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读红楼群,谈谈湘云这一日

暮然回首,竟惹几处闲愁

作者:冷月葬花魂

读了这么久的《红楼梦》我才深深地感受到,读完一本《红楼梦》就犹如走完一个人生。开篇的那四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可谓道尽了人生的辛酸。也许我们的人生中没有经历过什么大喜大悲,这种伤痛是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到的。伤在作者心里,痛在整部红楼里。其中滋味还得我们细心去品味、体会。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一句令我莫名其妙的喜欢“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那么不经意间的一回首,是词人收获美的一瞬间,尽管灯火阑珊,却没有抹去那美的痕迹。这句词若用在红楼梦中也是毫无违和感,贯穿全书始终都不缺乏美的存在感,美则美矣但在我眼里愁感大于美感,所以我说“暮然回首,竟惹几处闲愁”若要给它定一个性的话,可以称得上是“千古悲剧”了。有情的人读了之后也许会肝肠寸断,而无情之人读了之后也会倍感凄凉。荒唐言一出,辛酸泪一流,作者痴心一犯,谁解其中缘由?

《红楼梦》贯穿着全书的那首好了歌。仿佛还萦绕在我的耳畔。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可谓唱尽了人生百态,句句道出了人生的本质,和世人所经历的悲、愁、喜乐!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莫回首,一旦回首,就多了几分闲愁。“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是亡国之愁。古往今来多少人都难逃一个愁字。人一旦愁了,切莫回首,也许不能抹去往日的伤痛,至少可以不再去回想那些痛苦的往事。

贾府由盛转衰不仅仅带来了一个大家族的悲哀。还带来了数之不尽的哀愁。回想盛世,元妃省亲,元宵夜宴,中秋赏月何等的风光热闹!可以说贾府的荣耀已经达到了极致。谁曾想登高必跌重,人生有得意亦有失意。如果不能正确的看待失意和得意。人生就会一败涂地。出家是《红楼梦》里面经常上演的戏码,归依佛门似乎是忘记痛苦的最好办法,断绝一切七情六欲。看破红尘,常伴青灯古佛真的是最好的归宿吗?妙玉出家了,但一心系红尘,逼迫自己不去回想那些俗尘往事,但又不能摒弃杂念,何其痛苦。惹了一身的闲愁。这是一位不幸女子的不幸人生,怕回首却又不能不回首,人生到底是怎么了?由不得自己做主了?本不是佛门人,却无可奈何陷入佛门的漩涡。

惜春年龄最小的四小姐,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三个姐姐的经历让小小年纪的她看透了人生的辛酸荒凉,义无反顾的出家了,从未想过她还有未尽的事呢?还有一些值得她去做的事呢?她算是摒弃了余生,从此她的生命里只有佛法和普度众生这种观念了。她也同样不敢回首往事,太匆匆,无奈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不是我无情无牵挂,是红尘再也不能将我容纳!不是我不想回首,我怕沾惹了一身闲愁。不是我不想家,而是我已没有家!这或许是惜春埋藏在心里的话吧!

这是一位值得疼爱的姑娘,可惜生不逢时,纵有万千的愁绪也是枉然!

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万万没想到,一位不愁吃穿的富家小姐竟会落得个如此地步。几经辗转终究还是没有和父母团圆,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一问问出了自己的心声,是对命运不公的慨叹。原乐意无忧无虑的活一辈子,却不曾想会沦为人下人。命运和她开的玩笑是她所想不到和承受不住的。她对于诗的热衷亦是在寻求精神寄托,她的灵魂本事孤寂的,是因为她的生命里有了诗才多了一份情怀,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意境,更多了一份浓浓的哀愁。她对诗执着的态度令人钦佩,她似乎只有把情感寄托在诗里,她的灵魂才能真正的解脱。她忘却了从前的往事,她甚至忘却了自我。往事太美如烟飞,此生我与诗沉醉。暮然回首,寂寞阑干泪。问君何以解忧?问君何以消愁?唯有今生莫回首!

