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8月15日電(記者胡文嘉、姚雨璘)在寧夏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門診室內,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杜秦川正在接診。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一場遠程視頻門診,患者是400多公里外固原市彭陽縣一個患有頭痛症的九歲男孩。

“當地醫院傳上來的腦電圖、CT,我提前都看過了。視頻門診的時候把孩子都帶過來了,我現場就能做一些檢查。”杜秦川對視頻門診表示肯定,“這和現場看病沒什麼區別,(如果當地醫生)操作手法不對,我還可以指導他們做檢查。”

杜秦川通過視頻進行遠程門診。新華社記者姚雨璘攝

這種突破時空限制的新型門診模式已成爲寧夏很多醫院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8月2日,寧夏正式獲批成爲中國首個“互聯網+醫療健康”示範區。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數據顯示,自2017年4月上線運行以來,這樣的遠程視頻門診已累計完成1591例,平均每三到四天就有一場。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顯示屏公佈的遠程門診安排。新華社記者胡文嘉攝

令杜秦川和他的同事興奮的是,在“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推動下,曾經醫療資源落後的寧夏已經站在了中國醫療制度改革的前沿。

受訪醫生普遍認爲,寧夏率先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有助於彌補寧夏地區醫療力量的不足。

“寧夏的優質醫療資源明顯欠缺,我們這兒遇到疑難病例,最後都要去北京等地看病。此外,寧夏各個地區之間的醫療資源差異也比較大。”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馬曉飛說。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遠程專家門診室。新華社記者姚雨璘攝

衛生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共有各級衛生機構10986家,寧夏僅有4272家;寧夏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和註冊護士數量僅爲北京的55%左右。

令遠程醫療變得更爲迫切的是基層醫療資源的不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羣衆看病的主要場所。以寧夏爲例,2017年末,當地醫療衛生機構實有牀位39820張,醫院牀位數佔87.45%,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牀位數僅佔9.26%。

受訪醫生認爲,促進互聯網與醫療服務融合,有利於促進基本公共衛生資源均等化,打破信息壁壘,提升服務效率。

據寧夏衛生計生委統計,截至2018年8月,寧夏的遠程醫療體系已對接30家國家級醫療單位、七家自治區級醫院、22家市縣綜合醫院、196家鄉鎮衛生院。

爲促進各地衛生資源平衡,中國提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國務院於今年4月頒佈《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爲相關發展制定政策標準,肯定了這一探索在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和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方面的積極意義。

據馬曉飛介紹,引入互聯網技術後,寧夏老百姓看病的開銷降低了、效率提升了。他給患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到北京看病,一個病人得找一兩個人陪着去,有交通成本、住宿成本、誤工費,非醫療支出非常大。現在我們把北上廣的專家請過來遠程會診,許多人就沒必要跑出去了。”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還成立了銀川市互聯網+醫療應用研究中心,已有阿里巴巴、騰訊、科大訊飛等13家科技公司的76個工程師在醫院集中辦公,與臨牀一線工作人員對接開發“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新產品。

馬曉飛說:“我們正在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模式、流程、規範,打算把各個地區、各個公司成熟的做法整合到銀川市,建立一個完整高效的生態體系,向全國推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