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沙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省四個地級市之一(其餘三個爲海口,三亞、儋州),現轄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南沙羣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政府駐地位於西沙永興島。2007年11月19日,海南省文昌市市委宣傳部政府官員張先生在接受香港《明報》的電話訪問時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已批准海南省人民政府的提議,將西沙辦升級,設立正式的縣級市“三沙市”,取代海南省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辦事處來管理這三個羣島。

三沙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省四個地級市之一(其餘三個爲海口,三亞、儋州),現轄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南沙羣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政府駐地位於西沙永興島。三沙市是在2012年時伴隨海南省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辦事處的撤銷而同時建立的新行政區。

三沙市是中國位置最南、總面積最大(含海域面積)、陸地面積最小和人口最少的地級市,是全國繼浙江舟山市之後第二個以羣島設市的地級行政區。三沙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60名,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三沙市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2015年7月24日,三沙市永興碼頭配套設施主體工程竣工。

明代以前

距今7000年前的人類“新石器時代”和“漁獵時代”,中華民族已成爲世界上最早製造舟船的民族,居住中國南方沿海的先民憑藉船隻向南海索取生存資料。3000年前的殷周時代,南海沿岸的土著越族就與中原地區開始往來。從那時起,中國漁民便常年不斷地在南海航行和從事捕撈作業,並最先發現了南海諸島,詳細記載在一種叫《更路簿》(或《水路簿》)的特殊手抄本中,作爲航海指南世代相傳。先秦時代,海南島與南海諸島已內屬中原王朝。

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把全國分爲42郡,其中在嶺南地區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這三郡所轄之地,大都瀕臨今南海的北部和西部海域,也就是東沙羣島和西沙羣島海域。

漢: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平定南粵之後,在其地設立了儋耳、朱崖、南海、蒼梧、玉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其中,儋耳、朱崖兩郡在海南省。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曾至“千里長沙”,即今日西沙羣島。在1973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文物資料,南海海域被第一次標註在漢代地形圖上。

三國: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派康泰、朱應出使扶南(今柬埔寨)等國,康、朱二使親歷南海諸島部分島嶼,並仔細觀察“珊瑚洲”,所著《扶南傳》是世界上最早科學描述珊瑚島成因的文獻。

晉:西晉時,裴淵《廣州記》記載了南海的全日潮和半日潮。東晉時,南海郡太守鮑靚定期巡視南海和南海諸島。

南朝:南朝宋國的謝靈運在《武帝誄》中記載,大約在公元410年和411年,宋武帝劉裕“虎騎騖隰,舟師漲海”,與盧循進行了一場戰鬥,其主戰場即在其所轄的南海諸島。

隋:《隋書》記載,公元607年至610年,隋煬帝派常駿、王君政出使赤土國(今馬來半島泰國東南一帶),航程經西沙羣島的“焦石山”和南沙羣島西側。

唐:《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振州(今海南省三亞市)的疆域“西南至大海三千里”,顯然,已經包括了西沙羣島。《韓昌黎集》卷21記載了唐穆宗時嶺南節度使所管轄的四至範圍,其曰:“隸府之州遠者至三千里,懸隔山海……多洲島。”表明在唐代南海諸島不僅已經成爲振州行政區劃的一部分,而且嶺南節度使還對南海諸島實施行政管理。

宋:宋代承襲隋唐行政建制。北宋曾公亮所著軍事制度和國防大事的《武經總要》將九乳螺洲(西沙羣島)歸屬宋代海疆。南宋《宋史紀事本末》記載,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十二月丙子日,南宋端宗皇帝曾駐驛西沙羣島(七洲洋)。

元:延續宋代之制,中國地方政府繼續對南海諸島進行管理。至元十六年(1279年),根據元世祖的命令,同知太史院士郭守敬到南海進行測量,即爲“四海測驗”。其行程“南逾朱崖”,最後“測得南海北極出地一十五度”,這是元代在南海行使管轄權的體現。相關史事(《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 元代至大四年至延佑七年(1311-1320),朱思本繪、羅洪先增補的《廣輿圖》繪有千里長沙(西沙羣島)、萬里石塘(南沙羣島),說明元朝依舊將南海諸島列入版圖。

