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淵最初目的是想讓過李世民來籠絡各地人才,來稀釋關隴集團的權利。從以上這三點來看,玄武門之變很大原因是李淵的錯誤所導致的,大臣們不支持李淵是正常的,支持反倒顯得不正常了。

李淵在隋末的亂世中能戰勝各路英豪,最後建立威名赫赫大唐王朝,這足以說明李淵的強大。但就是這麼一個英雄人物,爲何就控制不了玄武門之變呢? 玄武門之變的結果大家都清楚,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世民緊接着就控制了長安。在這樣的局勢下,再加上衆大臣的擁護,李淵最後不得不將帝國的權杖遞到李世民的手中。爲了使雙方過渡顯得更自然些,三天後李淵還把李世民定爲了帝國的法定繼承人。 編輯

那麼說到這裏就有一個疑問了,在偌大的大唐王朝中怎麼就沒有人支持李淵嗎?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殺的是劉文靜,寒的是大臣的心 劉文靜是大唐初期的赫赫有名的大將,對唐朝的建立立下過無數的功勞。李淵爲此還賜給劉文靜兩塊免死金牌。但就是這樣一個大唐的功勳元老,因被人誣告說謀反,李淵就這直接給殺掉了。手握兩塊免死金牌的劉文靜,都沒有能夠救自己一命。

劉文靜的死,就像一盆冷水瞬間使大臣們明白一個道理:我們的脖子再硬,也硬不過李淵手中的刀。李淵殺掉劉文靜的同時,其實也殺掉了大臣們的信任。 有了劉文靜這個血淋淋的例子,大臣們面對玄武門之變自然就會順從許多。因爲如果真的爲了李淵去和李世民玩命,本身就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退一步說即便成功了,誰也不能保證李淵會不會像殺劉文靜一樣再殺了自己。 二,有意扶持李世民,對抗關隴集團 關隴貴族形成與北魏西魏時期,是一個強大的軍事貴族集團。這個關隴貴族從北魏西魏時期到唐朝初期都是頗具實力,甚至左右朝局的大集團。 李淵起兵時僅三萬人,然後佔據關中河東,最後到稱帝,用時不到一年。這樣的速度,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李淵創造之所以能如此神速,背後最大的助力就是這個關隴集團。當然,李淵本身也是關隴集團的一員。你的天下是我們大夥幫忙一起建立的,如果把大唐比作是一個上市公司的話,那麼李淵只是大唐公司的CEO而已,大唐的股份絕不應該只是你老李一家的。

隨着李淵的地位穩固以後,這種隨時被挾持的感覺不好受,坐在朝堂上的CEO放眼望去,竟然全部是帝國大股東,一言不合就想撤股。李淵想到了一個好主意,靠誰不如靠兒子,那就扶持兒子來制衡你們。 李淵最初目的是想讓過李世民來籠絡各地人才,來稀釋關隴集團的權利。不過令李淵感到意外的是,李世民不僅能力強,野心也很大。隨着李世民實力的膨脹,李世民竟然給李淵來了一個釜底抽薪,藉此良機竟籠絡了不少貴族集團的心。 李世民的野心,李淵後來終於是看清楚了,但這時他一手捧起來的天策上將李世民,已是尾大不掉他已經控制不了。

剛纔我提到的天策上將,是個什麼“將”?這是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和竇建德後,被冊封的。這個天策上將的職位之高、權利之大,讓人側目。 在李淵時期,李世民的天策府勢力與李建成的東宮不相上下,李世民的權勢已經大大超越了一個正常皇子應有的權限。李世民的勢力之大、根基之深可見一斑。 三,天下終究是年輕人的天下 玄武門之變爆發的那一年,大唐的皇帝李淵已是六十歲的老人了。即便有大臣想爲李淵登高一呼,但一想到六十這個數字,估計就會放棄支持李淵的念頭。爲了一個將死之人,去得罪未來的皇帝,這是一件划不來的事。 退一萬步講,支持李淵即便成功了,這種利益狀態又能維持多久呢? 從以上這三點來看,玄武門之變很大原因是李淵的錯誤所導致的,大臣們不支持李淵是正常的,支持反倒顯得不正常了。

總結,玄武門之變看似一場皇家內部的鬥爭,其實是各方勢力的一場角力賽。這次角力賽的勝利者將站在舞臺的中央,失敗者則會黯然退場,實質只是大唐初期各方利益的一次再分配而已。

幸運的是,這次再分配後老百姓得到了一個唐太宗李世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