八七版红楼梦宝玉出家走在雪地里的那个场景,任寒风吹打着他大红猩毡斗篷,也不肯回头望一眼,一心只顾前方。当时看时是何等的洒脱,现在看来确实从红尘里走出来的人罢了,我不知道他要走多久,也不知道他要去何方?只知道他经历了太多了,不忍回首,他已不想对俗世有任何情感了吧,哪怕是一份沉重的闲愁。暮然回首,怎奈几处闲愁爬上心头。

湘云这一日

作者:fish

宝玉生日这一天,很是热闹。

一早,拜寿的踏破了门槛。先贾环、贾兰哥儿来了,随后是翠墨、小螺、翠缕、入画等一群小丫头儿,并巧姐儿、彩鸾等小姐儿小侍妾。湘云是第三拨到的,和探春、宝琴等人。

平儿打扮得花枝招展地来了,袭人道出她也是今天生日。宝玉平儿互祝生日快乐。

湘云说岫烟生日也在今天,拉着宝琴岫烟往平儿、宝玉跟前凑,让四人同拜。宝琴今天生日大家已知,因先前贾母早问过,贾府也已为她准备了贺礼,并薛家也有礼物给她,她今天也是欢快的,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祝福和礼物一样不少。岫烟安静地坐在一旁,本来是客居在此,平安已是很好,没想到要得到太多。没想到湘云拉起她来,道出她也是寿星,虽然有点儿突然,但她还是心头一暖,没想到闲聊时的话,湘云还记在心头。往日里,虽然家贫,但家人祝福也是有的,且满满真意,今日真是意外之喜了。想到此,岫烟冲湘云感激地一笑,开开心心地和宝玉他们对拜了。

四人同生日,大家兴奋了,探春合计了起来,大姐元春、太爷贾敬、大娘邢夫人、宝钗等原来都是正月生日,王夫人、贾琏是三月的,二月似没有人。二月没有人么?湘云迟疑了一下,一旁的袭人连说,林姑娘是二月十二的,只是不是贾府的。宝玉该是最清楚的,湘云看向宝玉,宝玉果然笑说袭人和黛玉同一天生日,所以她记得这样清楚。

连黛玉的生日,都不是大喧其鼓的,除了贾母、宝玉、凤姐等人,府上没多少人知道呢,何况⋯⋯何况岫烟等寄居者,何况自己的呢。黛玉好歹,还有个宝玉牢牢牵挂她,有个老祖宗为她撑腰,她还是幸运的。自己呢,出生时想来是云彩满天,父母便将这美丽的时刻记入了她的名字,愿她如云朵一般灵动如霞一般灿烂。

她果然如此呢,虽然父母早逝,仰仗叔父兄长生活,身世如"湘江逝去楚云飞",但她还是快乐地生长了,她让自己像云彩一样,渲染阳光,自由自在。

虽然自己生日更无人记起,可是这不妨碍她为别人快乐而快乐,自己也沾染快乐。

这厢湘云离神片刻,那边黛玉宝钗也来了,大家前往芍药栏红香圃,寿宴摆在那里。

席间为逗趣大家行起令来,有人拈得"射覆",有人拈到"拇战",射覆怪啰嗦的,若是平日还可,今日只想玩点直接痛快的,于是湘云闹着要越过了射覆去,直接玩拇战(猜拳)。

严谨的令官探春自是不允的,大家还是玩起了射覆。这射覆确有些"隔",好似李商隐的诗。香菱才学诗不久,没猜到宝琴的谜底。湘云脑袋瓜一转,答案有了,偷偷告于香菱。没想到黛玉看到了,当众拆台,只好认罚。这黛玉真是上天来罚她的,两人真是一对好损友。罚了酒的湘云头开始昏,恨得用筷子敲黛玉的手,可惜那拆台鬼不仅不恼,还笑呢。

