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保險中介洗牌進行時: 400家牌照被註銷 頭部公司喊增員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保險中介行業的洗牌正在進行時。

近日,北京保險中介行業協會祕書長陶立新介紹,截至2019年9月末,北京保險中介法人機構396家,同比減少11家,其中保險專業代理機構170家,同比減少3家,保險經紀機構177家,同比減少7家。

在談到減少的原因時,陶立新表示主要是嚴監管環境下,不少機構被註銷了經營許可證。

北京市的情況並不是個例。數據顯示,今年年初至9月底,各地銀保監局陸續註銷近400家保險中介機構的許可證。其中保險專業中介機構46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334家。因許可證有效期屆滿未延續而被註銷的佔241家,其他註銷原因包括被所屬法人機構撤銷、依法註銷、依法吊銷和主動撤銷等。

同樣就在近期,北京市保險業協會先後下發《關於加強北京地區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合規管理的通知》、《關於加強北京地區保險機構銷售、經紀從業人員管理的通知》,兩份通知兩份通知明確要求,強化保險機構銷售、經紀從業人員管理,必須執業登記,不得超範圍經營個人業務,不得變相返傭;提升專業中介合規管理,不得以“加盟”、“承包”等方式大規模開設分支機構,以線上註冊等方式大量招募從業人員,必須有獨立營業場所,與非保險金融業務進行嚴格隔離等舉措。

行業監管趨嚴的同時,新的湧入者也在不斷加入。今年已有30家保險中介公司成立,包括10家保險代理公司、17家保險經紀公司,以及3家保險公估公司。

此外,不少互聯網巨頭還通過曲線收購的方式進軍。今年10月,360金融通過收購拿到了保險經紀牌照,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也有佈局。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保險中介集團公司5家,全國性保險代理公司240家,區域性保險代理公司1550家,保險經紀公司499家。2018年,保險中介渠道實現保費收入3.37萬億元,佔全國總保費收入的87.4%,而近5年保險中介渠道保費佔比始終在80%以上,是保險銷售的重要渠道,而這一增長態勢正在繼續。

洗牌時代,處在第一梯隊的中介公司面對競爭也在不斷擴大規模。在明亞保險經紀15週年週年慶典上,公司總裁楊臣提出了公司的五年目標:五年後達到公司數量30家,經紀人隊伍達到4萬名,年新單標準保費達到5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14年-2015年期間,明亞保險經紀實現了80%人力複合增長以及90%以上的業績增長。

與此同時,在保險銷售中起着關鍵作用的代理人正在迎來分類監管。

經濟觀察網記者從機構處獲悉,銀保監會向14家保險機構下發了《關於調研保險銷售從業人員分級分類管理情況的函》,調研擬瞭解上述保險公司代理人分類監管的情況經驗。

據瞭解,上述14家公司包括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平人壽、新華保險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陸家嘴國泰人壽、中英人壽、中德安聯人壽、人保財險、國壽財險、華泰財險、美亞保險、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和安聯保險。調研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包括各公司針對從業人員銷售產品的分級分類管理情況及相關制度、各公司針對從業人員從業狀況的分類管理情況及相關制度、各公司對保險銷售從業人員分級分類監管的政策建議,並請外資公司提供本國或地區保險監管部門及行業自律組織對保險銷售從業人員分級分類管理情況及制度資料等內容。

自1992年友邦保險將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國,代理人制度在我國已經發展了近30年的時間,而截至2018年底,我國代理人隊伍規模已經達到871萬人。隨着保險行業的不斷發展,保險中介機構和保險代理人的規模的也不斷增長,在發展過程中,也伴隨着大量的銷售誤導等亂象,銀保監會一直將此作爲監管重點,但銷售亂象仍然存在。但同時,粗放式的傳統營銷模式開始進入瓶頸期,不少公司經營策略出現分化。例如,在今年三季報中,幾家上市險企的人力規模變動出現分化,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人力規模有所減少,新華保險和中國人壽隊伍規模則有所減少。以中國平安爲例,截至2019年9月末,平安壽險代理人數量124.萬人,較年初下降12.1%,較2019年6月末下降3.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