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父母总会离开,孩子也总有一天会擦干眼泪,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最近,央视网出品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就精准切入这一主题,把镜头对准生命中的初次体验:出生、上学、工作。

重温《请回答1988》的时候,有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 排行老二的德善在家中地位不高,经常被父母忽略。过生日时的怠慢,让她终于情绪爆发。德善的父亲来安慰她:“爸爸呀不是生来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请原谅我。” 人生面临着无数次“第一次”,每个人都在摸爬滚打中慢慢学习。都是第一次做人,大家要互相体谅。 最近,央视网出品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就精准切入这一主题,把镜头对准生命中的初次体验:出生、上学、工作……串联起了点滴的人生横截面。 人生的第一课,当然是出生。 在中国,每天约有5万新生儿诞生。21万名医生+18万名护士,将会为他们的到来保驾护航。 上海某家医院的妇产科里,有无数产妇在翘首等待。她们经受着“开指”的煎熬,唯一的安慰就是即将呱呱坠地的小生命。 产房内外,是众生百态。产妇的丈夫们同样也在经历人生的巨大考验,他们或焦虑或紧张或恐慌地凝望着手术室,只期盼着医生能讲出“母子平安”。 三位普通母亲的故事,被全程记录于镜头中。 吴丽辉,面临着自己的第二次生产。 谈及二胎的意义,她徐徐讲到:“一儿一女,正好凑成一个好字。” 虽然经历过一胎,还是免不了紧张。所幸,可以申请陪产服务。她的丈夫全副武装来到产房,陪伴着妻子度过这一难关。 周婷,是初次生产的高龄产妇。 因为她发烧了,所以医生建议她采用剖腹产。原本还在犹豫的她,一听说顺产可能会导致孩子感染,立刻选择了剖腹产。 不管经历了多少的磨难,看到新生儿的那一刻,总会绽放出欣慰的微笑。 向爽,一位患有心脏病的孕妇。 怀着27周的双胞胎宝宝,她得先去做一个心脏病手术。因为手术复杂,所以孩子的存活率只有30%。但她和家人的态度都是:哪怕只有1%的希望,都要试一试。 年轻的向爽是幸运的,她接连挺过了心脏病手术和顺产手术。她给两个孩子分别取名为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阳光普照,包含了对孩子的美好祈望。 第二集是《第一次上学》。 从家庭到学校,是每一位孩子必经的一课。但从温室走向社会,势必伴随着好奇、惶恐与眼泪。 每年9月,1800万孩子将挣脱父母的手,进入幼儿园小班。一旦踏进了这个门槛,就意味着将来的12年都会在不同的学校里度过。 幼儿园的第一课便是:如何体面优雅地告别父母。但绝大多数孩子都无法做到,只是情绪崩溃地上演着“铁窗泪”的戏码。 但父母总会离开,孩子也总有一天会擦干眼泪,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他们在这个小型社群里学习识字画画、唱歌跳舞、结识朋友。 当镜头对准童言无忌的孩子们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他们一板一眼地谈论朋友、理想、父母等话题,一派天真无邪之趣味。 这一幕不由得令人想起十几年前张以庆在武汉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总会拥有很多奇思妙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古怪念头渐渐消亡。 (张以庆《幼儿园》) 对于一年级学生郭雨晴而言,小学生活比幼儿园生活要艰苦许多。每天既要写学校里的作业,还要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弹琴)。 她的情绪如同阴晴表:沮丧很快,快乐也很快。只要不被妈妈K一顿,乖乖把琴练习好,和班里的好朋友视频聊天,就又是快乐的一天。 《人生第一次》目前只播了两集,人生进程推进了2/12。 在未来的几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第一次当兵、上班、进城、买房、结婚、退休等等。 这部人文倾向的纪录片,记载了一个普通人的线性生命历程。无数个第一次缀连在一起,由个体的细流缓缓汇聚为集体的河川。 比起一般的新闻类纪录片、历史类纪录片,人文类纪录片无疑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共情力。当看到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医院生产、在学校念书、在职场打拼时,便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共鸣感。 《人生第一次》的主角,是他们,也是我们。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经历着形形色色的第一次,纪录片呈现的是或熟悉或陌生的体验;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一副丰富多彩的普通人图鉴徐徐拉开了帷幕。 纪录片最重要的原作就是真实性。 《人生第一次》在兼顾人文关怀的同时,也贯彻了真实性。前两集巧妙融入了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了无痛分娩、二胎政策、幼儿教育、学区住宅等大众关注的焦点。 镜头游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不时抛出温和且不失温度的思考。观众在感悟生命的同时,也观测到了时代的脉搏。

归根结底,《人生第一次》的总制片张昊讲出了此次拍摄的意义:“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来时的过去和远处的未来,《人生第一次》中有你我他,每一个认真生活不愿放弃的中国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