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读呀 分享知识

  世界各地的教育,哪个国家更优秀?

  说到教育,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手里拿着课本和笔,认真听讲台上老师的课。而老师则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可除了这样的上课方式,你有没有想过孩子们可能还有其他学习的方式呢?

  在印度大火的电影《嗝嗝老师》中,主人公女老师为了带好一帮调皮的后进生,在篮球场给孩子们讲物理。你可能会说,这只是在电影当中才能实现的场景,那实际生活里,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教育方式呢?

  最近,一部拍摄于2019年关于世界各地教育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再次刷屏了。导演周轶君先是去了世界各地采访孩子们的教育和生活,最终又回到国内,展示国内孩子们的状态。

  作为家长,我们不妨跟着镜头来思考一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呢?

  01

  日本是一个以严谨著称的国家。精密的电子仪器、高科技产品,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

  那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严谨、坚强的样子呢?

  我们不妨从一个小朋友的生活细节来看一看。

  小花非常乖巧,早晨起来,不需要妈妈帮助,自己穿衣服,即便踩着小板凳,也要完成洗漱,然后再和家人说早上好,认真注意自己的吃饭礼仪。

  小花的妈妈说:“她不高兴的时候就不会太听话,也不乐意做这些事,她拒绝时不逼迫她,陪她一起做或跟她比赛,这样一天下来她也会努力争取做到最好。”

  在日本教育过程中,陪伴和身体力行的力量可见一斑。而他们真正细致的地方,在学校里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比如在东京的藤幼儿园中,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但这并不代表学校对他们没有约束。学校用了更有效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们,认同规则,并主动做出改变。

  在有水龙头的地方,学校特意没有设置水槽,教导孩子要开小水流,节省个人用水。

  校长在用餐时间,特意去问,能不能尝一尝孩子们的鱼,让孩子们学会分享。

  在这个学校中教育出来的孩子,既有自由自在的天性,又可以知晓人文礼仪,未来发展会更加自如。同时,他们自己明白规则和严谨的重要性,会对自己有要求,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02

  如果来到其他国家,又是其他不同的一番情况。

  在芬兰,孩子们被保护得很好。这个“好”不止是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完全不提倡竞争的,而且对于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保护也很到位。

  不管家长因为什么原因打骂孩子,都需要被拎进保护部门去说说清楚。这和很多国家处理的原则都不太一样。

  而关于没有竞争这一点,估计说出来更是让很多家长大跌眼镜——

  上课的时候,孩子们饿了就可以吃东西,根本没有考试这个安排,他们可以穿自己想穿的衣服到学校,甚至可以直接躺在教室里。

  更不同说每人手里标配一个Ipad,这样中国家长眼里的“洪水猛兽”在芬兰简直太稀松平常。

  不过,孩子们可不是只在教室里玩玩Ipad,教育就算完成了。除了课上知识,孩子们还会去实际的环境当中学习知识。

  比如去给一棵树取名字,闻闻真正泥土的芳香等等。

  这样的教育和强力的保护,让芬兰的孩子们成长得很快乐。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芬兰的孩子们可以在这样无压力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因为芬兰的老师们非常负责。芬兰的教育体系中,对于老师的要求特别高,但对老师和孩子们的物质保障做得非常足。

  新生儿出生,政府会提供免费的婴儿包,而日常老师和孩子们的午餐,全都是免费的。

  老师们在上岗前,淘汰和培训机制都非常严格。比如必须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除了专业知识要非常厉害,还有心理专家来考核老师是不是能承担责任,对孩子有爱心。

  然后,导演周轶君又采访一位美术老师。老师说:“我们的学生画什么都可以,不需要比拼,你表达你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可以了。”这句话触动了周轶君,让她泪如雨下:“我的小时候一直会被说这不行那不好,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

  所以,丹麦培养出来的孩子,想的是平等而非竞争。

  03

  前面我们提到了印度的电影,那我们也来看看,印度的教育目前是什么样子。

  要知道,在世界500强的企业里,有很多很多印度人在做高级管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印度在过去几年的发展非常快,但同时物资匮乏也是他们的常态。为了适应环境,他们想出来很多方法来让自己过得更轻松一些。

  比如没有花洒,可以用铁桶扎洞替代花洒。而学生允许在课堂上挑战老师,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遇到挑战,老师需要解答孩子们的疑惑。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够的问题,一位教授苏卡塔积极在搭建云上教育,让没有好老师的学校,也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平时,会有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和孩子们进行通话或视频,有些孩子虽然吃得不够营养,穿得也破破烂烂,可这些都不影响他们能够和世界接轨,感受世界的变化,享受思想的碰撞。

  在这样自由宽容的环境下,孩子们越来越知道自己缺少物资的时候,主动去发掘,去创造,而不是被动等待着别人的给予。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一段话:“中国人很擅长‘完成’事情,不像印度人能言善辩,不羞于表达意见,即使这些意见只考虑了一半,印度人不会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会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完善它。”

  04

  看完国外的孩子的教育,最后不妨再回到国内。

  最近认识了一个18岁的小姑娘,她没有接受过传统的体制内教育,从小就在书院长大,却比同龄人通透、豁达、更有智慧。

  是不是只有传统体制教育才是孩子们的出路?如果不是,那他们还能以什么样的方式成长?

  在国内,其实有很多老师和学校,在努力做这样的探索。

  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坐在讲台下枯燥地思索,而是在大自然当中认识各种农作物,还可以去仰望星空,和老师交流天上的星星有什么故事和典故。

  当孩子们在秦始皇陵兵马俑里时,他们讨论的话题是“如何评价秦始皇”。不同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表达观点,然后在讨论中学会使用论点论据等等,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看完这些,作为家长你有什么想法呢?

  每个国家的教育方式都有不同,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是完全好的或不好的。别的国家好的教育经验无法完全复制,我们国家的经验也不能一下子就输出给其他国家。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们也会明白,自己家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不是最好的,不过可能是最适合自家孩子的。

  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去借鉴优秀的教育经验,在征求孩子意见的前提下,和孩子一起改变,共同成长。

  家长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可以选择用更平和、更宽容的态度去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和他们心平气和地沟通,真正从孩子的兴趣、天赋出发。

  毕竟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拥有了丰裕的物质基础,他们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未来,是在他们手里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