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道路拓寬後的達智橋衚衕。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改造前的達智橋衚衕。廣安門內街道供圖

2017年11月8日,達智橋衚衕擴路“增肥”,一位市民騎車經過。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2017年9月,前門西河沿街,鮮花扮靚了街道。圖/視覺中國

改造前的前門西河沿街。大柵欄街道供圖

茶源路

茶源路位於西城區廣安門外街道,北起馬連道南街,南至麗源路,全長913.3米。東側有華睦大廈、兵團大廈、信和幼兒園、戎暉嘉園小區,西側有警娃幼兒園、北京實驗一小廣外分校,人口較爲密集。

2017年5月,茶源路以其率先實現達標街巷“十有十無”標準,綜合優美整潔的街面環境、街巷長與街巷自治共建理事會飽滿的工作狀態等因素,成爲街道首批精品街巷之一。同年12月,茶源路通過市級達標街巷驗收。

“道路變寬敞 兒子週末回家更順暢”

居民徐大琴退休之後,單位在戎暉嘉園小區分了房,她在茶源路住了十年。“剛來時,看到這條路亂七八糟的,到處都是土。”她表示,當時道路沒有修好,周圍的小區也沒有建起來,都是一片片裸土地。

幾年之後,茶源路終於修通了,但又出現了亂停車等問題。

“人是隨着周邊小區興建而來的,人一多,車也多了起來”。徐大琴介紹,茶源路路面比較寬,能同時走四輛車。比起需要支付停車費的車位,周圍住戶更喜歡把車輛停在“不要錢”的馬路旁,加上路剛修好時沒有紅綠燈,更“方便”了隨處停車的行爲。

在她印象中,“無論是白天還是夜間,都沒有寬敞的時候,能走四輛車的路面,被擠壓掉一半的空間,兩側僅能通過過一輛小汽車。如果是車身比較寬的車,尤其‘膽戰心驚’,有時候不得不給車主打電話要求挪車。兒子週末回家,有時還要繞遠路。”

亂停車現象影響的不光是路過的車輛,還有行人和居民。她所住的小區就在茶源路旁,每天都要從這裏經過,爲了在夏天佔一個樹陰下的清涼位置,一些車輛會直接停在便道上,將盲道“截斷”。行人經過時,本來在便道上走着,遇到橫阻在道中的車輛,就得走到機動車道上去。

“由於兩邊都停着車,行人看不清楚馬路上的情況,對坐輪椅出行的老人非常不便,家長也不敢帶小孩出來玩耍,因爲怕出交通事故”。

去年,周圍居民組織起來,就亂停車問題進行協調。最後,大家同意將自家的車輛停入小區內或地下停車場中,還茶源路一個寬敞空間。

“現在方便多了。”徐大琴說,亂停車的問題解決後,從這條路走過時,不用再繞來繞去,兒子週末回家,也能走得更加順暢。現在坐輪椅的老人和小孩都可以放心上街了。

達智橋衚衕

達智橋衚衕位於宣西法源寺文化精華區內,東起宣武門外大街,西至金井衚衕,全長186米,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椒山祠,此地也是“公車上書”舊址。現有130戶居民,殘疾人16人,低保7人,商戶6家。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達智橋衚衕兩側被無照經營攤位和違法建設擠佔,衚衕東口6家露天燒烤大排檔,夏天更是經常營業到凌晨,衚衕環境髒亂,人車混雜擁堵,擾民問題突出,居民希望政府改善居住環境。

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廣安門內街道協調區有關部門完成道路建設、架空線入地、精品衚衕修繕等工作,衚衕由3米拓寬到7米,並恢復了歷史風貌,成爲北京首條居住區步行街。

“綠化箱爲衚衕增添不少色彩”

韓寶森今年73歲,是達智橋衚衕“土生土長”的老居民。在他記憶中,衚衕原本是一條寬闊的商業街,分佈着林林總總的商鋪。“達智橋1號原來是賣早點的,旁邊有賣果子盒的,接着還有裁縫鋪、中藥鋪、理髮館……一路下來有二三十家店。”他介紹,達智橋衚衕和裏面的幾條小衚衕相連接,就像“胳膊連着手指”,當時街面寬闊,十輪大卡車也能順利通過,商業十分繁華。

後來,隨着居民家庭成員增多,大家紛紛在門口搭起小棚,擴建建築越來越多。當時也無人管理,衚衕開始變窄了。

近些年是衚衕變得“最窄”的時候,除了擴建的房子,還擠滿了小商鋪。每天下午,五六十個攤位密密麻麻分佈在衚衕兩側,炸丸子的、賣臭豆腐的,各種味道瀰漫空氣。原先可通過卡車的衚衕,變得十分擁堵。有一次,韓寶森的兒子開車經過,短短兩百米,卻用了半個小時,還經歷過剮蹭事故。

整治之後,衚衕換了模樣,違建逐步拆除,房屋外立面得到修繕,架空線入地,地面鋪上小方磚……一條幹淨的步行街出現了。

“現在衚衕恢復了我小時候的那個模樣。”韓寶森說,衚衕裏面綠化不足,街巷長爲此放置了不少綠化箱,並給居民分發各類種子,爲衚衕增添不少色彩。

天橋市場斜街

天橋市場斜街位於天橋德雲社附近,全長300多米,寬度在6米至11米,居民回遷之後,兩側蓋起居民樓,底層爲商戶。

按照規劃,居民樓下保留有公共走廊,但一些底商開始向走廊“擴張”,最終將整條走廊佔據,居民難以通行。

街巷長錢學新說,去年冬天,街道將其作爲工作重點,與業主和商戶溝通,希望能將公共空間歸還。半年多後,違建問題基本解決。除了違建之外,街道還落實“門前三包”,成立居民自治組織,解決商戶在門前亂堆亂放的問題。