明:有關南海的行政區劃已日趨穩定,中國政府不僅將其完全列入版圖,而且進一步確認它屬於瓊州府管轄範圍。明宣德五年(1430)編繪的《鄭和航海圖》將西沙羣島和南沙羣島標繪在大明版圖內。明代唐胄《正德瓊臺志》“疆域”條中記載:瓊州府有“千里長沙”、“萬里石塘”。海南人王佐(1465~1505)所著的《瓊臺外紀》中記載,萬州轄有“長沙、石塘”,說明南海諸島的西沙羣島和南沙羣島是萬州的管轄範圍。可見15世紀時,西沙羣島和南沙羣島已是海南島的一部分。

清至民國

清:無論是官書,還是地方誌,凡記載到南海諸島,無一例外地將其以山川單位置於瓊州府萬州轄下。如金光祖《廣東通志》、蔣廷錫《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胡端書《萬州志》、明誼《瓊州府志》等,這些有很高權威性的史書,爲我們認識當時南海諸島的行政區劃,提供了充分、可靠和極具價值的資料。同時,1724年印行的《清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55年印行的《皇清各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67年印行的《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和《大清萬年一統全圖》、1817年印行的《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把南海諸島標繪在中國版圖的政區之內。清朝官方地圖《清繪府州縣廳總圖》明確地將“七洲洋”劃爲中國的一個府,圖上標繪了作爲“府”一級行政單位的紅色長方形圖例,這是我們所見到的清代將“南澳氣”、“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和“七洲洋”,即南海諸島的東沙羣島、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和南沙羣島列入中國版圖並設府管轄的最早的一張地圖。至晚清時,這一標繪可謂更加清晰。

晚清:王之春的《清朝預柔遠記·寰海全圖》(1879)被作者稱爲以中華爲中心的世界地圖,詳繪南海和南海諸島,標繪“氣沙頭”(中沙羣島)、“長沙”(西沙羣島)、“石塘”(南海羣島)、“七洲洋”。1904年印行的《大清天下中華各省州縣廳地理全圖》中,將南海諸島用雙線方格圖例標繪,明確表示爲廣東轄區內的府級政區單位。1910年清政府頒佈了《試辦東沙島章程》,擬定了對東沙島實行行政管理的細節,包括“遴委專員”、“量予權限”、“寬定瓜期”、“設立局所”以及經費預算和使用等各個方面。

民國:辛亥革命後,廣東省政府宣佈將西南中沙羣島劃歸海南崖縣(今三亞市)管轄。抗戰時期,日本侵佔西沙和南沙太平島。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於1946年11月24日,派海軍“永興”、“中建”兩艦接管了西沙羣島,建立收復西沙紀念碑;12月12日,派“太平”、“中業”兩艦接管南沙羣島,並在太平島上設立“南沙羣島管理處”,並派兵駐守,南海諸島暫時隸屬於海軍司令部。1947年5月間,國防部召開了西南沙羣島建設實施會議,會上決定由海南島特別行政區對西沙羣島和南沙羣島進行行政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5月海南島解放。

海南省三沙市概況

三沙市成立

在行政區劃上,南海諸島仍然屬於廣東省,行政關係隸屬於廣東省海南行政區。廣東省水產廳和海南行政區先後組織專業人員,前往西沙羣島等海域,就水產資源進行了調查。在以後的幾年中,他們陸續在西沙羣島永興島上修建房屋,設立了小型門市部,供應日常生活用品。

1955年11月,海南鳥肥公司在海口成立,1956年3月,250名新中國開發西沙的先驅者奔赴西沙開採鳥肥資源。1958年1月,海南行政區設立了西沙水產收購站;同年,在永興島成立了海南區西沙漁業生產指揮部。

1959年,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辦事處設立,由海南行政區管轄。1988年,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辦事處劃歸新成立的海南省管轄。

