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玉屏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玉屏:手工榨油,見證鄉村變化

——我與改革開放40週年

居住在玉屏侗族自治縣朱家場鎮洪家灣村新寨組的中老年人們,對油茶有着深刻的認識和記憶。油茶伴隨着他們成長,也見證洪家灣村的變化。

其中,洪加陸的感受最爲深刻。

1988年,46歲的洪加陸從鄰村接手了一臺二手臥式榨油機,開起了村裏第一家榨油坊,也是村裏唯一一家榨油坊。從那以後,在每年的10、11月,他家便成了村裏最爲熱鬧忙碌的地方。

洪加陸手拿着“茶枯”

10月,油茶果成熟了,鄉親們趕着時間摘完油茶果,在太陽下曬上3—5天,待油茶果核脫離果殼,抓緊時間,挑、背、拉着油茶籽上洪加陸家。去晚了,只能拿着小板凳在院壩守着自家油茶籽排隊。

不到30平米的小木屋裏,一個竈臺、一臺舊式粉碎機、一個木蒸子和一臺臥式榨油機,是洪加陸榨油坊全部“家當”。在小木屋裏,洪加陸開始了長達30年的半手工榨油路。

每到趕集前一天,洪加陸最爲忙碌。天還未亮,鄉親們早已在他家院壩排起長隊。榨油坊裏,洪加陸一家三人從早忙到晚,也只能榨18擔油茶籽,1800餘斤茶籽。

木蒸

半手工榨油工序也極爲繁瑣,製作時不僅需要氣力還需耐心和技術。第一步,將曬乾的油茶籽用小火烘烤,直到可以用錘子輕輕一敲就散時,烘烤完成;第二步,將油茶籽倒進壓碎機壓成粉末,用木篩分出較粗的,進行二次壓碎;第三步,將茶籽粉放入木蒸,期間不時攪拌,保證受熱均勻,等木蒸冒出大氣,便可出鍋;第四步,用鐵環鋪上少量稻草,將蒸好的茶籽粉裝進鐵環裏,做成茶籽粉“餅”,將“餅”壓緊壓實,快速塞進榨油槽裏,榨油槽20個鐵圈能放19個茶餅,固定緊實;然後用力搖動壓強表旁的鐵桿,隨着“吱吱吱”的搖桿聲,在重力的擠壓下,油槽裏的茶籽粉“餅”便流出一縷縷金黃色的茶油,順着鐵板流進桶中,頃刻間,作坊裏茶香四溢。

在洪加陸的榨油坊,去過的鄉親們都得出一個共同結論,雖然出油率低了點,但水分少,純度高,老闆實在,大家都愛去。

榨油坊最忙時,一天一夜能榨18擔油茶籽,一擔茶籽有100餘斤,一個“茶餅”能放11斤茶籽粉,一個“餅”能打出三斤六兩茶油,從中拿出二兩作爲洪加陸榨油的報酬。一家3人每天能榨130多個“餅”,每天能拿26斤茶油,按當時油茶1.5元一斤的市場價算,一天辛苦下來能有39元的收入。

壓碎機

當時,村裏馬路不通,距離縣城有9公里,進城只能靠步行,村民們嫌運往城裏麻煩,成本較高,加之當時茶油並不“值錢”,賣不出價格,索性榨出的茶油都自家食用。就這樣,油茶融入了鄉親們的生活裏,通過村民們的巧手變成餐桌上的美食,也見證了村民們團聚時的喜悅,離別時的憂愁。

30年後,76歲的洪加陸依然堅守着自己的半手動榨油坊。在全自動化、機械化生產的現代化社會中獨樹一幟。

如今,村裏的組組通修好了,進城方便了,村民們種植的油茶果“搖身一變”,成了村民致富的“香饃饃”,茶油“身價”變高了,從30年前的1.5元一斤到現在的80元一斤,村民們不再捨得把這個“奢侈品”放在自家餐桌上,而是直接運去城裏賣,或者等商戶上門收購。不僅如此,村裏的建檔立卡戶每年還能享受油茶的產業分紅。

隨着玉屏脫貧攻堅的深入,油茶作爲玉屏脫貧攻堅四大主導產業之一,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呈規模化發展。位於朱家場鎮甘龍村的大土角油茶扶貧產業基地,是玉屏侗族自治縣“10113”產業扶貧項目之一,基地種植總面積248畝,覆蓋貧困戶182戶 611 人,戶均享有1畝油茶產業的收益,其中覆蓋洪家灣村78戶269人。

村民家晾曬的油茶果

時間是最好的見證者,它見證了老一輩人容貌的變化,見證了深度貧困村洪家灣的變化,見證了茶油“身價”的變化。

30年後,寬闊的組組通、沿路的太陽能路燈、新起的小樓房......這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變的是洪加陸的“小木屋”裏,微弱的燈光依然亮着,在追求效率與速度的今天,是對祖先智慧的繼承。

新聞中心全媒體記者:付加娣

編:張丹 校:尹雪梅 馬吉 審:胡攀學 姚磊

覺得不錯請點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