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學界說明,明朝滅亡的原因,其實鼠疫纔是罪魁禍首,在明朝末年,朝廷危機重重,積弊太深,最後衆叛親離,後來被農民起義軍的李自成攻破京城,又因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向多爾袞打開了大門,導致了清兵入駐了中原。

但史學界普遍認爲是鼠疫滅了大明王朝,據史料記載明末大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崇禎十四年鼠疫流竄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量死亡。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一半之多。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城時,他面對這一鼠疫之都只用了兩天就把北京城拿了下來。所以他的軍隊成勢如破竹進入北京城,歸根結底還是鼠疫造成的,但李自成的大順軍也有一定程度的鼠疫傳染。

後來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終於投向清軍。李自成在北京得到吳三桂降清的消息後,即並親率二十萬大軍於四月十三日北上討伐吳三桂。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兩軍酣戰至中午,吳三桂的軍隊被李自成的軍隊包圍,難以突出重圍,後來,潛伏在陣後的清軍精騎全利出擊,李自成軍隊陣勢大亂,一朝潰散,隨後就向北京撤退了。清軍緊隨其後,最終在山海關擊敗了李自成大順軍。

那麼爲什麼來勢洶湧的清軍對鼠疫卻有免疫沒被傳染呢,這還要從歐洲說起。在十四世紀的歐洲就爆發過一場大鼠疫,導致了上千萬人的死亡,存活下來的人們在牆壁上記錄下來了當時事件,後來經過史學家對壁畫和文字的研究結果發現,雖然鼠疫害導致了上千萬人的死亡,但是當時的騎兵卻沒有死亡,歐洲人得出的結論是:鼠疫的傳播來自老鼠身上的跳蚤,跳蚤對馬身上的氣味過敏,所以騎兵很難被鼠疫傳染。

而當時的清軍,是馬背上的民族,八旗兵丁主要以騎兵爲主,自然條件的日趨惡劣,成了促使八旗兵丁身體強悍,加上他們是特有的漁獵民族,弓馬嫺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