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2018

  本文字數:3371,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作者 |第一財經楊小剛

  歷史無言,卻會留下很多痕跡。當我們翻看最近十年世界或中國經濟變遷史,很多細節和事件的串聯,構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點。

  2008年,從經濟金融史來看,留在人們記憶中最深刻的莫過於美國金融危機。但危機並非一天釀成,也並非以某一時刻爲起點或終點,而是由一系列事件不斷蔓延、發酵、爆發,才構成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金融危機,包括“兩房”危機爆發、雷曼兄弟破產、美國國際集團(AIG)危機、貝爾斯登被收購、美林委身於美國銀行……這一個個金融巨頭的風暴,構成十年前那場席捲全球的颶風。

   中國經濟轉向內需擴張

  危機之後的反思車載斗量、不計其數,於中國而言,則直接導致了一場對經濟增長模式的討論。30年來以出口爲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雖然此前也有零星反思,但真正從學界思潮到企業和決策層採取行動,掉頭轉向以開拓國內需求市場爲主,則是因爲這場危機。

  同樣是2008年,時任國家總理溫家寶在11月份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並從財政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稅收、金融等方面部署了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計劃到2010年底投資4萬億元以擴內需。

  這10項措施包括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公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各項工作等。回頭看,這些措施和4萬億元,對此後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具有標誌性意義。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們也在談擴內需,但那時主要是投基礎設施爲主,這一次有所不同,增加了很多民生方面的內容。若干年之後我們纔會發現,這些措施對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等方面,都具有關鍵性作用。

  國家統計局曾公佈了一組數據,2008~2017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105.7%,超過100%。其中,貢獻率最高的年份爲全球金融危機衝擊最爲嚴重的2009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42.6%。貢獻率最低的年份爲世界經濟回穩的2017年,貢獻率也達到90.9%。

  “雙11”見證中國十年消費升級之路

  2009年,另外一個在當時看來並不經意的事件,跟上述擴內需的大背景密切相關,而且同樣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因爲它見證了最近十年中國消費增長、變遷和升級的整個過程,同時也是推動中國消費升級的重要一分子,那就是阿里巴巴推出的“雙11”購物節。

  2008年,淘寶商城首次從淘寶“獨立”,試水半年後,淘寶商城事業部解散,併入淘寶。

  2009年,中國電商“羣雄逐鹿”,如何升級?擺在很多電商面前,同樣也困擾着阿里。

  2009年8月,爲了闖出一條新路,淘寶商城事業部又恢復,淘寶CFO張勇兼任商城總經理。

  2009年11月,阿里巴巴首次在天貓進行大規模促銷,推出了“雙11”購物節活動。當初的目的,只是爲了生存和發展,爲了推廣淘寶商城這一品牌。

  2012年1月,淘寶商城正式宣佈更名爲“天貓”。這一年,天貓的“雙11”銷售額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還是這一年,阿里電商交易額首次突破1萬億元。

  2017年,天貓“雙11”交易額達1682億元。

  2018年,正逢天貓“雙11”推出整整10年,這一次,只用了15個多小時,就突破去年全天1682億元的總成交額,將再次創出新高。

  數據是冰冷的,時間也只不過是記憶的載體。在成交額屢創新高的背後,是中國方興未艾的消費升級浪潮,是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引領的中國商業變革,是這一場史無前例的社會化大協同中,所有人對中國經濟的堅定信心。

  在此羅列這些數據和時間節點,不只是因爲“雙11”把一箇中國年輕人稱之爲“光棍節”的日子,硬生生地改造成了一個全民電商狂歡購物節,還因爲這個節日背後,開掘了國人前所未有的消費熱情和潛力,重構了互聯網對商業轉型的力量,拉平了全國各地消費者特別是城市與農村消費者的購物鴻溝,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飛躍式變化。

  阿里巴巴現任CEO張勇在最近一次接受CNBC採訪時就表示,“雙11”最大的變化是商業人士如何看待互聯網的力量。起初,人們以爲這只是一個促銷新渠道。但今天,他們認爲數字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作爲基礎設施,可以幫助他們將現有業務轉型,幫助他們進入新市場併爲新客戶服務。

