蚧殼蟲的體壁表面或硬化被覆 1 層硬殼(如盾蚧),或有粉狀蠟質分泌物(如粉蚧),或體被臘質分泌物呈白色粉狀、玻璃狀或棕褐色殼狀,因此能分泌蠟質介殼,雌蟲無眼,無腳,亦無觸角。雄蟲則具發達之腳,觸角及翅,營孤雌或兩性生殖,部分種類是重要害蟲。

常見的外型有圓形、橢圓形、線形或牡蠣形。幼蟲具短腳,幼齡可移動覓食,稍長則腳退化,營固着生活。常見的有紅圓蚧、褐圓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綿蚧殼蟲等。此外,介殼蟲的分泌物還可引起煤煙病。

一、常見的蚧殼蟲

(1)椰圓盾

椰圓盾蚧又被稱爲木瓜蚧、黃薄輪心蚧、惡性圓蚧,以若蟲和雌成蟲羣棲於葉背或枝梢莖上,或附着於葉背、枝條或果實表面,危害葉片正面呈白色或黃色不規則的蟲斑,葉片捲曲或黃枯脫落;新梢生長停滯或枯死,果皮上造成黃色蟲斑。

發生規律:在長江以南各地1年發生2-3代,受精雌成蟲越冬,第二年的3月開始產卵,條件合適4-6月以後都是屬於盛發期。雄成蟲羽化後即與雌成蟲交尾,交尾後很快就死亡。初孵的若蟲初向新葉及果上爬動,後固定在葉背或果上危害。

(2)輪盾蚧

芒果輪盾蚧主要危害葉片、枝條和果實,直接影響到葉片和果實的光合作用。雌成蟲近圓形,半透明,雄蟲介殼長形,白色,兩側平行,常常幾個至數十幾個羣集於葉片上,嚴重時表面像覆蓋一層棉絮。

發生規律:輪盾蚧活動範圍小擴散能力有限,主要靠苗木、鮮果的運輸進行遠距離傳播。

(3)康氏粉蚧

康氏粉蚧又稱爲桑粉蚧、梨粉蚧、李粉蚧。若蟲和雌成蟲刺吸芽、葉、枝葉、果實及根部的汁液,嫩枝和根部受害常腫脹且易縱裂而枯死,幼果受害後易畸形。

發生規律:一年發生3代,卵在各種縫隙中越冬,少數若蟲和受精雌成蟲越冬。若蟲分別在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進入盛期。此蟲可以隨時活動轉移爲害。

(4)角蠟蚧

角蠟蚧常以成蟲、若蟲危害枝幹,受害的葉片呈黃色,樹幹表面凹凸不平樹皮縱裂,致使樹勢逐漸衰弱嚴重枝幹枯死。

發生規律:一年生1代,以受精雌蟲於樹枝上越冬。第二年初孵若蟲雌蟲多於枝上固着危害,雄蟲多到葉上主脈兩側羣集危害。卵在4月上旬-5月下旬陸續孵化,從母體爬出後立即危害嫩葉、嫩枝。至二齡若蟲時分泌白色蠟絲在枝上固定。

(5)褐圓蚧

褐圓蚧又叫茶褐圓蚧,可危害樹幹、枝、葉和果實。枝幹受害,表現爲表皮粗糙,樹勢減弱;嫩枝受害後生長不良;葉片受害後葉綠素減退,出現淡黃色斑點;果實受害後,表皮有凹凸不平的斑點,品質降低。

發生規律:一年發生3~6代,後期世代重疊,主要以若蟲越冬。初孵若蟲活動能力強,可到處爬行,爬出母殼轉移到新梢、嫩葉、果實上取食。雌蟲多固定在葉背及果實表面,在葉背邊緣者較多。雄蟲多固定在葉面。

除了上述常見的幾種主要介殼蟲,被報道過的還有矢尖蚧、紅蠟蚧、長盾蚧、芒果膠蚧等等。

三、防治方法

(1) 抓住防治關鍵期殺若蟲

有些農戶反覆用藥、加大藥量,可效果不好,原因是已經過了最佳的防治打藥期。因此把握用藥最佳時期是成功防治蚧殼蟲的關鍵。

介殼蟲在若蟲階段,蠟質外殼還沒有形成或者正在形成過程中打藥較容易被殺滅。當高齡若蟲形成蠟質外殼後打藥不僅效果差還費事費藥。所以要在介殼蟲初發盛期尤其一齡若蟲抗藥力最弱時施藥。

(2)合理用藥

在蚧殼蟲第一代若蟲即果實套袋前防治是關鍵期(或卵盛孵期),每隔7-10天連施2-3次。常規用藥可選擇吡蟲啉、啶蟲脒、高效氯氰菊酯等;早期用藥可以選擇苯氧威(能抑止未成熟幼蟲和1,2齡期若蟲的發育成長),發生較嚴重建議選擇:毒死蜱、實攻.噻嗪酮等藥劑。

(3)加強果園栽培管理

加強果園修剪技術提高果園通風透光度,秋剪時將受害嚴重的枝梢整枝剪除,並集中燒燬減少蟲、卵基數。如果在介殼蟲剛開始危害,只是少數芒果枝葉受害,也可以人工摘除受害部位並清出果園。

(4)注意保護和引放天敵

瓢蟲和草蛉等是蚧殼蟲的捕食性天敵,蚜小蜂和跳小蜂等是蚧殼蟲的寄生性天敵。選擇對天敵低毒的藥劑並儘量採取田間挑治的方法,少用全面噴霧。噴霧時注意一定要均勻噴到果蒂、枝幹和葉背面等不容易接觸藥劑的部位,因爲介殼蟲喜歡集羣聚集在這些地方。

來源:寶崇源農技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