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欢迎来到我的“读书破万卷”专栏。你可点击右上方“关注”小播读书,或在文章底部“订阅”本专栏,阅读超过150篇精品文章。《知行合一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理解了这4句话,才算真正读懂

01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这本书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王阳明研究学者度阴山,度老师是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北京大学历史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理事、天下和书院讲师。度老师的畅销书包括:《帝王师:刘伯温》《知行合一王阳明》以及《成吉思汗:意志征服世界》等等。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理解了这4句话,才算真正读懂

唯一一部具有完整清晰体系的阳明心学通俗解读本!那千古奇人王阳明的“心学”究竟讲了什么。可以总结成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最适合初学者的门径。那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王阳明的传奇一生都经历了什么?这本书就是最好的答案。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理解了这4句话,才算真正读懂

02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王阳明心学的诞生背景。

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而陆九渊则继承了程颢的思想。朱熹和陆九渊凭借天资将这两种思想发扬光大,这就是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理解了这4句话,才算真正读懂

陆九渊

实际上,理学的思路虽然来自道家,但创造它的人都承认,理学是儒家思想,是新儒学。不过,理学谈的却是儒家鼻祖孔子最不愿意谈的问题“性和天道”,表面上看,这背离了孔子的方向,但其实不是这样。

北宋统一中国后,第一任皇帝赵匡胤“抑武扬文”,儒学在告别人世接近七百年后终于迎来了复兴时刻。几乎是一夜之间,北宋帝国成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乐园,连北宋的皇帝都指着儒书赞叹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03

理学有其自身的缺陷。

首先,在“存天理去人欲”的执行上过于严苛,程颐认为,人生应该严肃,并且要绝对严肃,这种没有人性情感的学术很难得到人们的喜爱。

其次,理学家非要认定,个人道德是能力的基石,没有个人道德,能力就大打折扣,程颐还算是合格的,他的一生极端严肃,几乎没有笑过,但别的理学家就没有这种能力了。久而久之,理学家们大谈特谈的“存天理去人欲”渐渐变成说给别人听的口号,早在朱熹时代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有人指责理学家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说一套却做一套,理学宗师们规定的那些道德要求,都是让别人用的,理学信奉者只是讲师,不是实践者。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理解了这4句话,才算真正读懂

朱熹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理学在明朝各位皇帝的努力下,被打造成了国家意识形态,朱元璋建国后不久,全部接受了科举制度,并在思想上控制,将理学之外的学说列入异端,理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全国普及;另外,理学由此成为明帝国的唯一思想。

{!-- PGC_COLUMN --}05

明代是理学天下,想要在思想上被人瞩目,必须要从朱熹理学开始。王阳明当然也不会例外,王阳明一开始也是选择了朱熹的理学,才有了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去格竹子的故事。而王阳明心学的诞生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历经苦难,所以为什么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也正是因为他复杂的人生历练。

1508年,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发生在大明帝国贵州龙场(今修文县)驿站中。多年以后,中国思想史把它定义为:心学的诞生。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理解了这4句话,才算真正读懂

1515年,王阳明被明帝国的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时,他的忠实门徒已达千人。在他1529年离开人间时,他的门徒已以万计。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这既是龙场悟道,王阳明心学的根基。

06

好了,简单介绍了理学和心学的背景,接下来,让我们从头开始,了解王阳明其人。

1472年,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父亲王华。王阳明早慧,四岁才开口说话,他生性活泼、顽皮好动,聪明过人,有一种惹人发火的好奇心,当他四岁开口说话后,总是把爷爷王天叙追问得走投无路。同时,他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刻苦钻研的心。王阳明早年迷恋象棋,专研道教的养生术,为此经常被父亲王华打骂。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意思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老师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王阳明摇摇头说“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王阳明年少时还做了两件荒唐事

第一件:1488年,王阳明迎娶了江西南昌的副省长(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然后在新婚之夜外出与96岁高龄道士论道。

第二件:1489年,王阳明带着老婆离开南昌前往老家浙江余姚,拜访了大理学家娄谅。娄谅是吴与弼的高徒,喜欢佛道二家思想,深谙理学三昧,善于静坐,并把静坐当成是步入理学殿堂的敲门砖。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理解了这4句话,才算真正读懂

07

1492年,王阳明在乡试中金榜题名,但在1493年的北京会试中落榜了,因为王阳明并未专心于八股文,并开始专研到家养生术和佛家思想。他对自己说,经略四方,没有平台;钻研朱熹理学,没有诀窍,倒不如另辟蹊径,去道教和佛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

1493年会试失败后,他放弃道教和佛家,开始精研辞章之学,1494年,王阳明离开北京回到浙江余姚,热情地组织了龙泉诗社,每天的生活都在和文章诗歌打交道,他发誓要走通这条路,把自己送上圣贤的圣坛。

在辞章之学上,王阳明取得了灿烂的成就,他被当时的文学界誉为天才。可不知什么时候,他突然解散了龙泉诗社,重新拾起了久违的军事。

1495年,王阳明回北京准备第二次会试。但他根本没有准备,最喜欢和人家谈论用兵之道,但没有实战经验的王阳明经常被人耻笑。

1496年,王阳明在第二次会试中再次名落孙山。但他无动于衷,并没有因此伤心。

1498年,26岁的王阳明回到了朱熹理学这座大山面前,有一天他在不经意翻看理学经典时看到了朱熹给赵惇(宋光宗)的一封信。信中有句话如是说:“虔诚的坚持唯一志向,是读书之本;循序渐进,是读书的方法(‘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

王阳明像是被雷劈到了一样,这句话恰好戳中了他多年来的毛病:始终不能坚持唯一志向,而是在各个领域间跳来跳去,也没有循序渐进地去研究一个领域,所以什么成果都没有获得。他开始重新专研朱熹的“格物致知”,但他心中一会怀疑,一会坚持,左右冲突,上蹿下跳。

《知行合一王阳明》王阳明的心学,理解了这4句话,才算真正读懂

08

1499年,王阳明终于通过了会试,步入仕途,被分配到工部实习。第一个差事是为王越修建坟墓。1499年冬天,王阳明向皇帝上了一道《陈言边务疏》。

1500年的夏天,王阳明见识了牢狱中的黑暗,并通过雷厉风行的手段废掉了一些多年的潜规则,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王阳明只是让自己的良心稍稍宽慰一些。但繁杂琐碎、沉沦理想的政务根本释放不了那颗向往圣人的心。

王阳明渐渐明白,他的人生价值不可能在这烦琐无趣的仕途上实现。

1501年,在刑部工作不到两年,他已身心俱疲。这年秋天,他请了一个漫长的假期,上了九华山。这预示了王阳明在之后几年中的行事轨迹:当他对现实失望时,就会转身跳到世外。不过王阳明的苦难才刚刚开始。后面我们将继续解读这本书的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PS:现在是优惠期,专栏价格29.5元,共更新了150节以上(还在持续更新),一节几毛钱,一节当中哪怕有一两处让你恍然大悟,有所触动,也是物有所值,推荐订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