  電商購物這個概念的出現,催生出很多新生業態,不僅意味着消費者習慣的改變,隨着大數據、智能化的加入,電商購物貫穿於生產、物流、銷售等社會消費品產業鏈各環節,打通各個環節的信息流通,增加各個環節的協同效應,這必將提升整個消費鏈條的效率,促進消費結構的升級。

  從剛開始的“買得到”,到“買得好”,再到“邊買邊玩”,再發展到現在的“跨境購”、“智能化體驗式購物”,電商購物的不斷升級,也是中國消費升級的一個縮影。十年前,消費者的電商購物還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方面,現在,食品、美妝、服裝、電子化等代表着品質化生活、消費升級的品類,訂單量佔比增長迅速。

  2017年,中國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36.6萬億元,同比增長10.2%,佔全球零售總額約25%。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十個中國城市,已經進入到全球100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行列。與此成比例增長的是,2017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整體規模超過7萬億元,全年增長32%。作爲全球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在數字經濟發展的時代下,中國在網絡零售市場的消費潛力,將更加具有前瞻意義。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爲78%,比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貢獻率自2014年開始便持續上升,消費作爲經濟增長第一驅動力的地位更加顯著。這其中,新零售成爲促進消費市場平穩較快增長的新亮點和新動能。

  所以,在中國穩定的經濟增長和消費者收入得到明顯提升的背景下,消費持續擴張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基調,以“雙11”爲典型的電商購物的十年,則是中國消費擴張的縮影,也是變化中國的推動者。

  中國消費升級將是一場持續不斷的革命

  這種消費升級和擴張,在目前來看,還將持續非常長一段時間。

  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和各種跨境電商的興起爲標誌,說明中國消費品進口市場將展現出巨大潛力,中國消費潛力的釋放,消費市場的擴展,還有非常大的空間。

  相關研究表明,從人均GDP、城鎮化水平、人口結構等各方面指標來看,現階段中國正經歷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相似的發展階段,不同發展階段,消費特徵也將發生轉變,這意味着中國消費者正在發生轉變,步入新消費階段。

  那時的日本,人均GDP在1萬~2萬美元;1970年,城鎮化率超過70%,基本完成城鎮化;人口自然增長率爲千分之五左右;65歲以上人口占比逐年提升,1980年代中期,65歲以上人口達到10%,社會開始老齡化。這時日本的消費者特徵是走過大衆消費階段,開始追求個性化、滿足情感需求的消費,追求生活品質。

  現階段的中國,人均GDP爲 8000多美元;2016年城鎮化率爲57.3%,過去10年,城鎮化每年提升1%左右,目前還處於快速城鎮化進程中;2016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是千分之5.86;截至2016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0.8%,社會進入老齡化。

  從這些特徵來看,中國消費也將逐漸進入一個追求品質和個性化升級的新消費時期。這其實也跟中國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消費升級比較吻合。

  1978~1980年代末:消費者追求更高檔的餐飲,也對時髦的服裝開始產生購買行爲。這是生活必需品的消費升級。

  1980年代末~21世紀初:冰箱、洗衣機、彩電等家電成爲消費新潮,家電成爲家庭生活的必需品。這是小康消費升級。

  21世紀初~現在:旅遊、教育、醫療健康等消費開始大幅增長,購買高品質商品、海淘等現象越來越普遍。這是品質消費升級。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可以推斷,在滿足了基本的生活物質需求的基礎上,消費者在追求消費品質和服務上會有更高的要求,娛樂、文化及旅遊等消費在規模和品質上有了大幅提升。隨着信息資源的介入和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更多的消費者有能力進行個性化消費。

  我們完全可以預計,隨着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隨着城鎮化的不斷推進,隨着中高收入人羣持續不斷提升消費需求,隨着三四五線及農村市場消費環境逐步升級,中國消費升級將是一場持續不斷的革命。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

  注:本公衆號轉載文章僅用於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爲您妥善處理。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