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著名记者、作家周轶君走访六国拍摄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上映之后,仅仅一集,豆瓣评分就达到了9.2分。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会有如此的发的反响,其实是因为周轶君将镜头聚焦在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六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现状及特点。

从这部纪录片中,让更多的人更清楚地看到了在不同历史与文化背景下,教育制度、观念、方法的差异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备受关注的芬兰教育在纪录片的第二集就出现了。

为何说芬兰教育备受关注,因为芬兰这个总人口不足北京四分之一的北欧小国,却一直拥有着“全球教育第一”的称号。

在第二集芬兰教育播出之后,就有不少人在感叹,芬兰简直就是一个教育的乌托邦。

在芬兰的幼儿教育中,我们随着镜头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随心的学习环境。在芬兰的课堂中,孩子们不必 要做的很端正束缚,而是只要不影响别人,怎么舒服就可以怎么来,直接坐在地上,或者直接倒立挂在桌子上……

在芬兰,孩子们没有竞争,更没有考试,周轶君在问到这些芬兰小朋友他们花多少时间在家庭作业上,有的孩子的说1个 小时,更有很多孩子说30分钟。

相信仅仅这一点,就值得很多中国孩子羡慕了。

但是,在这样“松散”的学习环境中,对70多个国家的15岁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能力的PISA评估中,芬兰依然每次都名列前茅。

而且在联合国发布2019年《世界幸福报告》,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连续2年被评为“全球最幸福国家”。

其实并非芬兰对孩子的教育很“佛系”,而是芬兰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学习、发展、素质、心理的综合能力。

芬兰的教育之所以会抢跑全世界,其实和他们对“自然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在芬兰,孩子更多的学习时间不在课堂,而是在“自然界”中,所以说,芬兰孩子们的教室是“没有围墙的教室”。

在纪录片中,周轶君向我们展示了芬兰教育中的森林课“,在这场"森林课"上之前,老师会先发给孩子们发放一张色卡,让他们在森林中寻找与色卡颜色匹配的任何东西。

等到孩子们将色卡的颜色都集齐了之后,周轶君感叹道:“在我来之前,我觉得森林只有绿色和大地的土色,现在你打开了我的眼睛。”

其实不仅仅周轶君是如此觉得,孩子们在来到森林之前其实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通过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去实践,就让孩子打开了固有思维,知道原来看似单调的森林其实是五彩斑斓的。

收集好色彩之后,老师又让孩子们去森林中找不同的植物,描述它们的气味。有的孩子闻到了有“苹果味”的植物,也感觉到柏树的味道其实非常好闻。

最后,老师拿出一份写满“恶心的”“可爱的”等形容词的“清单”,让孩子们寻找与清单上形容词相匹配的东西,哪怕是去触摸恶心的东西也没关系。

这堂课看似没有什么知识点,但是在这堂课中,孩子的“视觉”“嗅觉”“触觉”都得到了触发,而且孩子在寻找颜色的时候、描述气味的时候,其实就是锻炼孩子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时候。

不过自然教育,不一定要在大自然。

北欧森林密集,所以可以随时随地带着孩子感受森林,但是其实最终的结果就是希望通过森林这个媒介来让孩子发挥想象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甚至是进行充足的常识教育。

所以没有森林,那么还有会公园、有博物馆,有自然相关的书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