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解救的姜戈》絕對是昆汀電影中的上乘作品,個人認爲排在《殺死比爾》前面,用暴力美學和黑色幽默融合表現了充滿正義道德價值觀的,揭發黑奴制度的殘忍,宣揚自由和平的追求。《被解救的姜戈》雖然在經過調整後重新上映,但票房慘不忍睹,資源的流出和刪減的戲份,還有誰願意去電影院看呢,其中的原因是昆汀 ·塔倫蒂諾對暴力的偏執,特寫鏡頭與慢鏡頭渲染的血漿場面,真實的音效和浪漫的配樂,無處不在的渲染着暴力,這對我們的審美文化是一個顛覆性的挑戰。

2012年,由昆汀·塔倫蒂諾導演兼編劇的電影《被解救的姜戈》破天荒的在中國上映,這是昆汀·塔倫蒂諾從影以來首部在中國上映的電影。 意外發生了,在上映不到十個小時官方宣佈因爲技術原因不得不下架,具體是什麼原因,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本來可以在大熒幕享受昆汀·塔倫蒂諾帶來的暴力美學,臨時下架讓很多影迷大失所望,而昆汀·塔倫蒂諾本人也是個硬骨頭,拒絕刪減戲份,他的這個特點從拒絕刪減《好萊塢往事》就可以瞭解。 今天帶大家重溫一下《被解救的姜戈》,用美學的角度來分析《被解救的姜戈》的暴力。 《被解救的姜戈》導演:昆汀·塔倫蒂諾演員:傑米·福克斯(姜戈) 克里斯托弗·瓦爾茲(金·舒爾茨)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卡爾文·坎迪)凱麗·華盛頓(布隆希達) 塞繆爾·傑克遜(史蒂芬)

