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發生了一件「氣死人」的事:

朋友莉莉8個月的孩子被診斷出「嬰兒痙攣症」。

在醫院治療期間,莉莉一天比一天絕望。

一方面是因爲孩子的病情,但更可怕的是來自親人的指責和抱怨。

醫生說,可能是孩子父母一方患有「癲癇」,只不過,在大人身上是隱性的,到了孩子這裏就表現了出來。

一時間,莉莉成了衆矢之的,婆婆信誓旦旦地說:「我兒子好好的,肯定是你有病。」

莉莉的公公也吧嗒着煙斜着眼看向莉莉:「當初跟我兒相親的時候,是你們隱瞞了病情吧……」

大哥大嫂還有一些她甚至沒見過面的親戚,也陰陽怪氣地在她面前指指點點胡亂猜測:

「肯定是她沒照顧好才讓孩子得了這個病……」

「就是,感覺她根本就不會帶娃」

「也不知道她是怎麼當媽的,這下可好,害苦了孩子。」

孩子一生病,莉莉一下子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

我去醫院看莉莉的時候,她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說:

你看,當媽有多不易,孩子帶得好,功勞不是你的,孩子帶不好,罪全你一個人背。那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現在生了病,我比誰都心痛,可那些人,是我的親人啊,沒有雪中送炭就算了,還在我傷口上撒鹽……

莉莉沒有哭,可那絕望的神情,卻比哭都讓人看着心疼。

周國平說,

在最深重的苦難中,沒有呻吟,沒有哭泣。

沉默是絕望者最後的尊嚴。

我想象不到莉莉心裏到底有多絕望,但我能想象到,一個人,不被至親理解的孤立無援和崩潰。

一句「也不知道她怎麼當媽的」,就足以讓莉莉之前建立起來的所有當媽的自信,瞬間坍塌。

當媽之後,女人最牴觸的一句話,莫過於「你怎麼當媽的」。

不是因爲女人矯情,而是,她真的無法接受自己在帶娃路上日復一日的辛苦付出,不但得不到理解和感恩,反而遭到滿滿的否定與嫌棄。

表姐家的孩子今年3歲,跟我談起帶娃路上經歷過的磕磕絆絆,表姐總有說不完的委屈和辛酸。

而最令她難過又難忘的,是這樣一件事:

孩子剛剛滿月那會兒,特別愛哭,晚上睡覺總是要表姐抱着,只要一放到牀上就立馬嗷嗷大哭。

沒辦法,表姐只能一夜又一夜地抱着孩子,靠在牀頭睡。

有次,她實在太困了,睡得太死,半夜不知不覺「哐當」一聲跟孩子一起滾到了地上。

表姐嚇得全身都在顫抖,手忙腳亂打開燈,看着一下子大哭不止的孩子,淚花在眼眶裏直打轉。

可就在表姐慌慌張張抱起孩子哄的時候,表姐夫一骨碌從牀上彈起來,沒有關心人是否傷着,而是破口大罵:你看看你怎麼當媽的?

那一瞬間,表姐眼淚決了堤般嘩啦啦往下流。

她說,看着孩子哭本來自己心裏就後悔得要死,再加上她長期抱着孩子坐着睡,全身痠痛麻木,沒想到丈夫不但不體諒自己的不易,反而是厲聲指責。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

不是穿了西服就變成紳士,

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

誰都不是生來就會當媽,有了孩子之後,每個女人都在當媽的路上,努力嘗試,披荊斬棘,可在這個過程中,她們並不能做到事事周全,時時完美。

所以,請原諒一個母親偶爾的不周全,你的每一句有意無意的斥責,都是在不經意間給身心疲憊的女人補刀。

在一期《奇葩說》裏,柏邦妮問:「心裏苦的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滿啊?」

馬東說:「心裏有很多苦的人,只需要一絲甜就能填滿」。

曾看過一位網友在分享自己的一段經歷:

我生完孩子要再回去上班的時候,才發現我的職位早已被別人頂替了,而我被分配到了一個自己根本不熟悉,也不擅長的部門。

那段時間,我的心情糟糕透頂,動不動就發脾氣,時不時就鬧情緒。

可慶幸的是,老公從來不生氣,還耐心地跟我談心,安慰我,鼓勵我,並且心甘情願承擔了所有的家務。

後來,爲了照顧孩子,我又幹脆辭去了工作,在家專職帶娃。

帶娃這些年來,我幾乎像個陀螺一樣忙到轉不停,苦是苦點,但我也沒什麼抱怨的,畢竟,這麼多年,老公都一直特別懂我,理解我。

這世上,有一個懂我悲喜,知我冷暖的大男人,還有一個無條件愛我,會奶聲奶氣告訴我「媽媽,我愛你」的小男人,真的知足了。

作家廖一梅說,

我們這一生,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對於當媽的女人來說,這世間,最難能可貴的,是她不怕育兒路上的苦,而身邊的人,又恰巧懂她的苦。

當媽會累,會哭,有時候也會絕望到崩潰,可只要身邊的愛人,在她撐不住的時候,給她一個肩膀依靠,就好。

就像媽媽圈流行的那段很扎心的話:

當了媽的女人,其實很容易滿足,在她爲孩子日夜操勞之後,哪怕你只說了句「辛苦了」,她甚至會開心地想要爲你爲你生二胎。

當幸福的二人世界變成溫馨的三口之家,女人希望的,是自己依然可以被關懷,被呵護,被疼愛。

而不是有了新的身份,她們就只能粗糙地活着。

當媽不易,每個當媽的女人心中,都有旁人無法體會的難處,很多時候,她們堅強的外表下,隱藏的是無法訴說的委屈;燦爛的笑容下,掩飾的是不爲人知的苦楚。

請別把當了媽的女人,理所當然地當成水泥做的,肆無忌憚地傷害她。

請別質疑一個母親愛孩子的本能,別斥責一個媽媽蹩腳的帶娃技術。

在愛孩子這件事情上,她們,永遠最有發言權。

她們最需要的,永遠是理解,是愛,而不是指責和傷害。

對她們好點兒!

-End-

作者:握書姑娘,寫手圈最會拍照的僞文藝,攝影界最會寫字的美廚娘,夢想執筆走天涯,歸來仍少年。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