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北京進入秋季,四九城的衚衕、城市綠道、京郊騎行道,都能看到騎着自行車暢遊秋景的人。據資深騎友介紹,長安街、衚衕、妙峯山等線路目前十分受歡迎。記者瞭解到,2020年至今,騎遊熱度逐漸升高,很多人從騎自行車上下班,進一步發展到週末騎遊。

“十四五”規劃提出,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設自行車道、步行道等慢行網絡。北京、上海等地紛紛出臺具體措施,優化慢行系統,打造騎行友好環境。騎遊,正在成爲市民休閒的新方式。

從通勤到騎遊,三年間自行車銷量攀升

10月19日11時左右,阜成門附近兩家不同品牌的自行車行裏都有顧客諮詢購買車輛的問題。車行內擺放、懸掛着各種各樣的自行車,價格從1000多元到五六萬元不等。

在其中一家車行內,市民李先生購買了一雙售價168元的騎行手套。最近這幾個週末,李先生都和朋友出門騎遊,“我們主要逛一些地標性的建築,比如鳥巢、水立方、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沿線,還有朝陽區的幾條城市綠道。”李先生說,進入深秋後,氣溫明顯降低,尤其是早上出門騎遊,需要戴上手套,做好保暖。

市民伍女士想給16歲的女兒購買一輛自行車,“現在騎遊很流行,我女兒的同學玩騎遊,孩子們想約着週末一起體驗,我們都非常支持孩子參加這些活動。”

兩家車行的工作人員均表示,夏季是自行車的銷售高峯,每家店一天的銷售量均達到40-50輛車,進入秋天后,由於氣溫下降,騎遊的人數比夏天稍少一些,自行車銷量也有小幅下降。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行車銷量的攀升是從疫情後開始的,這三年來生意一直還不錯,很多人選擇騎自行車上下班,進一步發展到週末騎遊。”

從數據來看,旅遊攻略平臺馬蜂窩旅行數據顯示,2020年至今,其平臺上關於騎行類的數據已經增長108%。社區分享平臺小紅書數據顯示,2022年前8個月,其平臺上搜索騎行相關信息的用戶頻次同比增長了253%,其中,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及新一線城市搜索量增長更爲顯著。

“故宮中軸線”線路最著名,長安街騎行熱度高

前幾年,騎車刷街還僅存在於專業騎友或旅行者之間,從小衆到火爆,資深騎友孫鍵見證了這一變化。

孫鍵是北京自行車圈名人,至今已騎行18年,還創立了“鐵刷自行車俱樂部”,騎行軌跡遍佈京城,甚至還騎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他向記者展示了2015年和2022年在長安街上的騎行視頻,視頻中,今年從長安街通過的運動自行車明顯增多。“以前我們每週一次的‘週四刷街’活動,最少的時候只有2個人參加。如今,俱樂部已經聚集了天南海北上萬名騎友。”孫鍵說。

在他看來,目前很多加入到騎遊行列的人熱衷於長安街、衚衕、妙峯山等線路。“老北京胡同騎遊是不錯的選擇。”孫鍵介紹,衚衕騎遊線路包括東四十條、南鑼鼓巷東西衚衕羣、草廠三條、史家衚衕、後海周邊等,最著名的便是“故宮中軸線”騎行。城市騎行中,長安街是全國自行車愛好者最嚮往的路段。

58歲的王辰龍就喜歡騎着他的摺疊單車穿行在衚衕中,“在衚衕裏騎遊,你得細品,衚衕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慢下來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我騎車逛衚衕,逛累了就找個咖啡館,坐下來喝杯咖啡,找個書店看看書。”

王辰龍喜歡拍照,在他的朋友圈裏,一張張照片呈現出不同光影下的衚衕,畫面中看似擺放隨意的摺疊單車、遊客、市民,共同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畫面。不過身爲老北京人的王辰龍覺得,現在的衚衕少了些煙火氣,儘管楊梅竹斜街、東四、白塔寺、前門、鼓樓等地依然是他熱衷騎行的地方,但與他記憶深處的衚衕仍有些不一樣了。

不像這些經驗豐富的騎友,上班族張娜今年春天愛上了騎車。張娜在南禮士路上班,家住建國門的她每天都要走長安街。以前,她上下班要麼坐公交、要麼坐地鐵,“剛開始偶爾掃共享單車騎,後來覺得騎車的感覺特別棒,我就讓我爸把我上學時的自行車重新擦拭、檢查一遍,騎車上下班。上班路上,欣賞咱北京城的四季變化。”

自行車變遊覽工具,增添社交屬性

記者注意到,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大家拍攝騎行短視頻,展示城市之美,也彰顯了騎行者的個性和魅力,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大家紛紛在視頻下面留言、點贊。

“我看到騎友騎着摺疊單車,都會上去問候一聲‘嘿,你的車太漂亮了’或者‘你好啊,你也騎這牌子的車啊’。倆人哈哈一樂,很開心。”王辰龍說。

中國旅遊協會旅遊營銷分會副會長、中青旅研究院副院長葛磊表示,騎遊已成爲一種新的社交方式,“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不同的騎遊俱樂部、社羣,大家因爲興趣聚在一起。”

葛磊表示,騎遊由來已久,海南、青藏高原等地都吸引了很多愛好者。“10多年以前,媒體報道過川藏線‘堵車’了,當時說的‘堵車’,堵的是自行車,由此可見,騎行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經受到遊客的關注。”他談到,由於有些線路有一定的挑戰性,對於參與者的體力、技能、裝備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那個階段,騎行相對來說比較小衆。

他認爲,騎遊發展到今天已經出現了顯著的變化,自行車從傳統的交通工具演化爲市民遊覽的工具,衚衕、稻田、湖畔……騎遊讓人們更加親近大自然。與此同時,與遊覽相適應的雙人自行車、家庭自行車應運而生。此外,還衍生出水上自行車、冰上自行車等娛樂項目。

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騎行環境將更優化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陸續出臺了相關政策,發展慢行系統,在鼓勵綠色出行的同時,讓騎友們有了更加舒適的騎遊體驗。

“十四五”規劃提出,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設自行車道、步行道等慢行網絡。

北京市提出在“十四五”時期,將繼續打造特色騎行路線,在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打造20條特色文旅騎行路線,在外圍郊區打造20條特色鄉村騎行路線。此外,北京五環以內路面寬度12米及以上道路將全部施劃自行車道,打造騎行友好環境。

新一輪《上海市交通發展白皮書》提到,未來十年,擬讓中心城平均通勤時間控制在45分鐘以內,將慢行交通提升到優先發展的地位,切實提升出行體驗感,全方位營造宜行宜騎、全齡友好、空間融合的慢行交通環境。要實現上述目標,除了打造更多的步行道、自行車道,更爲關鍵的,是城市產業結構、空間結構、社羣結構的再配置。

針對這一趨勢,葛磊表示,在交通規劃上,如今更加重視對騎行路權的確認,“我們看到北京市的城市規劃中規劃了多條騎行道,城市綠道、郊野公園裏都規劃了騎行線路。”他建議,相關部門應設計規劃更多的自行車停靠區域,方便大家體驗騎遊。

孫鍵也表示,因爲很多騎友都是上班族,大家很願意採用低碳且鍛鍊身體的自行車出行方式上下班,但寫字樓通常不對自行車開放,而他們的自行車往往比較昂貴,不太可能隨便鎖在路邊或公共車棚裏。他建議借鑑國外做法,讓騎友可以將車騎到寫字樓的地下車庫,然後搭乘貨梯上樓。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