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7世紀,中國明、清兩朝的交替階段,紅衣大炮開始傳入中國,並開始運用魚戰爭。明朝天啓年間,朝廷內有流民叛亂,外有強敵入侵。

爲了打贏戰爭,朝廷派遣欽差從葡萄牙人手中買下了22門紅衣大炮。這22門大炮中,其中11門被轉運到寧遠。這是當時北方對抗後金的前線。

紅衣大炮運到戰場不久,就發揮出強大的實力。它在戰場不久,就幫助明朝軍隊打贏戰爭,對後金軍隊產生重創。這次勝利對明朝君臣刺激極大。

過去明朝雖然也有佛郎機等火器,但技術不夠成熟,在後金騎兵衝鋒下,很難佔據上風。

嚐到甜頭的明朝軍隊,開始大量仿製這種武器。因爲是從西洋人手中買來的,所以,又被稱爲“紅夷大炮”。從天啓年間到崇禎時期,明朝一共仿造了一千多門紅衣大炮。

這種火炮的威力,遠遠超過中國的傳統火炮。後金因此喫了大虧。但他們不傻。爲了勝利,爲了生存,他們必須做出改進。後金開始想辦法從其他地方獲得紅衣大炮。

皇太極時,開始對八旗軍進行整編,並專門在漢軍八旗下組建了一支新式的炮兵部隊。這對八旗軍戰鬥力,有了很高提升。八旗軍以騎兵爲主,有了紅衣大炮加持。

無論是攻城,或者野外戰爭,都有很大的幫助。清朝入關後,爲了平定天下,又在北京設立炮廠、火藥廠,交由兵仗局統一管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雍正時期,此時內地叛亂已經平定。除了邊疆問題,江山已經平穩。而火器的發展,此時已經達到高峯。

當時清朝駐守在各地的軍隊,都配備有鳥槍和火炮。但是,也正是在雍正、乾隆時期,清朝開始重新提倡滿洲騎射的風氣,弓箭刀槍得到推崇,火器研發停滯。

乾隆年間頒佈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中頒佈85種炮名,但無一創新。嘉慶四年,清朝改造160門火炮,結果射程反而不如舊炮。可見當時火炮製造技術已經衰落。

以至於到鴉片戰爭時,歷經數百年,製造火炮的技術,非但沒有進步,反而落後很多。直接導致戰爭的慘敗。

這種對技術的漠視,成爲紅衣大炮無法提高技術,反而衰落的重要因素。根據明清時期的記載,以及歷代史學家論證,紅衣大炮的最大射程應該在10裏以內。

不過,這個沒有確切的數字。因爲10裏以內屬於理想狀態下的射程,在實際有效射程中,會因爲場地、角度、火藥等問題,距離有所縮減。

在過去,火炮的製作,又是高度機密,基本只能依靠師徒間的口耳相傳。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導致很多數據的確缺失。所以,現在也有學者認爲,紅衣火炮的有效射程在2裏。

也有認爲是半里,到6裏以內。一里等於現在的500米。紅衣大炮的最大射程應該在5千米,有效射程,大概在250米到3千米左右。

紅衣大炮使用的是西歐19世紀以前使用的重型前裝滑膛炮。簡單的說,這種火炮出膛後,飛行路線容易搖擺,不容易打太遠。火藥品質也不穩定。跟19世紀後期,西歐各國使用可以發射幾十公里的火炮,有很大的差距。

儘管紅衣大炮有很大缺點,但是,這種火炮本身就不屬於原創技術。儘管可以仿製,但對於核心技術的原理,一直是一知半解。當然,一直也有一些人在參與紅衣大炮的改進。

可是,大環境下,大家都對技術很漠視。即便有人願意去改進,也無法得到支持和鼓勵。而且,時間越長,那些原有的技術,就會逐漸缺失。

所以,當初西洋人創下的10裏射程,後面的人,也沒有突破。清朝時,紅衣大炮的技術,還基本保持明朝時的樣式,沒有機會再上一層。以至於清朝後期,爲了增加射程,工匠只懂得增加火炮自身重量。

因爲各種技術的不到位。比如鍛造炮管,製造火藥等技術的缺失。導致這種方式產生的效果,根本不明顯。也就是說,清朝在技術上,並沒有本質的進步。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微信公衆號: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