叭喊話,讓我們注意安全。”不僅如此,社區工作人員還會經常入戶給居民發放安全宣傳資料,定時定期組織他們學習安全消防防範知識。“我住在這裏安全係數提升了,更安心、更放心了。”羅興珍如是說道。

需有所應:業餘生活更精彩

家住紅育坡社區航天小區的居民敖茂芬說,作爲本社區十多年的居民,對“需有所應”深有體會。作爲幾十年的老舊小區,居住環境欠佳,但社區近年來新建了文化牆和文化廣場,讓附近居民有了休閒場所,加上定期放露天電影,還有法制宣傳等,都滿足了居民文化的需求。

老有所養:老年生活更豐富

“從《九龍報》上看到‘十有’民生體系建設裏,2020年標準化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面將達到80%,這個對我來說特別受益,以後的老年生活將會越來越豐富,生活質量也將更好。”65歲的田壩村社區居民李家素高興地說道,相比搬進養老院,她更願意在社區養老,社區養老服務提升的消息,讓她非常期待。

病有所醫:健康更有保障

11月9日上午,家住黃桷花園65歲的羅羣慶,看到《九龍報》上對九龍坡區“十有”民生體系的報道後,深有感觸地說:“像我們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可以去就近的醫院免費體檢。而且社區醫院的硬件設施也更加完善了,而且還給我們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感謝政府爲百姓辦實事、辦好事,關心百姓,“我覺得自己的健康有了保障,今後的生活也會更加幸福。”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