2007年11月19日,海南省文昌市市委宣傳部政府官員張先生在接受香港《明報》的電話訪問時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已批准海南省人民政府的提議,將西沙辦升級,設立正式的縣級市“三沙市”,取代海南省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辦事處來管理這三個羣島。並稱將由距離西沙羣島最近的文昌市來承擔三沙市的補給工作,三沙市的後勤補給基地、碼頭供給基地將會建在文昌市的清瀾港。三沙市將成爲包括衛星發射中心在內的文昌市“九大發展亮點”之一。《明報》這則報道亦稱文昌市市委書記謝明中早在10月26日舉辦的市委全體會議中就已透露了國務院批准設立縣級市的消息,當時仍只用“X市”的字樣來代表未設立的縣級市。報道還稱,未來會開闢永興島的觀光旅遊業。消息曝光後,越南等地發生抗議活動。中國並未在當年宣佈成立三沙市,也沒有否定。

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公告宣佈,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辦事處,建立地級三沙市,政府駐西沙永興島。

2012年7月17日上午,海南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32次會議通過了《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成立三沙市人民代表大會籌備組的決定》,三沙市的政權組建工作正式啓動。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省三沙警備區,主要負責三沙市轄區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協調軍地關係,擔負城市警備任務,支援地方搶險救災,指揮民兵和預備役部隊遂行軍事行動任務等。同日,三沙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籌備組成立,並將產生60名有民選產生的人大代表。

2012年7月23日,三沙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開幕。來自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南沙羣島的共計45名代表出席了會議。

2012年7月24日上午,三沙市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永興島舉行,重達68噸的三沙市碑在永興島正式揭牌,三沙市人民政府、黨委、人大和解放軍三沙警備區掛牌成立。同時啓用新郵編、郵戳,銀行、醫院等各機構換牌,三沙市正式成立[1]。

行政區劃

三沙市管轄範圍爲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南沙羣島的島礁及其海域。

摺疊

基層政權

三沙市基層政權共有3個,分別爲:

中國共產黨三沙市永興(鎮)工作委員會、三沙市永興(鎮)管理委員會

駐地永興島,轄永興社區。

中國共產黨三沙市永樂羣島工作委員會、三沙市永樂羣島管理委員會

駐地晉卿島,轄晉卿社區、鴨公社區、銀嶼社區、羚羊社區、甘泉社區。

中國共產黨三沙市七連嶼工作委員會、三沙市七連嶼管理委員會

駐地趙述島,轄趙述社區、北島社區。

摺疊

西沙羣島

西沙羣島,有8個社區,實際控制整個西沙羣島。

區域內還有永興邊防派出所,以及全軍唯一的西沙雨水班。

西沙羣島(現行政區劃代碼460321)。

永興(鎮)—中共永興(鎮)工委、永興(鎮)管委會

1.永興社區——駐地西沙宣德羣島永興島,管轄永興島、石島。

七連嶼—中共七連嶼工委、七連嶼管委會

    趙述社區——駐地西沙宣德羣島趙述島,管轄宣德羣島七連嶼4島6洲;北島社區。

永樂羣島(現行政區劃代碼460324)—中共永樂羣島工委、永樂羣島管委會

1晉卿社區———駐地爲西沙永樂羣島晉卿島,管轄琛航島、廣金島、筐仔沙洲;

2.鴨公社區———駐地西沙永樂羣島鴨公島,管轄鴨公島、全富島、銀嶼仔、鹹舍嶼、石嶼;

3.羚羊社區———駐地西沙永樂羣島羚羊礁,管轄羚羊礁、金銀島、珊瑚島;

4.銀嶼社區;

5.甘泉社區。

摺疊

中沙羣島

中沙羣島(現行政區劃代碼460323),實際控制整個中沙羣島,包括黃巖島、中央海山2暗沙、北部大陸架2暗沙、中沙大環礁22個暗沙、2連礁、2灘;

摺疊

南沙羣島

南沙羣島(現行政區劃代碼460322),實際控制8個礁盤,永暑礁和美濟社區由三沙市政府直轄。

1.永暑礁——駐地南沙羣島永暑礁,管轄永暑礁、華陽礁、渚碧礁;

