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原來也有“地域黑”!傲嬌的京都人慘變“全民公敵”…

京都,作爲一個沉澱着千年繁華的日本古都,素有“風雅之都”的美稱。

而京都人身上也似乎都保留了一份氣韻,這份氣韻貫徹在他們日常生活的始終。

這點從京都人至今保持着的每天清晨用清水打掃自家門口的習慣上,足以可見。

但似乎,“地域黑”是一個在全世界各國都存在的現象。

在日本,也有一條“鄙視鏈”,大家互看不起對方,嚴重的甚至能發展到連對方地域的菜都不喫的程度。

比如有一條在網上盛傳的日本“鄙視鏈”是:京都人嫌東京人沒文化,東京人嫌大阪人土,大阪人又嫌京都人裝。

總的來說就是,「除了我們自己人,你們都是“辣雞”!」

但京都人“裝”這一點,還真的不只是大阪人這麼覺得!

因爲在日本,京都人身上最大的招黑點——“傲嬌”,已經讓他們達到了“全日本公敵”的程度。

其實說起來,京都人會比較傲嬌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裏,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這類“祖祖輩輩在皇城根下”的古都人民好像或多或少都會帶着幾分獨屬於他們的傲氣。

他們以自己的家鄉爲傲,也致力於守護各種有形、無形的京都文化,而一旦這種“保護”的表達方式不恰當,就會多少顯得像是看不起其他地方的人。

所以會有人說,如果你要感受京都,就一定要去真正的會一會生活在其間的土生土長的京都人,這樣才能算是真的來過了此地。

其實,要想真正瞭解京都人,就應該先了解兩個詞語:

本音(ほんね):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即真心話。

建前(たてまえ):表面上的禮貌語言,口頭上的門面功夫,即場面話。

因爲京都人會顯得傲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他們身體力行的踐行着——“建前”不代表“本音”。

就是說,你聽到的京都人對你說的話,可能真的不是他真正想表達的,這大概就是“口是心非”“話裏有話”吧!

而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爲京都人祖祖輩輩都居住在相對狹小的盆地,逐漸就養成了爲人處事以“不給別人帶來麻煩”爲最高準則的習慣,所以京都人大多顯得很客氣,可能明明內心已經抓狂了,表面卻依舊彬彬有禮,以維持祥和的場面。

▲“表面看上去”與“實際性格”

當然,這種根深蒂固的“客氣”難免會讓不熟悉的人感到疏離,會讓人覺得被輕視、冷落了。

他們表現出來的“委婉”加上性格中的“好面子”、“講究”等特質,就使得各種對京都人的“嫌棄”相繼出現,最出名的一條大概就是——

# 你要留下來喫一碗茶泡飯嗎? #

據說,當你到一戶京都人家做客,如果主人覺得差不多是該送客的時候了,就會委婉的對你說一句“要留下來喫一碗茶泡飯”嗎?

至於爲什麼會是「茶泡飯」?

那是因爲,在日本,請客人喫茶泡飯,就表示家裏沒什麼好招待你的了,頂多也就是這種粗茶淡飯了,言外之意就是“你是時候離開了,我們已經沒什麼可以招待你了!”這種時候,識趣的客人立刻就會明白過來,是時候告辭了,主人已經在下逐客令了。

類似這種“話裏有話”的例子還有很多——

建前:您家孩子的鋼琴水平越來越高了啊!

本音:你家小孩彈的那麼差聲音還大,注意一下行不行?

建前:您家門口打掃得真乾淨!

本音:就只掃你家門口,不管鄰居?

●●●●●

京都人以京都爲傲,對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京都文化都有一種莫名的堅持。

他們的生活可以用“仔細”來形容,不會錯過任何便宜的東西,也不浪費任何他們認爲有價值的東西,每一分錢都要花得擲地有聲,「花小錢辦大事」是他們的目標。

但這種京都人自稱的“京都美德”,也是在日本地域黑中被頻頻吐槽的,許多人認爲那明明是“摳門、小氣”,纔不是節儉。

那麼,面對這些種種指控,京都人自己是不是承認呢?

紀錄片《京都人的私房雅趣-處世篇》裏就專門做了小實驗,事實證明:

(尤其在如今)茶泡飯趕客人什麼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京都人表示自己真的沒有說過這麼惡意滿滿的話。

儘管,“茶泡飯”這個梗可以說是深入人心,這項地域黑也已經在世界範圍內都廣爲流傳了。

所以,只能說,這種「刻意保持距離」的待人之道,使得京都人在外人眼中變得像謎一樣捉摸不透,不要說外國人會很好奇他們的真面目,就連本國人都會花時間做專題來研究他們。

這種“地域黑”都快成爲京都的一大特色了。

# 今天京都人被黑了嗎? #

# 黑了! #

另外,除去“地域黑”,其實京都人的傲嬌有時候還真的有點“實用價值”,一點屬於生活的小智慧——

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京都的「“流氓石”文化」。

由於京都的街道幾乎都很窄,所以爲了防止駛過的汽車會蹭到自家的牆壁,當地人就會在房子外面(尤其是拐角的位置)擺上石頭以示提醒,這種石頭就被稱爲”流氓石“。

大致意思是,你作爲司機,要是不在乎別人家的牆,那就讓石頭先把你的車蹭花好了!

▲ 日本專門描寫京都文化的漫畫《はんなりギロリの頼子さん》中就提到了這種“流氓石”

這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智慧,舉一反三、發散開來想,其實甚有意思。

很多人應該都有過家門口本就狹窄的道路被人停上了自行車,導致出門變得極其不方便的體驗。

這種時候,京都人就覺得,那就豎個牌子來提醒一下這些人好了!

當然了,委婉的京都人是不會把牌子寫的過於直白的,他們一般會寫成“自行車丟棄處”或是“停放在此的自行車可隨意帶走”這樣的。

居然莫名的還覺得這樣“傲嬌”的京都人有點萌呢!

其實,由於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等原因的綜合作用,任何地方的人都一定會有自己的特色,試着接受和包容,不失爲一種“與人爲善”的處事方式。

再說了,可能在我們眼中什麼都好的“自己人”,在別的地方的人眼中也是“奇葩”一樣的存在!

換個角度來看,有時候,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未嘗不是一種讓人舒服的相處模式,尤其是在“社恐”越來越多的現代社會。

對於京都人來說,熟人關係非常重要,花更多時間去維繫舊友,是不是也恰恰反映出他們更追求“細水長流”式的感情,而不是“快餐式”、“階段式”的交往呢?

進入下方小程序

動動手指動動嘴

短短几分鐘

就能判斷出你的日語口語能力!

來呀~~~快活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