劇情梗概 1858年,美國南北戰爭的前兩年,黑人處於社會最底層,買賣黑奴是合法行爲,姜戈是一個黑奴,被幾個黑奴販子商人押送到另一個地方,對於他們來說,姜戈不過就是一個商品。 舒爾茨表面是一個醫生,其真實身份是一位賞金獵人,他有政府的合法執照,只要是政府下達通緝令的罪犯,不論死活,把罪犯帶回去就有錢可拿,舒爾茨就是靠打擊罪犯拿賞金爲生。 一個夜晚黑奴販子正在押送姜戈,遇到對面駕着馬車的舒爾茨,他彬彬有禮的盤問了一番,得知姜戈曾經的主人家裏有他需要找的罪犯,開槍擊斃了黑奴販子,救下姜戈,讓姜戈幫他去那幾個罪犯。 兩人來到一個小鎮,鎮上的人看到姜戈騎着馬,兩眼發直,那個時候黑人的地位騎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舒爾茨是一個鄙視種族歧視的人,所以纔會讓他騎着馬跟自己一路前行。 在小鎮幹掉一個罪犯以後,兩人來到一個莊園,莊園的三個管家就是他們要找的三個罪犯,姜戈見到管家,想起了曾經自己和妻子被對方凌辱的畫面,怒上心頭直接用槍打死了對方,還剩一人被舒爾茨擊殺。 莊園的主人非常生氣,於是晚上帶着人馬來襲擊舒爾茨和姜戈,舒爾茨是個精明的人,怎麼會沒有料到,偷襲不成功反而中了舒爾茨的圈套。 姜戈一直想要去救自己的妻子布隆希達,但孤身一個,舒爾茨覺得他身手不錯,讓他一起搭檔抓罪犯,還把賞金分一部分給他,幹滿一年以後就和姜戈一起去找他的妻子。 黑奴買賣雖然合法,但布隆希達被賣到一個有錢有勢的主人卡爾文·坎迪家裏,卡爾文·坎迪有很多黑奴生意,兩個陌生人來買一個不值錢的女黑奴,這種小生意卡爾文肯定不感興趣,就算身上有槍,也不能去搶,因爲黑奴是合法買賣,搶是違法的。 舒爾茨想了一個辦法,既然小生意不感興趣,那就假裝成大客戶,開價一萬二千美元聲稱自己要買最好的黑奴,買賣的過程中是有律師參與的,雙方達成協議後需要律師制定合同雙方簽字才能生效,畢竟是一萬二的大數目,舒爾茨假裝自己的錢沒有帶夠,需要過幾天才能交付,中途說自己覺得布隆希達不錯,也想一起買下,因爲布隆希達的價格便宜,可以直接付款,購買布隆希達離開後就一去不復返,什麼一萬二都是個幌子。 想法是完美的,但卡爾文有個非常精明的管家,他發現布隆希達和姜戈的眼神交流,判斷兩人一定是認識的,被識破後卡爾文非常惱火,硬逼着他們用一萬二的高價買下了布隆希達。 雖然計劃沒成功,但好歹是救了布隆希達,布隆希達成了自由人,舒爾茨因爲非常鄙視黑奴制度,言語之中侮辱了卡爾文,就在準備離開的時候卡爾文要求跟舒爾茨握手,兩人代表的是南北之間的制度,因爲兩人的立場不同,握手就意味着同一立場,舒爾茨當然是不同意,卡爾文表示如果不握手就不讓他們離開,舒爾茨堅信自己的立場,假裝握手,掏出自己的手槍解決了卡爾文,雙方正式開戰。 《被解救的姜戈》雖然在經過調整後重新上映,但票房慘不忍睹,資源的流出和刪減的戲份,還有誰願意去電影院看呢,其中的原因是昆汀 ·塔倫蒂諾對暴力的偏執,特寫鏡頭與慢鏡頭渲染的血漿場面,真實的音效和浪漫的配樂,無處不在的渲染着暴力,這對我們的審美文化是一個顛覆性的挑戰。 《被解救的姜戈》暴力戲份只不過是吸引觀衆的視覺效果而已,同時也是昆汀一貫的風格,影片使用一層層推進的暴力來表現當時的美國黑奴制度的醜惡。 暴力美學的起源要追溯到香港的電影黃金時期,以吳宇森爲代表的《喋血雙雄》,在影片槍戰血腥的鏡頭裏注入中國傳統的藝術文化,把兩者合二爲一,達到鏡頭的浪漫化。當時並沒有暴力美學這一說法,在後來的電影產業發展中暴力美學一詞才被大家流傳開來,而在關於電影的專業學術裏並沒有暴力美學的統一意見。 吳宇森在節目中裏說過,自己拍的電影不是什麼暴力美學,暴力就是暴力,不存在美學一說,只不過是想把槍戰戲拍得更人性化,沒有人性的打鬥都是沒有意義的,這也很符合我們東方人的審美標準。 暴力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禁區,不管是真實社會還是電影藝術,我們都避而遠之,但暴力是真實存在的,是人類發展到今最原始的解決辦法的能力,被宣揚的暴力只存在正義的愛國行爲之中。《被解救的姜戈》就是這樣一部作品,暴力行爲往往涵蓋的是正義之美,賞金獵人擊殺罪犯的暴力,姜戈爲自由而戰的暴力,特寫的血漿場面,黑人被凌辱的慘叫,這些最原始的暴力天性底層都隱藏着正義的力量。 佯裝成牙醫的舒爾茨雖然以暴制暴,但他本人對奴隸制度非常鄙視,不僅買下了姜戈,還給他自由,讓他和自己一起工作,最後冒着生命危險和姜戈一起去救姜戈的妻子。賞金獵人的暴力在當時的社會也許不是最優的方式,但它是唯一的方式,白人對黑奴的使用權一切都是合法的,但社會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和黑奴制度就形成了暴力的衝突,觀衆在看到黑人使用暴力反抗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大快人心的感覺。 《被解救的姜戈》話癆 很多人談起昆汀就會說他的暴力美學、戀足癖,但是這些符號化的元素每個導演都能拍出,昆汀的核心風格是他僅此一家的黑色幽默對白中再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表面看起來鬧騰,但你永遠想不到下一刻會發生什麼,這也有點宿命論的感覺,對比《八惡人》你就會發現,什麼暴力場面、戀足癖那些都是符號而已,所以《八惡人》讓很多影迷大失所望,這就是重要的原因。 黑色幽默一詞在學術界被認爲是絕望的幽默,是人們對生活無意義與荒謬的反響。在電影中通過放大渲染,表現人物在社會環境中不可控的宿命,從電影的角度顯得滑稽好笑,但同時又包含了人們面對生活時的無奈和絕望,昆汀的每一部電影都是以黑色幽默爲基礎。 姜戈在騎馬的時候遭到白人的冷眼相對,和舒爾茨進入到酒館,老闆的反應說明了白人對黑人的歧視程度,還大喊把這個黑鬼趕出去,雖然姜戈已經是自由人,但白人對黑人的歧視早已根深蒂固,姜戈用行動一步步挑戰着白人的權威,他的這種反叛精神詮釋了黑人在被壓迫下的憤怒和對自由的渴望。 舒爾茨馬車上的牙齒也是一種黑色幽默的表現方式,這顆牙齒是舒爾茨存放通緝令和金錢的罐子,它永遠是在比人高一等的位置,站在高處就像一股神聖的力量,看着這些不公平的事物投下了蔑視的目光,而牙齒最後最爲武器殲滅了一幫匪徒,這代表神聖的力量是不可侵犯和觸碰的,牙齒的作用是對混亂次序的嘲弄,這就是昆汀獨具匠心的黑色幽默。 卡爾文堅持要和舒爾茨握手,舒爾茨最後忍無可忍開槍擊殺了卡爾文,這雖然出乎意料,但卻是在情理之中,兩人的情緒都到了爆發點,這種戲謔的暴力充滿反諷的黑色幽默,卡爾文辛辛苦苦幾代人建立的勢力終將會在一瞬間崩塌,而舒爾茨鼓起勇氣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擊殺了卡爾文,也代表想要推翻黑奴制度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和成本。 有人說昆汀在拍完《低俗小說》以後就沒有好的作品了,只不過是在無限的重複自己,這種觀點我同意但是又不同意,因爲曾經有人說過,一個導演一生只拍一部電影,每一部電影都完全不一樣那是不可能的,畢竟世界只有一個庫布里克。

《被解救的姜戈》絕對是昆汀電影中的上乘作品,個人認爲排在《殺死比爾》前面,用暴力美學和黑色幽默融合表現了充滿正義道德價值觀的,揭發黑奴制度的殘忍,宣揚自由和平的追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