2.美濟社區———駐地南沙羣島美濟礁,管轄美濟礁、東門礁、南薰礁、赤瓜礁。風景名勝

摺疊

概況

三沙市包括260多個島、礁、沙、灘,散在南海上,東西相距900千米,南北長達1800千米,島嶼面積13平方千米,海域面積200多萬平方千米。三沙市的羣島散佈於熱帶海洋之中,在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得天獨厚的熱帶海洋海島自然景觀,島上陸地與附近海域非常潔淨,熱帶海島風光奇麗,完全具備“陽光、空氣、沙灘、海水、綠色”五大旅遊要素,是大陸和近海任何海島無法替代和比擬的自然資源,發展熱帶海洋海島旅遊業潛力極大,是一塊尚待開發的廣闊的旅遊處女地。未來三沙市將大力擴展旅遊項目,以海島文化和海洋文化爲中心,建設富有吸引力的景點項目。充分發揮南海素有的“祖國漁倉”“海上絲綢之路”美譽。

摺疊

旅遊景點

永興島

永興島是西沙羣島同時也是整個南海諸島中最大的島嶼,面積2.1平方公里(合3150畝,大致相當於國內一所大學的校園佔地面積)。永興島是西沙、南沙、東沙、中沙四個羣島的軍事、政治中心,是海南省三沙市政府駐地,島上有政府大樓、銀行、郵政、商店。淡水化工程結束了島上靠大陸來船供給淡水的歷史。永興島上最多的是椰樹,僅百年以上樹齡的就有1000多棵,枇杷樹亭亭玉立,羊角樹、馬王騰、馬鳳桐、美人蕉,野蓖麻、野棉花隨處可見。島上有海軍收復西沙羣島紀念碑(永興島)、南海諸島紀念碑(永興島)、西沙將軍林(永興島)、守島部隊軍史館(永興島)、西沙海洋博物館(永興島)、三沙市地名碑(永興島)、中國西沙主權碑(永興島)、西沙精神紀念牆(永興島)、二戰日軍炮樓(永興島)等景點。

西沙海洋博物館

西沙海洋博物館位於永興島,是一座駐島官兵自己動手創辦的海洋博物館,始創建上世紀的80年代。它既是我國最南端的海洋博物館,也是我國唯一一個由軍人們創辦的海洋博物館。2001年元旦,海洋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擴建後的博物館展廳面積約800平方米,分爲海龜龍蝦廳、海魚標本廳、海石花廳、圖文廳等8個廳,共收藏各類海洋標本、圖片資料約400多種,3000多件(幅)。

博物館中陳列了許多海洋生物的標本。如底部如馬蹄、形如金字塔的“馬蹄螺”,身上佈滿了孔雀斑點的“孔雀頸鰭魚”,花開如梅的海蔘“梅花參”,以及形態各異的珊瑚花和石花,各種魚類標本等等種類繁多的展品,使整個陳列館琳琅滿目,趣味無窮。

如今,西沙海洋博物館已經成爲西沙重要景點之一。她是人們瞭解海洋、瞭解西沙、瞭解西沙官兵的重要場所,也是對官兵進行海洋知識教育、培養海洋觀念的第二課堂。

石島

石島也叫蚱蜢島,位於永興島東北,與永興島同基於一梨形礁盤上,海拔13米,爲南海諸島中地勢最高的島。因累累岩石裸露得名。和永興島、七連嶼均是普通人可以到達的島嶼。

石島是西沙羣島宣德羣島一部分,又稱“小巴島”“老龍頭”。整個石島全然不像永興島,沒有高大的樹木,只有岩石間生長的青草和荊棘。也與西沙其他的島不同,它不是由珊瑚樵構成的,而是由礁石構成。這裏的礁石形狀千奇百怪,海浪、海風、海礁組成了一副海的風景畫。石島與永興島緊鄰,中間有約800米的人工石堤相連,石堤兩側是一望無際、澄明如鏡的淺海。走過石堤,可見一塊幾丈高的珊瑚礁,就是石島的大門。由於永興島的填海工程,石島現已與永興島融爲一體。島上有中國主權碑以及“西沙老龍頭”石碑一座。石島上有一片老兵林,是當年守護石島的官兵們離開時植上的。

摺疊

文保單位

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由於珊瑚礁盤密集,衆多古代商船因觸礁沉沒,形成了豐富的海底文化遺存。海南省三沙市共有經確認的重要文物32處,其中甘泉島唐宋居住遺址爲中國最南端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彰顯國家主權、研究中國航海歷史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極其重要的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