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時間11月11日13時49分(當地時間11日16時49分),“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駛過南緯60度,完成穿越“咆哮西風帶”,首次進入南極地區。當地時間10月29日下午,執行第36次南極科考任務的“雪龍”號接近赤道,即將進入南半球。

原標題:海上航行30余天:“雪龍”與“雪龍2”破冰重逢抵中山站

經過30余天的海上航程,11月22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破冰抵達中山站。

此次執行的南極科考,除了入列以來去過南極22次、已行駛航程類似繞赤道35圈的“雪龍”號,新增了首航南極的“雪龍2”號極地考察破冰船。“雙龍探極”,考察隊員翻番,增至400餘人,開展的科考學科更多,考察範圍更廣。

從出發到越過赤道,從澳大利亞霍巴特到穿過咆哮西風帶,科考隊一路向南,“雙龍”再聚首。

揚帆啓程

10月15日,“雪龍2”號從深圳出發。7天后,“雪龍”號從上海啓程。

根據自然資源部批准的《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總體方案》,考察隊由來自105家單位的413人組成,其中自然資源部部屬單位隊員223人,其他部門或單位隊員190人。

本次南極科考將實施恩克斯堡新站建設前期工程;實施國家重大科研計劃等;以及站區環境整治以及常規保障、物資運輸、工程建設、國際合作、宣傳科普等工作。

當“雪龍”號科考隊員們手機的4G、3G信號也漸漸消失,大家爭分奪秒地發着微信、微博、朋友圈。大海的顏色由黃漸漸變藍,海風也越來越急,船上的行李箱開始晃來晃去。

船上一天供應四餐,早餐7點15分到8點;中餐11點15分到12點;晚餐5點15分到6點;宵夜從晚上11點15分開始供應。

沒有手機的聚會,老科考隊員成爲了談話的主角。

“現在航海條件好了,就我們‘雪龍’號這個條件,跟我們之前航海相比,比度假還舒服。”他喝了一口茶說道。

“原來我們睡上鋪的,遇到晚上大風浪,也都是用繩子繞在腰上,固定在牀上,防止掉下來,很多人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繩子把肉都勒破了。”老海員一本正經地說。

考察隊副領隊魏福海,他已經是第10次來南極執行考察任務了;直升機組的劉曉平,他基本是每隔一年就來一次南極。安全督導員吳林則是今年船上唯一一名參加過首次南極科考的元老隊員,至今已參加22次南極考察。30多年來,吳林在南極待過的時間甚至比在家裏待的時間還長。

一般來說,考察隊員有一半是來自自然資源部內部系統,例如極地考察辦公室、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海洋研究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衛星中心等等,另外一半則來自部分涉海高校、科研機構、醫院、企業等,這些單位有的在南極開展長期固定的科研觀測項目,有的則承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比如海冰調查、地質調查、直升機保障、醫療保障、考察站建設等,每年這些單位會向極地中心推薦參與南極考察的人選。

南極考察選在每年夏天進行,也就是國內的冬天,因爲這個時間段南極的天氣和溫度都沒有那麼惡劣,適合開展一些野外的科考工作和站區的建設工作。

南極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考察隊員一部分隨雪龍船撤離南極;還有一部分則要留在考察站過冬,即便是在漫長而寒冷的極夜,他們也要保證考察站設備的安全運行和一些常年觀測項目的進行,“越冬隊員”在南極要待15個月左右,有時候甚至超過一年半。

穿越赤道,進入南半球

11月7日,當地時間上午7點45分,“雪龍”號沿着澳大利亞東海岸行駛了三四天後,抵達了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首府、有“南極門戶”之稱的霍巴特港,與三天前就到達的“雪龍2”號匯合,也與彩虹不期而遇。

倒回11月4日,當“雪龍2”號已抵達霍巴特時,“雪龍”號正在穿過暴雨帶。

到11月5日,氣溫驟降,“雪龍”號經過西南信風帶。此時正值南半球的春天。海上的溫度已經從一週前過赤道的30多攝氏度降到了10攝氏度左右,空氣乾燥。

這時候,位於“雪龍”號六層的氣象預報室成爲了熱鬧的去處。人們熱衷從船上的三位氣象預報員口中瞭解天氣情況、湧浪高度,以確定是否要把貴重物品放在更安全、不容易搖晃掉落的地方。

這次停靠是進入南極前的最後一次補給。考察隊進行船舶加油、考察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

“雪龍”號船長朱兵介紹,此次在霍巴特停靠期間,有29名科考隊員上“雪龍”號,同時將完成400噸船用柴油、630桶航空煤油、300噸淡水以及船站食品的補給工作。此外,包括2輛雪地車在內的船站裝備、轉運科考物資也在此次補給之列。

“雪龍2”號於11月7日下午離港出發,“雪龍”號則在9號上午離港出發。

“魔鬼西風帶”

兩艘南極科考船正式挺進 “西風帶” ,繼續駛向南極大陸。

“雪龍2”號11月7日離開澳大利亞霍巴特港後,因周邊湧浪過大而停在錨地等待,到8日湧浪減小時離開錨地,準備穿越“魔鬼西風帶”。

何謂“魔鬼西風帶” ?這一海域位於南緯40度至60度之間,處於強勁西風的控制下,風浪較大,在此行船危險係數較高。穿過西風帶就進入了南極地區,據《南極條約》界定,南緯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陸地統稱南極或南極地區。