唉,当个文化人有时真烦,还得装来装去,不如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来得痛快。

湘云等不得了,和宝玉划起拳来,这个还是痛快些,湘云亢奋,将宝玉打个落花流水的败。

可惜后来又败给了宝琴,这丫头比她反应快,又沉着,真是后生可畏。

一来一去,湘云让别人罚了不少酒,自己也昏昏然被罚了多杯。

再不能吃酒了,再吃下去就醉态百出了,今天还是宝玉他们的好日子呢,可不能搅了局。湘云一分清醒尚存,跌跌撞撞出了红香圃。

红香圃外好多芍药花儿呀,香香的,比身上的酒味好闻,湘云一边嗅,一边笑,一边采花,一边又感动得要哭了。

她嘴里还唱着:

我是一片云

天空是我家

朝迎旭日升

暮送夕阳下

我是一片云

自在又潇洒

身随魂梦飞

它来去无牵挂

虽然无父母,但也无牵挂,无人掂记俺,也就无羁绊。云自来去,心自欢。

睡意上来,湘云倒在一石上,扇子掷于地,包了香花的手帕当枕头罢,她即刻睡去,沉入梦中。

梦中,又有什么趣事发生?她只是笑,还说着酒令⋯⋯愿她好梦连连,这样的姑娘,愿每一天都是梦甜乡。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之十二:黛玉七憾

作者:滋建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黛玉是真正的美玉,是美丽的,是美好的。可是,如此完美的黛玉却是充满遗憾的。所以,黛玉是悲剧的,是让人怜爱、可惜和心痛的。具体说来,黛玉有七憾:

黛玉一憾是父母早逝。父亲是孩子最有底气的依靠,母亲是孩子所有温暖的源泉。黛玉的父母是那样的优秀,那样的与众不同,如果他们能够照顾到黛玉长大,黛玉会是什么样?我想,和寄人篱下相比会有天壤之别吧。

黛玉二憾是贾母年迈。黛玉父母早逝之后,真正心疼爱护黛玉的长辈唯有贾母。任何人都不要怀疑贾母对黛玉的爱和呵护。但是,贾母太老了,只是贾府里名义上主事的人了。面对很多无奈,贾母又能有多少作为呢?

黛玉三憾是体弱多病。这是先天造就的,黛玉能怎样呢?所以,面对不如意,黛玉只能哭泣呀,只能任由自己一天天衰弱下去。身体是人最大的本钱,可黛玉的身体能有多大的本钱呢,又能经得起多大的打击和折腾呢?黛玉怎能不多愁善感呢?

黛玉四憾是独苗一支。黛玉如果能有一个或几个兄弟姐妹该有多好呀,问题是一个也没有。心事无人分担,遇事无人帮忙,孤单无助的连对晴雯这些丫头们无意中说的话都要细细掂量,更何况他人。确实让人感到可怜!

黛玉五憾是知音难觅。纵观《红楼梦》中人,黛玉的知音除了宝玉外就只有紫娟一人,可怜可叹呀!所以黛玉发出“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感叹也就不足为奇了。

黛玉六憾是贾府败落。贾府败落的太早、太彻底了。贾府败落,还有谁会庇护黛玉呢?尽管曹雪芹后四十回《红楼梦》遗失,但无论怎样,贾府的败落都会直接导致黛玉之死。否则,黛玉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黛玉七憾是爱情无果。黛玉所爱恋者,宝玉也;黛玉所依靠者,宝玉也;黛玉所希冀者,宝玉也。但是黛玉的爱情是没有结果的,这样的命运从曹雪芹下笔之时就已经注定了。《红楼梦》后四十回无论谁写,怎样写,黛玉的爱情都不会开花结果的,这是遗憾,更是悲歌吧。

毫无疑问,黛玉是美的,但更是充满遗憾的。这种遗憾,却更使人感到了黛玉的鲜活,也更使人感到了圆满的可贵。就让我们在这种对黛玉遗憾的品读中一次次神游红楼吧,从中我们也许能够触碰到自己的灵魂。

红楼梦里的劝学的思想

作者:陌游常乐

读红楼梦时突然间就有一种感觉,其实多读些书也是很好的事,书中没有直接的描写要让人们多读些书,但是就在读文章时,看着她们的生活,潜移默化的就被她们感染了,自然而然的就想去多看些书,因为她们的许多想法都很有趣。

