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父母總會離開,孩子也總有一天會擦乾眼淚,開始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最近,央視網出品的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就精準切入這一主題,把鏡頭對準生命中的初次體驗:出生、上學、工作。

重溫《請回答1988》的時候,有句臺詞讓我印象深刻。 排行老二的德善在家中地位不高,經常被父母忽略。過生日時的怠慢,讓她終於情緒爆發。德善的父親來安慰她:“爸爸呀不是生來就是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請原諒我。” 人生面臨着無數次“第一次”,每個人都在摸爬滾打中慢慢學習。都是第一次做人,大家要互相體諒。 最近,央視網出品的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就精準切入這一主題,把鏡頭對準生命中的初次體驗:出生、上學、工作……串聯起了點滴的人生橫截面。 人生的第一課,當然是出生。 在中國,每天約有5萬新生兒誕生。21萬名醫生+18萬名護士,將會爲他們的到來保駕護航。 上海某家醫院的婦產科裏,有無數產婦在翹首等待。她們經受着“開指”的煎熬,唯一的安慰就是即將呱呱墜地的小生命。 產房內外,是衆生百態。產婦的丈夫們同樣也在經歷人生的巨大考驗,他們或焦慮或緊張或恐慌地凝望着手術室,只期盼着醫生能講出“母子平安”。 三位普通母親的故事,被全程記錄於鏡頭中。 吳麗輝,面臨着自己的第二次生產。 談及二胎的意義,她徐徐講到:“一兒一女,正好湊成一個好字。” 雖然經歷過一胎,還是免不了緊張。所幸,可以申請陪產服務。她的丈夫全副武裝來到產房,陪伴着妻子度過這一難關。 周婷,是初次生產的高齡產婦。 因爲她發燒了,所以醫生建議她採用剖腹產。原本還在猶豫的她,一聽說順產可能會導致孩子感染,立刻選擇了剖腹產。 不管經歷了多少的磨難,看到新生兒的那一刻,總會綻放出欣慰的微笑。 向爽,一位患有心臟病的孕婦。 懷着27周的雙胞胎寶寶,她得先去做一個心臟病手術。因爲手術複雜,所以孩子的存活率只有30%。但她和家人的態度都是:哪怕只有1%的希望,都要試一試。 年輕的向爽是幸運的,她接連挺過了心臟病手術和順產手術。她給兩個孩子分別取名爲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陽光普照,包含了對孩子的美好祈望。 第二集是《第一次上學》。 從家庭到學校,是每一位孩子必經的一課。但從溫室走向社會,勢必伴隨着好奇、惶恐與眼淚。 每年9月,1800萬孩子將掙脫父母的手,進入幼兒園小班。一旦踏進了這個門檻,就意味着將來的12年都會在不同的學校裏度過。 幼兒園的第一課便是:如何體面優雅地告別父母。但絕大多數孩子都無法做到,只是情緒崩潰地上演着“鐵窗淚”的戲碼。 但父母總會離開,孩子也總有一天會擦乾眼淚,開始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他們在這個小型社羣裏學習識字畫畫、唱歌跳舞、結識朋友。 當鏡頭對準童言無忌的孩子們時,會有不一樣的收穫。他們一板一眼地談論朋友、理想、父母等話題,一派天真無邪之趣味。 這一幕不由得令人想起十幾年前張以慶在武漢拍攝的紀錄片《幼兒園》,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們總會擁有很多奇思妙想。隨着年齡的增長,這些古怪念頭漸漸消亡。 (張以慶《幼兒園》) 對於一年級學生郭雨晴而言,小學生活比幼兒園生活要艱苦許多。每天既要寫學校裏的作業,還要完成父母佈置的任務(彈琴)。 她的情緒如同陰晴表:沮喪很快,快樂也很快。只要不被媽媽K一頓,乖乖把琴練習好,和班裏的好朋友視頻聊天,就又是快樂的一天。 《人生第一次》目前只播了兩集,人生進程推進了2/12。 在未來的幾集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第一次當兵、上班、進城、買房、結婚、退休等等。 這部人文傾向的紀錄片,記載了一個普通人的線性生命歷程。無數個第一次綴連在一起,由個體的細流緩緩匯聚爲集體的河川。 比起一般的新聞類紀錄片、歷史類紀錄片,人文類紀錄片無疑更容易激發觀衆的共情力。當看到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在醫院生產、在學校唸書、在職場打拼時,便會從心底油然而生一股共鳴感。 《人生第一次》的主角,是他們,也是我們。從個體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經歷着形形色色的第一次,紀錄片呈現的是或熟悉或陌生的體驗;從整體的角度來看,一副豐富多彩的普通人圖鑑徐徐拉開了帷幕。 紀錄片最重要的原作就是真實性。 《人生第一次》在兼顧人文關懷的同時,也貫徹了真實性。前兩集巧妙融入了社會熱點問題,討論了無痛分娩、二胎政策、幼兒教育、學區住宅等大衆關注的焦點。 鏡頭遊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不時拋出溫和且不失溫度的思考。觀衆在感悟生命的同時,也觀測到了時代的脈搏。

歸根結底,《人生第一次》的總製片張昊講出了此次拍攝的意義:“在別人的故事裏看到自己來時的過去和遠處的未來,《人生第一次》中有你我他,每一個認真生活不願放棄的中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