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鎣市強力實施關停高污染企業、配套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等一系列舉措

打好天池湖水環境保衛戰

晨曦和薄霧籠罩下的天池湖似一幅水墨畫。

11月8日,對於華鎣市36萬市民來說,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大家期盼已久的飲用水水源地——華鎣山天池湖水源截污工程,主體竣工並進入設備調試階段。

與天山天池、長白山天池並稱爲全國三大天池的華鎣山天池湖,位於天池鎮境內,周長約27公里,湖水面積3800畝,總庫容5548萬立方米,是川東地區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癡生慕名天池遊,旖旎風光醉心頭;粼粼波光映藍天,曲曲堤岸託楊柳……”國畫大師黃賓虹以此詩句由衷讚美華鎣山天池湖。

然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華鎣山天池湖畔相繼建起一批高污染企業,導致湖水污染嚴重,環境日趨惡化。近年來,爲讓天池湖恢復青山綠水,華鎣市強力實施一系列舉措,打響天池湖水環境保衛戰——相繼關閉湖泊周邊30多家大小紙廠、洗選煤廠、煤窯及石灰窯等污染企業;關閉2家農家樂;關停搬遷200多家養殖場(戶);建成日處理能力達1500噸的天池鎮污水處理廠,並配套建設天池場鎮及天池湖沿線污水管網,有效解決了天池場鎮及天池湖周邊3000餘名羣衆生產生活污水處理問題。

在此基礎上出臺了《天池湖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聯合執法行動實施方案》,實施“潔淨水”行動和“河(湖)長制”;將天池湖飲用水水源地劃定一、二、三級保護區,並設立標識、標牌等,聘請了20餘名協管員,全天候巡邏守護;組織天池湖附近居民成立“水源保護隊”,堅持開展湖面巡視、水上漂浮物打撈、衛生知識宣傳等活動。

據天池鎮鎮長黃鵬飛介紹,他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發展和生態的關係,因地制宜綠化天池湖。整合用好植樹造林、石漠化治理等項目資金,在天池湖畔仁和、五家坳等村連片發展“青脆李”5000餘畝;在湖畔廣泛種植各種觀賞樹木,並依託傍山靠水的地理優勢,積極在天池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之外,採取“政府投資入股、村組荒山折資入股、專合組織經營服務入股”的模式,發展休閒觀光旅遊產業。“從曾經的賣‘資源’轉型爲現在的賣‘風景’,不僅擦亮了鄉村振興的發展‘底色’,同時也用實踐證明,在守護‘青山綠水’中也能收穫‘金山銀山’。”黃鵬飛感慨地說。

爲進一步科學合理保護天池湖,有效改善水環境質量,切實保障飲用水安全,今年華鎣市投資6000多萬元,實施天池湖水源截污工程。

“天池湖水源截污工程,管道建設總長11.2公里。”該工程項目負責人劉磊說,“我們搶晴天戰雨天,加班加點推進,保證了工程按時按質按量完成。”

華鎣市天池湖管理局工作人員鄧蜀川同時介紹,在推進華鎣山天池湖水源截污工程建設的同時,位於天池湖畔伍家坳村西南水泥廠的水污染防治項目,也在加緊建設。“把西南水泥廠整個廠區及周邊一些雨水、泥沙水等收集到蓄水池裏面,通過處理達標後排放,杜絕面源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天池湖。”

隨着對華鎣山天池湖水環境保護力度的進一步加強,天池湖水變清了,湖畔山變綠了,愈發顯得美麗迷人:在雨後放晴的夏季,天池湖雲霧繚繞,碧綠靜謐,宛若“人間瑤池”;在晴朗的早晨,天池湖在晨曦和薄霧籠罩下似一幅水墨畫;而晚霞映照下的天池湖,暮色蒼茫,水天一色,呈現出一幅“雲落天池若鏡天,湖光山色綠黛敷”的畫卷。(來源:廣安日報 華鎣記者站 邱海鷹 苗貴華 文/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