不多看些书多学习竟有些跟不上她们的步伐,就想香菱在湘云和黛玉说诗词的时候有些就弄不明白需要宝钗在一旁讲解,于我们也是一样不多学习我们也不知道她们说的是些什么,宝玉为大观园题的匾额我们也看不懂,哪些好吃的东西我们也不知道出自哪里,有什么讲究也不明白,大观园的各个院子的构建和布局我们不懂,潇湘馆的竹子,秋爽斋的梧桐,各个院落之间有路为连接,有溪水相伴,出门坐船坐轿坐马车有趣的很,其中真味还需找寻。书中也将国画和戏剧描写的引人入胜,画国画和写意画有很多不同,画很大的画的讲究还很多,各种型号的笔墨纸砚,各种颜料,还要小碟子还需要葱姜蒜,如果不读多一点读深一点怎么知道画画还这么复杂,不自觉的就想对这方面多了解一些。

王熙凤和探春的管家方法也很巧妙,以威压人和以理服人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效用,物尽其用利用自己园子来自给自足也是一种新的改革和尝试,如果有需要也会想要试试看管不管用。总之看到了她们的生活就想知道她们为什么都活的那么生趣盎然,有滋有味。

首先多学习多读书之后你不是俗人了,诗词歌赋你总都能吟上两句,就算说的不好,但是你都可以听得懂可以品评。李纨虽说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她品评诗词的想法就很让人信服。侯门大家公子小姐们出身高贵,一出生就享有常人没有的许多的东西,学习琴棋书画、礼乐骑射女红厨艺、乃至当家理政都是为了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不至于五谷不分、四体不勤,遇事不知雅俗不辨,虽说不能够学的有多高深,但是学习了就能够鉴赏和点评。

然后,无论男孩女孩都应该读书,贾家的男孩子都是要家学的,而且女孩子们也是要去上学的,不为有多大的学问,但是总不至于当个睁眼瞎也好啊,黛玉从小还有教书先生的教导,宝钗也从小也是上学的,宝琴更是小时候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游历名山大川。其次读书能够让人知礼明义,有自己的思想和见底,宝钗虽然说读多了诗书会让人转了性情,但是香菱想要学诗的时候她也没有阻止啊,就算她没有教她,但是也随她的心意去学。在当时除了和自家人和外人的联系是很少的,我们自身的品格和修养除了家长的言传身教,其中最多的就是来自于书本了。

四书五经经过成为当时的经典也自有其道理的。黛玉就很爱看书,她的屋子就简直就是上等的书房,以书为伴,自得乐在其中,黛玉的叛逆和很多的见识和想法也来源于书中。佛经就是教人向善,对众生都抱有一种慈悲之心,王夫人没有就在佛堂念经也许也是想获得内心的安稳也对过去所造成的罪孽祈求原谅。迎春常看的《太上感应篇》就是教人要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就是有一点消极,人要安于天命。

第三,红楼好似还很赞成开卷有益和三人行必要我师的想法,正统的书籍并非都是好的,市井流传的书也并非都是不好的,就像宝黛还在桃花树下读西厢,西厢记在当时应该是不合时宜的书,但是宝钗读过、她家里的哥哥兄弟也都读过,所以不论什么书都可以读一读,读完总是会有知识的累积,或好或差总会有个比较,了解一些意思。

宝玉很多时候都被认为是不爱读书,其实不然,他不是不爱读书,只是不爱只看那些八股文,其他杂书他倒是看得不少,甚至有时候胡诌典故都会有模有样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想法,不管是什么人什么事只要是有用的好的,我们都可以虚心的学习。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学念书,但是学习的能力都是有的,每个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多学习她们的长处实现自己的升华。

最后,多见一些人多看一些事,你会对人性有一种理解,这个社会中各种人都是存在的,我们多学习之后会对他们有一种悲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们在不同时期可以在做着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以不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指责别人,我们都有可能在某一刻做过这样的人。

林黛玉除了美,其他啥也不会?

