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糖醫會客室,作者徐峯

這是最近一期奇葩說的題目:生活在外地,我過的不開心,要不要跟爸媽說?

贊 成

要跟爸媽說,這樣爸媽才能認識一個完整的你;如果你無比懂事地只報喜不報憂,父母也會無比懂事地住院了也不告訴你,親情裏最不需要的就是這種懂事。在外打拼、學習的人,父母四五十歲的居多,是社會中堅力量,多溝通,讓父母一代人理解年輕一代人,可以讓社會更和諧。

反 對

跟爸媽的知識和觀念不同,溝通起來太喫力,也不可能期待父母給一個你能接受的解決方案;與其讓父母擔心,不如自己一個人擔心。甚至,在二十年前你跟父母說“我挺好的”不是真話,十年前你跟父母這樣說有些牽強,但現在你跟父母這樣說就已經是真實的現狀了,與其告訴父母讓父母擔心,不如自己活成讓父母不擔心的樣子。

辯論遠比這裏總結的精彩,但我們要說的是,有糖尿病這個情況,到底是要自己扛着還是要多跟家人溝通呢?

糖尿病到底是一個人的事還是一個家庭的事呢?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家庭的兩個主要成員,夫妻雙方,如果一方生病,不管是什麼疾病,比如感冒發燒、拉肚子,甚至是一次肺炎,都會對整個家庭產生影響,誤工的工資、看病的花費等等是看得見的,而另一半一定會花時間和精力照顧生病的一方,這當然是親情的體現,也可能更能促進兩個人的親密關係和相互依賴,但如果是慢性病呢?目前醫療界對糖尿病的定義還是慢性終身性疾病,前一兩個月也許大家都很緊張很焦慮,但是,半年之後呢……

想象隔壁的老王,從確診時心裏的不爽和震撼,到併發症出現後的緊張無助,糖尿病蠶食着他的自信和安全感;糖尿病使家庭的一部分收入用在了治療、監測上,這些錢本可以一家人出去旅個小遊。糖尿病讓他請許多假去醫院,或者讓家人不得不照顧住院的他。糖尿病讓男性勃起功能障礙,引出了第三者……糖尿病讓壽命變短,說好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呢。糖尿病是一個很討厭的傢伙,它擾亂了人生,擾亂了一個家庭的生活,甚至可能讓老王最愛的孩子也早早得病。

當老王每個月都要請假去醫院開藥,每年都要住一兩次院,當家庭的時間、收入都需要向疾病妥協的時候,最不舒服的恐怕就是老王自己了。

昨天徐徐接到一個電話,對面的阿姨問怎樣申請糖尿病雜誌,徐徐告訴她可以找附近的代發點,阿姨略有爲難,徐徐說,如果多一些親戚朋友申請也可以統一寄,以免丟失(這類郵件丟失率高一直是個問題)。這下阿姨很高興,說:我們家兄弟姐妹5個人,4個糖尿病呢?都可以申請嗎?徐徐說當然可以了……

聊天中,阿姨告訴徐徐,她今年70歲,得糖尿病34年了,大弟弟糖尿病20年,現在只有小妹妹還沒有確診糖尿病。她記得老父親是有糖尿病的。

這樣的家庭很多,有的是父母和孩子中好幾個糖尿病的,而孫輩又胖,暴露在加工方便食品和甜飲料的環境中,恐怕比他們的父母發病還要早。

所以說糖尿病遺傳嗎?不全是。最主要的是大家的飲食熱量太過剩,導致得了相同的疾病。

我們不是要說糖尿病家族聚集的現象,與其說糖尿病在某些家族聚集,不如說糖尿病成爲人類的流行病更準確,我們要說的是糖尿病對家庭的影響。

很想告訴你的是,得糖尿病不怨你,因爲沒人告訴我們,物質生活豐富了,我們要怎樣喫纔是真的營養而不是能量過剩,沒有人讓我們深切地認識到,從父母的中重體力勞動工作變成我們這樣的久坐辦公,更要每天遛一遛自己,也沒有人在得病一開始就反覆強調直到你確信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癥結在生活方式,多喫少動,而不是表象的高血糖。

得糖尿病看似會面臨老王那樣的宿命(目前大多數糖尿病病友確實是這個狀態),但我們還沒來得及說的是,許多人的糖尿病控制得很好,甚至停掉了降糖藥,這個過程中,他們的生活方式變化非常大,比如喫得更健康,以前不喫的東西現在喫了,以前喫的現在不喫了,全家的餐食都要跟着變化,那就意味着全家人的飲食都更健康,幫全家預防了慢性病。糖尿病控制得好的朋友,通常不會一條腿走路,運動上也會有突破,對家人也會產生好的影響。這些朋友是怎樣跟家人溝通的?怎樣幫自己找回健康同時又帶動家人生活得更健康呢?

糖尿病不是您一個人的事,全家健康也不是一個人的事。那麼我們必須回答這幾個問題:

糖友最需要什麼?

糖友自己能做什麼?

糖友能爲家庭做什麼?

家庭該爲糖友做什麼?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