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這不是一顆流星》,記憶猶新。尤其那句,“媽媽,熊!”單純清澈,至今滌盪。

  寓教於樂,大概就在這種點滴之間。

  遺憾的是,作爲一名80後,小時候欣賞舞臺演出的機會屈指可數。如今回想起來,倒不如那篇小學課文來的印象深刻。

  之前粉巷財經介紹《我的小夥伴》,昨晚特地帶孩子看了首演,頗多感觸。

  西安這幾年,舞臺劇越來越多,尤其針對兒童,都知道孩子的錢好掙嘛!但怎麼說呢,多囿於團隊和投入,相比於昨晚的演出,大概就像快餐文學與史詩著作的區別。

  演職人員離場,孩子仍在鼓掌。

  之於家長,帶來的更多是一種觀照當下的反思,孩子的孤獨感可否認真顧及?

  之於產業,則更多是啓示,就像粉巷君說的:中國文化要走出去,自說自話是不行的,何不妨藉助久經驗證的“世界文化語言”進行加持……

  談談演出的幾個亮點

  早上醒來,發現不少本地媒體都關注了昨晚演出。無論是對國際製作班底,13首原創歌曲的穿插,科技感的舞臺呈現,抑或穿越劇情的鋪陳,“愛與和平”的主題烘托,均不吝筆墨,普遍是比較認可的態度。

  這裏從個人觀感出發,談幾個印象深刻的點。

  首先是它的藝術形式很難界定。衆所周知,舞臺劇分爲歌劇、舞劇、話劇、啞劇、詩劇、偶發劇、木偶劇等等。《我的小夥伴》由歌舞元素貫穿始終,但顯然,從前期宣傳和演出效果來看,發生於未來秦漢新城的穿越劇情設定,似乎更具權重。

  可能就像演出方講的新概念——音樂舞臺創意劇。

  再者,對於道具裝置的運用,穿越於古樸和未來的效果呈現,國際團隊很有想法,而且下了血本。昨晚演出在陝西廣電大劇院進行,如裸眼3D、機器人、無人機、秦王宮復原,尤其大量發揮了舞臺的機械裝置功能——這是直觀判斷演出規格的標準之一。

  然後是劇情鋪陳,未來高節奏的社會環境中,父母因爲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孩子的孤獨感——從這個角度切入,緊接着一系列腦洞大開的穿越劇情,尤其對兵馬俑起源的解讀很有意思……之後,家庭團圓,各自反省。

  前期宣傳中,該劇一直強調“愛與和平”這種宏大主題,但作爲一名家長看來,它實際上更多是觀照當下,極具現實意義。演出方講,這並不是一部單純針對兒童的劇,大概也在於此。

  至於其國際藝術家班底,包括音樂人薩頂頂、連續14年出任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藝術總監的阿德里安·諾布爾、英國著名製片人吉納·費根、北奧開幕式首席造型設計陳敏正等,就不再贅述,作品本身才是最好的廣告!

  觀照當下的感動與反思

  此前有媒體提到,《我的小夥伴》主演班底全部採用新鮮面孔,音樂功力與舞蹈技巧是出品人薩頂頂遴選演員的唯一標準。比如昨晚的小主角陸俊昊,剛滿12歲,之前沒有出演過舞臺劇,經驗比較欠缺……

  但從首演效果來看,小傢伙任務完成的還不錯。

  畢竟,對於當下很多家庭的孩子來說,這一角色,可謂本色演出——雖然劇情設定在未來,但實際上,我更願意將它視爲一部探討家庭教育的劇,希望更多家長能夠有機會帶上孩子去欣賞。

  觀照當下,隨着社會節奏的加快,很多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顧及親子陪伴,導致孩子感受不到家人的溫暖。久而久之,親情淡漠,內心孤獨,癡迷於電子產品,不願與人相處,乃至產生牴觸情緒。

  去年的一份親子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父母,7.98%能夠全職陪伴孩子,工作日下班及週末陪伴佔30.32%,只有週末時間的佔38.56%,每週不足一天的佔23.14%。換言之,七成中國父母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孩子。

  更觸目驚心的是,2/3的中國兒童與手機、iPad爲伴,擁有鄰居小夥伴的,僅佔10.94%。

  劇中的小主角,即典型的這種人物設定。

  生活於2218年的全智能時代,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內心孤獨,沒有玩伴,依賴電子產品,當其陰差陽錯穿越到200年前的秦漢新城,擾亂了正常社會秩序,亦百般牴觸,不願認錯。直到再度穿越去往秦朝,新結識的玩伴死去,纔開始反省……

  從劇情中抽出思緒,打量身旁全神貫注的小朋友——對於爲人父母的我們,感動之外,亦多反省!

  陝西文化走出去?

  演員謝幕時,組織方透露,後續將開啓全球巡演。

  希望未來票房大賣,但那畢竟是秦漢影視等投資方的事。作爲一名從事文化產業的觀衆,更願意從個人角度來談談啓示。

  宋城演藝想必都知道,市值近300億,“千古情繫列”吸金無數。

  這樣一家公司,怎麼可能無視西安市場?

  早先有同行講,宋城演藝其實多年前就曾來西安談過合作,奈何最後條件沒談妥,不了了之。直到去年,西安開放力度升級,纔再度進入。試想一下,“中華千古情”早幾年開演,對於西安旅遊市場,又會是怎樣濃墨重彩的一筆?

  很多時候,我們的產業落後,緣於保守——思想不開放,市場不開放。

  拿《我的小夥伴》來說,事實上,現如今穿越劇情不算什麼新鮮創意,植入區域品牌亦時而有之,不過對於歷史文化資源渾厚的陝西而言,進行藝術創作加工,還是很適用的。但儘管如此,過去的本土創作中,依然鮮見。

  並非不會大開腦洞,像去年以來,西安的很多事兒,如“抖音之城”,是開創了國內先河的。

  所以審視過去,我們可能對於資源的主導太過固執和封閉,也可能是信奉“寧可不做,起碼不錯”的理念。這與我們對外開放,承擔“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使命,儼然背道而馳。

  好在去年以來,諸多新政推行下,西安開放程度顯著提升。

  “無中生有,有中拉長”已成爲共識,秦漢新城的這次嘗試,值得鼓勵,也希望西安乃至陝西,將來能夠更多的市場化作品推出——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每日經濟新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