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屢見不鮮的現象,就是開國皇帝在一統江山後,害怕名臣大將謀反乃至起兵,所以就將他們全都殺掉。這樣做皇帝的才能高枕無憂。

但是歷史上有一位皇帝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但不殺功臣,還給功臣們大加封賞,他對功臣是怎麼管理的呢?

劉秀

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爲一介布衣卻漢室宗親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爲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爲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劉秀統一天下後,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爲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

利用聯姻管理功臣

劉秀不殺功臣,而是採用籠絡的方法。他不給功臣們封賞,防止功臣的權利越來越大。他利用聯姻的方法將功臣宿將與劉氏政權聯結起來。

劉氏的女兒多嫁給功臣宿將家的子孫,劉家的子孫也多娶功臣宿將的女兒爲後爲妻。這樣劉秀身邊的名將全都是劉家的人,這就大大減弱了將領起兵的風險。

皇帝和功臣們關係和睦

劉秀在奪取天下尚未分曉時便大封功臣,同時誠懇告誡部將,切戒“放縱”。因劉邦誅殺功臣前鑑不遠,劉秀的忠告很容易被部將接受。

有一次劉秀與一般功臣外出郊遊,他們有說有笑的。

劉秀說:“如果我沒有舉兵起義,那麼我很可能就在讀書中度過餘生了。功臣之一的鄧禹說:“我要是沒有遇到您,那我現在可能就是一個稍微有點學識的人罷了。”揚虛侯馬武見陛下和首輔都如此地謙虛,就更加謙虛地表示:“我要是沒有遇到您,那我現在肯定就是個縣衙裏抓小偷的衙役了。”劉秀聽見後,打趣說:“你馬武不去做盜賊就不錯了,難道還指望着你去做抓盜賊的人嗎?”在場的人聽到後,無不放聲大笑,君臣盡歡,酒盡而去。

從此處就可以看出劉秀與功臣的關係十分和睦,而這些功臣無不對劉秀心存感激。

退功臣而進文吏

劉秀稱帝的第十三年得來全國統一局面後,便急於進行了“進文臣”人事調整。其任務之一,就是把那些勳高震主的功臣以高賞易其權柄,更新爲和平時期便於統率的官吏隊伍。據史載,自建武三年迄於三十一年,相繼出任大司徒的共有七人,其中六人都是文吏。同一時期的九卿之中,文吏更是佔了絕大多數。劉秀對文臣有自己的特定標準,那就是通儒術,信符讖、沒有功臣和國戚背景者,以確保聽從政令。至於對功臣所擔任的國家政務方面的職守,能換的換下來,不便換的就“虛”起來。其轉換的最大動作之一,就是把“三公”變成名譽職務,而把實權集中於由他個人專斷的尚書檯。雖然三公齊備,但劉秀在位時先後進入“三公”的吳漢、鄧禹、王深等功臣,從未行使過宰輔的權力。劉秀鑑於王莽以大司馬職位篡權的教訓,加強了對國家大權的獨攬,將尚書檯建成總理國家政務的中樞,把政權從中央政府引到榻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皇帝的年齡優勢

劉秀的年齡也佔有很大的優勢。在東漢王朝的第一代班底中,劉秀的年齡是最小。他就用自己年齡方面的優勢熬死了那些驕兵悍將。再加上韓信等人的下場還歷歷在目。

劉秀手下的那羣將領在建國以後都特別老實,想治罪都幾乎挑不出毛病。劉秀沒有殺一個人,利用時間笑到了最後。在劉秀在位的最後幾年時間裏,他致力於培養國家的第二代領導集團。

劉莊

太子的能力很強

皇帝清洗有功之臣的原因都離不開爲兒子鋪路的因素。劉邦消除那些異姓王,是爲了自己的兒子劉盈;朱元璋瘋狂的屠殺自己的將領們,是爲了保證乖孫子朱允炆的皇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繼承人的能力不足。作爲統治者,他們絕不希望自己的子孫落到大權旁落的地步。爲了保住自己家庭的權力,對功臣的清洗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劉秀在這個問題上也可以高枕無憂,劉秀的太子劉莊是一個能力非常全面的繼承人。劉莊性褊察,就是脾氣暴躁。他的性格根本不象父親光武帝和母親陰麗華。但劉莊確實是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史載“乙更盡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駕馭下有術,大權不旁落。即位後繼續執行了光武帝的休養生息政策,他的爲政風格和清世宗雍正帝很接近,都是對手下的官吏非常苛切,對百姓卻恰好相反。

因此從各個方面進行考慮,劉秀都沒有清洗功臣的必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