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微信公號:詹大年私號

作者介紹:詹大年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策劃學術委員 昆明市民辦教育協會祕書長 昆明醜小鴨中學校長

觀點一:沒有懲戒的教育是可怕的。

【案例1】

13歲的女生,當着很多人,在操場掌摑爸爸,腳踢媽媽,口爆粗言......爸爸媽媽只在一旁嘆氣,害怕得像兩隻可憐的小狗。

媽媽是公務員。爸爸是武警。

媽媽說:“我最擔心的是她會廢掉兩歲的小弟弟——她從來沒有正眼看過弟弟一面。”

爸爸說:“我們從來不敢打她。”

【案例2】

女孩,爺爺是位老領導,媽媽是教師,爸爸是個工程師。

這位初三的女孩在一所名校上學,已經在校外鬼混了一個學期了,基本不回家,不斷換手機,不斷換男朋友。對着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可以劈頭蓋臉大罵。全家人看到她都害怕。

女孩已有身孕。

媽媽問我:“詹校,你們學校的老師會打學生嗎?我們全家是反對體罰孩子的。我們從來不打孩子。”

我說:“我覺得現在你們最需要解決的不是這個問題......”全家人馬上不滿意我的回答,果斷決定帶着孩子回家了。

【案例3】

一位警官,把15歲男孩交給我。男孩輟學,夜不歸宿,被爸爸指揮手下的警察“抓”到了。

警官對我說:“詹校,害怕呀!我們最近在夜場抓到的吸毒販毒人員很多都是這樣的孩子呀!”

我問:“抓到這些娃娃?怎麼處理?”

警官說:“教育幾句,就叫家長來領人了。未成年人,軟肋呀。”

我說:“就這樣,放了?”

警官說:“是,放了。不放咋辦?只有等到他們夠年齡了,再抓。”

觀點二:懲戒學生,是老師的良知。

我是老師。

我絕對希望有懲戒權。行使懲戒權是老師的責任。一個真正負責的老師,不管別人如何看,也不管落得如何下場,都會自己給自己授予懲戒權。懲戒學生,是老師的良知。

我是家長。

我家的孩子大都是在我當校長的學校上過學的。我告訴孩子的老師:“當打則打,度你自己把握。我絕對不會找你。”後來,至於我的孩子有沒有捱過老師的打,我至今沒有考證過——據說是捱過不少的。

我家的幾個孩子,參加了高考的都上了重點大學,出來工作了的都“混”得不錯。

我是校長。

我勸我的老師:“不管你有沒有弄清什麼是懲戒,什麼是體罰,千萬不要打學生——你需要幫助的學生很多,沒有必要把時間留給糾纏你的事和說不清的人。”——我只能這樣勸他們,“還有,你一旦依靠懲罰來管理學生,你就會變得固執落後,你的學生也會變得蠻橫無理。”

觀點三:千萬不要把“博彩”弄成了“賭博”。

什麼是“懲戒”?什麼是“體罰”?這是我的回答——

懲戒:只針對孩子屢教不改的不良言行,不對孩子的人格尊嚴下手。

體罰:欺負、侮辱孩子。

懲戒:針對孩子的錯誤,不針對孩子的過失。

體罰:過、錯都罰。

懲戒:實施前評估孩子的承受能力、心理狀態與被懲戒的結果。

體罰:只關注自身感受,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進行評估。

懲戒:事先告知孩子,選擇孩子可以接受的方法——有備選預案。

體罰:居高臨下,野蠻霸道,意氣用事。

懲戒:幫助孩子,保護孩子,而不是發泄情緒。

體罰:借教育孩子之名,發泄個人情緒。

懲戒:在實施者和孩子都沒有情緒的情況下進行。

體罰:衝動進行。

懲戒:觀察全過程,果斷停止。

體罰:自己覺得“夠了”才罷手。

懲戒:結果是積極的。

體罰:結果是消極的。

懲戒:有規則。孩子可以預判自己的錯誤會有什麼懲戒。

體罰:無規則,孩子無法預判自己受懲罰的程度,因此產生恐懼。

懲戒:事先有計劃,事後有反思。

體罰:胡來。

懲戒:繼續給孩子對的機會與錯的機會。

體罰:不給機會。

如果我的老師們不小心“打”了學生,我是校長,我會拿我的標準去評判他的行爲——我不一定會管其他人怎麼看、怎麼想、怎麼做。我也會全力保護我的同事不被“體罰”。

有位老微友在給我留言:“詹校,我感覺你不是一直反對教師有懲戒權的嗎?”

我回答:我從來沒有反對過。只是時刻要提醒教師——千萬不要把“博彩”弄成了“賭博”。

——備註一下:本文中的“老師”、“教師”是專指內心寧靜而適合幹這一行的人。有些“老師”是不能當老師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