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之死:从一无所有再到一无所有

文/芊墨小姐

忽然之间,自媒体头部多年的咪蒙就轰然倒塌,甚至被主流媒体冠以“不得转世”之名,就像当年被瞬间捧上神坛,坐拥1400万粉丝一样迅速。

然而,没有粉丝出来为她洗地,连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告别都来不及。

甚至,当“含咪率”三个字刷屏的时候,没人愿意承认是她的粉丝,没人愿意承认曾对她的“丧文化、毒鸡汤”深以为然,自己也曾推波助澜帮她贩卖焦虑、骗取流量。

她是一个传统媒体人、自媒体人,她曾经教你骂贱人斗小三做一个逼格满满、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她是一部分人的精神教主、人生导师, 以及她是一个女人。

咪蒙之死:从一无所有再到一无所有

跨年之夜,一个微胖的中年男人与一众流量抢头条,并且号称抢满20年。

跨年夜后,如果你发的朋友圈不是他的金句而是一众流量,你可能会被认为太low了。

他也是一个传统媒体人,自媒体人,他是一部分人的精神教主、人生导师,他要你去学习去改变去创造。

不同的是,他是男人。

与咪蒙的不得转世更加不同的是,他风生水起,他是《时间的朋友》,他叫罗振宇。

咪蒙之死:从一无所有再到一无所有

咪蒙和罗振宇,本不应该放在一起来说。

关注咪蒙的,通常被认为low穿地心,关注罗振宇的,大概看起来很像有志青年。

那么,是什么将他们串联在了一起?——产品和商业价值

01

先说咪蒙。

咪蒙是有才华的,也曾一本正经的做过学问。

她是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毕业论文曾获得省优秀论文奖,她也有着深厚的积淀,在成为大众所熟知的咪蒙的之前,曾担任12年报刊一线编辑。

纸媒时期的巅峰是登上韩寒杂志《独唱团》创刊号,不得不承认,她是有才华的。

有才华的人,通常有2种结局:一种叫做改变世界,另外一种叫做毁灭世界。很不幸,咪蒙选择了第2种。

咪蒙之死:从一无所有再到一无所有

咪蒙是有情怀的,作为生不逢时的传统媒体人,在37岁时毅然出走开始学习编剧,在深圳开设了名为万物生长的影视传媒公司。

她雄心万丈,试图参照全球一线公司去构建企业文化,人事制度,并希望改变中国影视公司在地理上分布不平衡的局面。

但10个月内,她赔掉了400万宣告破产。

商业上的惨败,彻底改变了她。她从一开始的极度认可像乔布斯那样把事情做好,自然会来钱,一步转变为不赚钱的公司就是犯罪。

终于,她摸索到了一条全世界通行的法则:卖最赚钱的产品,就能做最成功的公司。

2015年,公众号已不是遍地收割读者的时代了,但是想要赚钱的人就一定会找到赚钱的路。

从来就没有什么夕阳西下的行业,有的只是夕阳西下的人。

在这一年里,咪蒙孵化出了自己最成功的产品——贩卖焦虑。

她深挖大众内心深处的黑暗,编织黄段子,满口脏话,撩动起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焦虑,并把这种焦虑推演到极端。

诸如此类的《让父母去死》、《致贱人》、《嫖娼简史》、《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你是处女吗?”“关你屁事!”》、《别逼婚了,我觉得没人配得上我!》等等。

咪蒙之死:从一无所有再到一无所有

用充满暴戾气息的文字和标题,极大刺激了用户的痛点,走上了一条“与其教育傻逼,不如赚傻逼的钱”的不归路。

咪蒙曾公开表示:“你看了《乌合之众》就会知道,任何时代的领袖,包括意见领袖,都是特别偏激的,偏激的观点才有煽动性。”

她要的,就是煽动大众,带来关注。

她得到了,从少女到大妈都沉浸在她营造的纸醉金迷的富婆迷梦中。

在她的鸡汤里,女孩子就应该追求那些绕地球三圈,每天车接车送、送口红送包,奢侈品随便买,红包天天发,全部都是名校毕业、商界大佬、一米八三、八块腹肌,会撩妹、会关心、把你捧在手心里的男人。

万一生活中没遇到这样的人怎么办呢?

没关系,咪蒙还能帮你骂贱人、骂小三、骂穷逼、骂社会,怼天怼地怼遍全人类。

自此,从少女到奶奶迎来了集体高潮,为咪蒙带来了波涛汹涌的流量,流量就是商业价值。在她被封杀之前,一条广告就能买一辆保时捷。

咪蒙之死:从一无所有再到一无所有

她被奉为精神教主,人生导师,人人争做“做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其实,她只不过是奉行媒体传播之道,用你内心的黑暗与焦虑,让你被缺失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裹挟,痛饮毒鸡汤而已。

偏偏,有一类人天生缺乏归属感,这类人占所有人的一半,叫女人。

说到底,咪蒙就是个没有底线的商人,仅此而已。

02

再说罗振宇。

相信你听过这样一个段子:

“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对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多么奋进的有志青年模样,为何离财富自由这般遥远?是罗振宇出了什么问题吗?

