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優秀多元的建築街區文化特色

身臨芝罘仙境,尋味煙臺古城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是

位於所城裏時彥街14號的張家祠堂

講述者:張家祠堂

年齡:大約500歲

戶籍:芝罘區所城裏時彥街14號

聽說最近“尋味古城”這個話題挺火,很好很好,子孫後代們終於重視起我們這些老骨頭了,不是說我倚老賣老,幾百年風雨滄桑的積澱,我們留給世人絕不僅僅是眼下這殘垣斷壁。

攝影師:邵壯

在煙臺的老建築裏,我應該算是絕對的老大哥了,至於大廟和天后行宮,也都是晚輩。我的生日已經記不清了,應該在明代洪武31年至萬曆47年之間,到今天至少過去了4個世紀。如果說煙臺山下那片建築是當年的“貴族”,那我就是響噹噹的“皇族”了,誕生之初,就是作爲奇山守禦千戶所的衙門。雖然這裏是個戍邊的大軍營,但“守禦”兩字標誌着我顯赫的身份,意思就是朱元璋直屬的“御林軍”。

別看我現在老得難看,佝僂着幾間破房子,但當初卻是高大帥氣,整個建築是結構嚴謹的殿宇式小型古建築羣,共分前廳、兩廊和大殿三個主要部分,共有十幾間房子。大殿的木製構件上,全部有雕刻及彩繪,粗大的黑漆樑柱、楹聯、匾額等,可謂氣勢雄偉。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當初戚繼光上任一個月,就先後來了兩次奇山所,並親筆題寫下了“屢靖海患”四個大字,表彰抗倭有功。雖然現在門廳掛着的匾額是仿製品,但這自豪勁兒絲毫不減當年。

攝影師:邵壯

後來改朝換代,清廷把奇山所併入了寧海衛,因爲福山縣知縣一直和所城張家交情不錯,又念這裏幾百年來保一方平安,就把我交給了張氏宗族管理。乾隆年間,我經過一番裝修後,就成了今天人們比較熟悉的“張家祠堂”。之後的200年間,我的身份依舊顯赫,每進入臘月,這裏都張燈結綵,正月初一舉行大禮祭祀活動。

直到文革,我開始了勞動改造。先是負責看孩子,幼兒園對我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建,比如現在頭上的大煙囪,就是食堂爲了方便烹製大鍋飯而加上去的;後來我幹了很多事情,比如童鞋工廠、二輕學校啥的,對於我這把年紀的人來說,真的不輕鬆。上世紀80年代末,所城張家的後人拿着當年的房產證明,把我救了出來,本想可以安度晚年,卻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幾年前,養老問題首先擺在了面前,幾百年的風風雨雨讓我變得體弱多病,修繕維護的費用一年算下來不多也不少。沒辦法,張家後人經過商量後,建議我發揮餘熱,繼續堅持在工作崗位上。現在我被一公司老闆聘用,工作很雜,比如製作酒店餐桌上的雕花啥的。不僅如此,一些房間又被轉租出去,聚集了很多外來務工人員,有些魚龍混雜,前幾天一個小夥子丟了筆記本電腦,找來了警察,讓我這老頭很沒面子。此外,這些人初來乍到不知道我的年紀和身份,亂搭亂建,雜物成堆,讓我很受傷。

攝影師:邵壯

以前,我經常和所城裏的兩個老兄弟聊天,一個是住在永發衚衕南的奇山千戶所指揮廳,另一個是西門裏路北的城隍廟,他們和我歲數差不多,所面臨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不過,自從2017年“所城裏街區”修葺改造政府工程啓動以來,我又看到了新的希望,說實話,連我身後那個小弟——張家祠堂的後院都風光蛻變成所城裏社區圖書館了,我這個老大哥還如此不修邊幅,實在是說不過去啊。都說這裏是煙臺的根,我們又是標誌性的坐地戶,說句倚老賣老的話,500年都過去了,我們應該享享清福,活得體面些了。

丨供稿:松青

丨編輯:初君梅

聲明:部分圖片轉自公共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爲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