作者:点苍苔白露泠泠

看论坛帖子,看到有人评论颦儿除了美,其他啥也不会。不会管家,亦不懂世故,要不是处在那个时代,在今天一定活不下去。然后,我反驳了一通,但仍感胸中一口郁闷之气,吐得不尽兴,半夜三更,又来作此文,为我颦儿平冤。

先说管家。

我记得第六十二回,探春管家的时候,林之孝家的要打发一个婆子走,来回探春,探春叫先回了二奶奶和大奶奶,黛玉看了便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也倒一步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

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根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做筏子。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止乖呢!”

黛玉道:“要这样才好。咱们也太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如此可见黛玉并非不知俗务,只是没有参与到俗务之中,想必若是她站在探春的位置,做的不会比探春差。至少,她一眼就能看出探春管家的不足之处——探春过于颐指气使,甚少亲力亲为,底下人的人就容易拿鸡毛当令剑,作威作福。

并且,不止是广大读者肯定林黛玉拥有管理才华,知晓理治俗务,黛玉她更是曾被凤姐认可过。

早在第五十五回,凤姐就说:“我正愁没个膀臂。虽有个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这屋里的人。四姑娘小呢。兰小子和环儿更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炕让他钻去罢!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人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们家务事。”

从这话来看,凤姐是认可黛玉有这方面的才华的。大家盛赞宝钗知晓人情,懂世故,相信她会办事,而王熙凤却将林黛玉与她相提并论,可见,平常不怎么爱表现的林黛玉,其气场才华,早已就征服了王熙凤。

这也就正是林黛玉的厉害,薛宝钗忙活来,忙活去,大家终究觉得她只是俗人,知晓俗务很正常。而林黛玉,神仙一般的人物,对于事实的洞察,就是没有人会怀疑的了。只是她的尊贵,作者不屑于让她参与到俗务之中。她是美人如花,隔云端。

再说世故。

诸君想一想,黛玉进府的时候,所行之事,所有的言谈举止。

黛玉若是真不懂世故,她会知道不能坐贾政的位子?会懂得从先的“只读了《四书》”改口说“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几个字”?会知晓周瑞家的送宫花时将别人剩下的给她,是在看低了她?

再看她在薛宝钗家。她知道宝玉走来看宝钗了,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此话语是多么地富有玄机。

宝钗装作听不懂的样子。黛玉接着说:“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黛玉这真真是把精通世故的宝钗,问得哑口无言。黛玉虽有几分任性,这些话语,却是极其高妙的人际应酬的话语。幽默风趣,让人怡然;含义深刻,又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还有那一股酸味,又表明了黛玉的爱恨立场。

对于此,甚至连薛姨妈,都不是她对手。那时,黛玉讽刺宝玉,薛姨妈看不过去,说:“你素日身子单弱,禁不得冷,他们惦记着你倒不好?”

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那不叫人家恼吗?难道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儿的打家里送了来?不说丫头们太小心,还只当我素日是这么轻狂惯了的呢。”

哈哈,这里黛玉是不打自招了。黛玉就是这么轻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她满口世俗的话,无一不关涉人情世故,无一不让自己站在人情的最高点。这样的黛玉,若真心用心与世故,是个宝钗也不是她对手了。

所以,黛玉是动世故,而不是世故。年少轻狂,天真烂漫的感觉多好,年纪轻轻,干嘛要像薛宝钗一样老气横秋。

这样还有人说黛玉不会管家,不懂世故,在今天的世界活不下来吗?

我认为,若是黛玉真的活在今天的社会,她一定就如同陈晓旭一样能做一个成功的女商人。我一直认为若说黛玉是书中的虚拟的人物,那么陈晓旭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黛玉。林黛玉会不会生活,陈晓旭就是她最好的注释。这就是她俩都有那种潜质,该担当的时候,她们一定会变得无比坚强,无比强大。不要因为年轻人任性了一点,就将她们贬得一无是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