看起来好像是有点问题。

2019年的跨年演讲似乎翻车了,不仅出现了逻辑错误,而且公众也开始了苛责:

“中年人看罗振宇演讲和老年人买权健产品没有任何区别。”

罗胖的核心产品——知识付费陷入了是不是骗局的争议中。

咪蒙之死:从一无所有再到一无所有

然而,罗胖是有情怀的。出生在安徽芜湖的小镇青年,从小被教育要“出人头地”。

当年罗振宇参加高考前,罗母殷切地对他说:

“只要你能考上大学离开这个地方,我们母子一辈子不见面都可以。”

穷学生以特招生的名义,从二线城市武汉来到大城市北京的那天清晨,背着行李经过一座天桥的时候,望着桥下的车水马龙和高楼里的万家灯火时,罗胖也曾问自己:

“将来下面的哪辆车会是你的?你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大城市拥有哪怕一盏灯?”

他为了进央视开始疯狂发表论文,但未能如愿,前往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第一项工作就是领导看他身体结实,让他背腿受伤的于丹上下班。

1999年,牢记出人头地的罗胖毅然辞去北师大的铁饭碗,以临时工身份入职央视。

2007年,始终未能转正而又感受到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出人头地举步维艰的罗振宇果断下车,从央视离职,再战江湖。

他的方式叫:死磕自己。

2012年,《罗辑思维》诞生了。

《罗辑思维》的口号就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

咪蒙之死:从一无所有再到一无所有

那时罗胖本人也是充满敬畏之心和极端精进的,在罗辑思维公众号后台,用户抛出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每天不多不少、精准地完成 60秒语音?”

罗胖回答:“鸡鸣即起,说若干遍,一直说到一个磕巴不打正好 60秒。”

脱口秀视频中的罗振宇一直看起来收放自如,准确流畅,其实三分钟出镜最高录 68遍,一期几十分钟的节目最长录制 8 个小时。

死磕带来了收获和成长。

《罗辑思维》视频时长从最初的 20 分钟逐渐提到 50分钟甚至1 个小时,以“有种、有趣、有料”为核心理念精选话题研磨产品。话风活泼,通俗生动,上线的头一年,《罗辑思维》平均每期点击量已经超过100 万。

流量就是商业价值,赚钱才能维持价值。

此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得到app的诞生,培养了一大批知识付费用户。罗胖的公司估值100亿,他本人也实现了财富自由,开创了知识付费的新模式,彻底实现了出人头地。

然而,这一大批知识付费的用户没能从知识焦虑中解脱,反而陷入了更大的迷失。甚至一大批大学生参加面试张口即谈融资,战略,顶层架构,然后失业。

“这个时代,不会亏待不断学习的人。”

很多人被罗振宇说得心服口服,买钱买书买课买演讲,然后就开始焦虑自己怎么还没有成功?

一定是投入得还不够多,于是加大预算再买。拥趸们追得焦头烂额,罗振宇赚得锅满钵满。

咪蒙之死:从一无所有再到一无所有

不同于咪蒙教大家如何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却没能逃脱自己离婚的命运,罗胖的成功使得他的拥趸坚信他说的一切成功学。

读了一大堆理财金融著作之后,买下了他推荐的爆雷P2P产品,而他全身而退。

同样的贩卖焦虑,罗胖就比咪蒙高明。

如果说咪蒙卖的产品叫做归属感和认同感焦虑,罗胖的产品就叫成就感自我实现焦虑。在互联网的滚滚大潮下,自我迭代的焦虑,才是可以持久开采的金矿。

他们都是商人,产品都是焦虑,形态都是粉丝经济,只不过,自我迭代远比谈情说爱更登大雅。

咪蒙在赚钱的路上裸体狂奔粗俗不堪,罗振宇西装革履温文儒雅而已。

03

事实上,不论是中了心灵鸡汤的毒,还是下了知识付费的蛊,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就是想通过最简单、最直接和最轻松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简单的说,就是快速成功的的心理,女孩子通过看鸡汤不付出任何努力就嫁给高富帅,男人嚼别人嚼过的馍走捷径一步登天。

在没有得到的时候,就在毒鸡汤和我已努力提高自己了的迷梦中麻醉自己。

秋叶大叔曾经评价过:你把自己的思考能力都建立在别人的判断上,那你迟早要被人骗一次的。

至于他叫罗振宇,还是叫王振宇,那不重要。

能给予人正念的鸡汤和带来成长的知识付费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本身也是应该付费的,一切只在于学习者的初心和思维水平。

咪蒙被封杀了,罗振宇也被批判了,但是想要不劳而获快速成功的韭菜们依旧茁壮,很快就会有法律合规、逻辑严密的咪蒙们和罗振宇们用更加高明的方式继续收割。

咪蒙之死:从一无所有再到一无所有

其实,能给予人正念的鸡汤和带来成长的知识付费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本身也是应该付费的,一切只在于学习者的初心和思维水平。

倘若怀有敬畏之心,踏踏实实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收获,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专业领域深耕钻研。

同时保存好奇心广泛涉猎,通过知识付费扩大知识面,用心灵鸡汤给予自己正能量,分辨出真伪,不一味相信付钱就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

那么,罗胖对你自然就是开阔视野、提升思维的帮手,人生自然无需焦虑。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数,走得最长久最能通向幸福的路,都是没有捷径的。

如果你能做到如此,人生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大器晚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