“門窗顏色統一,看上去很整潔”

居民石建國今年66歲,在天橋市場斜街住了三十多年,退休之前,他從事環衛工作,因此對城市環境格外關注。

石建國家在斜街上,推開窗就能見到街面,一直以來,底商周邊髒亂的環境讓他很“糟心”。

“剛來的時候都是平房,環境不是特別好,商戶增多後更亂了。”他說,除了售賣蔬菜、水果、饅頭的各種商鋪,還有“婚託”“洗腳”等業態,比較嘈雜。到了夏天,街上有燒烤攤,酒瓶、垃圾等遍地都是,一晚上無人打掃。爲了擴大營業面積,有的底商擅自改造空間,將十平米左右的門前過道據爲己有。

“我對市場斜街有着美好的憧憬,現在經過整治後好多了。”他表示,違規商戶已整治完畢,一些居民們不滿意的低端業態被疏解走,門窗的顏色也統一了,視覺上更加整潔。現在,他希望街巷內電動車、快遞車亂停放的問題也能儘快解決。

右安後巷

右安後巷位於西城區白紙坊街道,長186米,寬3米。2017年4月,街道開展了拆除違法建設、封堵開牆打洞、整治遊商攤販等工作。

爲清理“亂巷”,街道、社區和有關部門成立街巷臨時黨支部,組織黨員進網格;由在職社工、社區黨員代表、居民代表、物業公司代表等組建“領潔護園”小組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等。違建拆除後,右安後巷至少騰出3米寬的路面,疏通消防通道,緩解了交通擁堵。此外,社區志願者自發組建了一支“美巷志願服務隊”,每天兩次定期巡查衚衕環境,勸導市民不文明行爲。

“消防車能進得來,心裏踏實了”

趙瑞玲在右安後巷住了三十多年。她介紹,右安後巷雖然不長也不寬,但環境問題卻不少,違建、遊商、開牆打洞等亂象讓衚衕變得越來越窄、又髒又亂。

“搬來的時候沒有這麼亂。”她說,後來做買賣的人越來越多,租戶也開始“佔地兒”,讓道路越變越窄,最窄的地方僅剩一米,擁堵嚴重,消防車、救護車都無法經過。有一次附近起火,消防車只能停在遠處,由消防員拖着水管進來。

此外,巷子有各類商戶、早點鋪等,附近地面總是油乎乎的,飯館還會排出黑煙。

去年4月份,街道開始整治工作,取締了無照經營的商戶,街道比以前寬敞了。一些房主將房子收回,人員逐漸變少,服務隊還會每天巡邏,對不文明行爲予以勸導。“多虧街道和服務隊做的工作,現在環境好多了。”趙瑞玲說,如果遇上了緊急情況,救護車和消防車也能開進衚衕裏,讓居民心裏更踏實。

前門西河沿街

前門西河沿街位於大柵欄地區北部,東起前門大街,西至南新華街,全長1150米。此處坐落着勸業場、正乙祠、裘盛戎故居等多處文保單位。

這條街緊鄰天安門廣場,是東西貫通的市政道路。2012年,政府出資3億多元,對這條街進行翻修改造,整體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但仍存在違規停車、堆物堆料、店外經營以及無證無照經營等問題,亂象比較集中。

“車輛駛入巷中最多隻能停15分鐘”

王天順是附近的老居民,在他印象中,住戶們爲了停車“打架”是常有的事。

這一片屬於老居民區,隨着經濟發展,很多人家都購入新車,卻沒有停車位,只能停在衚衕裏。前門西河沿街全長一千多米,道路兩側一停就是一百多輛車。此外,這條衚衕是大柵欄地區唯一一條東西向街道,交通地位重要。然而現實卻是,最窄的地方連三輪車都難以通行,若有汽車進來,就要考驗車主的“人品”和技術,容易發生剮蹭。

“都不敢讓親朋好友來,沒地兒停車,路也不通。”王天順介紹,大家都想把車停在家門口,但是空間有限,爲此居民常有矛盾。爲了搶車位,有的車主把自行車推倒在地,上了鎖來“佔位”,有的車主會故意劃傷別人的汽車,甚至發生鬥毆。不光衚衕內的居民將車停在衚衕裏,附近居民的車也會停進來。王天順就曾因停車問題與人發生過沖突。

街巷長王俊禮介紹,2012年翻修改造時,相關部門確定了機動車單行禁停方案,但一直以來並未得到有效落實。

之後,他與社區共同組織西河沿街商戶及居民代表200餘人分兩次到南鑼鼓巷參觀學習,先後3次召開居民、商戶代表座談會,最終協調北京坊地下停車公司,解決了衚衕78輛機動車停車問題。並實現單行禁停,駛入的車輛最多隻能停留15分鐘,西河沿街的交通秩序有了根本性改善。

開展整治工作以來,王俊禮和物業、社區一起,逐戶做工作,共清理堆物堆料40余車、“殭屍”非機動車100餘輛、“殭屍”機動車2輛。“特別是郭大爺家,他家門前堆放了許多木頭,不是用來做飯和取暖,而是燒水用,只因‘用木頭燒出來的水要好喝一些’。”王俊禮花了整整兩天時間,終於做通了郭大爺的工作,不再在門前堆放木頭。

A08-A09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戴軒

新京報製圖/陳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