當天,“雪龍2”號遭遇4米湧浪,晚上湧浪進一步加大,超過4.5米。在海浪顛簸中,船上一些人出現暈船嘔吐、食慾不振等狀況。

而從霍巴特的港口出來兩三個小時之後, “雪龍”號就遇到此次南極科考以來的最大風浪,當時的船上天氣預報顯示,未來48小時湧浪爲4米到4.5米。

甲板外的海風開始咆哮。風力讓人很難站穩,海面的顏色由碧藍變爲深藍髮黑。

由於西風帶的風向和湧浪的方向不停變化,船身的搖晃變得越來越沒有規律,時而橫向搖擺,時而船頭向下縱向顛簸,船身最大橫搖角度達到18-19度。

科考隊員老蔡的描述很生動:“我們現在就是在失重和超重兩種狀態之中不停轉換。”

三位氣象預報員必須24小時值班,實時觀測西風帶期間的氣象。

在駕駛室能看到迎面而來的浪,不時讓“雪龍”號船半個船頭都沒入其中。“雪龍”號像一條巨龍頂着狂風,在海面上勇猛衝闖。船頭激起的近20米的浪花,甚至打溼了位於“雪龍”號第七層駕駛室的玻璃。

之後幾天,湧浪逐漸減小。湧浪從2.5米減弱至最低1.5米。不過,“雪龍2”號船長趙炎平仍然覺得不能掉以輕心,“該區域能見度較差,浮冰和冰山遍佈,需要駕駛員格外注意和密切觀察。”

北京時間11月11日13時49分(當地時間11日16時49分),“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駛過南緯60度,完成穿越“咆哮西風帶”,首次進入南極地區。

三天後,上午9點,“雪龍”號抵達迪蒙迪維爾海,並與“雪龍2”號相遇,並排前行。兩船相互鳴笛致意,雙方領隊、船長通話交流。

科考伊始

進入南緯60度,南大洋的天氣更加變幻莫測。

11月17日下午開始,天空就飄起了雪花,並且越下越大,到晚飯時分已經變得鋪天蓋地了,在4到5級的風中漫天飛舞,能見度極低。這是“雪龍”號從上海出發以來遭遇的第一場強降雪天氣。

駕駛員壓力重重,不得不在低能見度中確保平穩掌舵。而科考人員則提前開始了行動,他們徒手去甲板上採集雪樣。

自“雪龍”號進入南極區域以來,鞠鵬就一直收集海水、大氣、積雪樣品,到現在爲止,他已經取得11份海水樣品、5份大氣樣品和1份積雪樣品。

“我們通過這些樣品開展南極區域水體和沉積物中的微塑料組成和分佈研究,以揭示極地微塑料分佈特徵和規律,進而對南極區域微塑料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評估。”鞠鵬說。近年來,我國在開展的多次大洋和極地科考中,均將微塑料調查納入科考範圍之中。

穿過西風帶之後一路往西,從東十區走到了東五區,兩天一調時區讓船上人員的生物鐘有些紊亂。黑夜越來越短,白天時間越來越長,基本晚上10點多日落,凌晨2點日出。

慢慢到來的極晝對於習慣晝夜交替的普通人是個需要適應的過程,但對於行船和科考無疑是一個福利,可以更清晰地掌握一切——姿態各異的冰山;大大小小的浮冰區;成堆的企鵝站在一起,一個一個跳到海里;海豹母子在冰蓋上打滾;鯨魚在“雪龍”號兩側並行,浮出海面噴水。

“雙龍”破冰

11月19日上午,“雪龍”號進入南極大陸密集冰區,浮冰厚度達一米以上。面對密集冰區,“雪龍”號速度降至3節。

從中午開始,冰區的冰越來越厚,“雪龍”的前進阻力越來越明顯。

此時,“雪龍2”號從“雪龍”號的後方改道到前方,利用自己破冰的優勢,爲“雪龍”開出一條冰道。

按照考察隊計劃,本次“雙龍”抵達南極地區各有分工,“雪龍”號發揮噸位優勢,以物資卸運,後勤保障爲主,本次“雪龍”號承擔的各類物資有1450噸;“雪龍2”號發揮破冰優勢,以實驗性破冰爲主。

中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採用雙向破冰新技術,船艏、船艉都可破冰,機動能力強,能夠在1.5米厚層冰加20釐米積雪中達到2節到3節破冰航行速度。

11月19日,離中山站還有最後二三十公里,“雙龍”正在繼續破冰前行。

探明固定冰區的道路以便車輛行駛,直升機組運送人員和物資,“雪龍”號吊車也準備就緒。海陸空將聯合作業。

爲什麼要在固定冰上探路?“因爲在靠近中山站的海域有固定冰,我們的科考船要在離中山站十幾公里的冰上停下來,以’雪龍’號爲大本營,進行海陸空卸貨;探冰就是要在這十幾公里的冰面上探出一條安全的路,把物資安全運上中山站。”

當地時間20日晚,第36次考察隊臨時黨委乘坐直升機來到中山站進行慰問,爲留守中山站的越冬考察隊員帶了新鮮蔬菜和水果,並聽取中山站越冬人員的工作彙報。當地時間11月21日晚,“雪龍”號距南極中山站約20公里。

“雪龍”號載着科考隊員,將先後前往南極中山站、羅斯海新站、阿蒙森海等進行科考作業。預計於明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

責任編輯:喬雷華 SN09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