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讀呀 分享知識

  世界各地的教育,哪個國家更優秀?

  說到教育,你第一反應是什麼呢?孩子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手裏拿着課本和筆,認真聽講臺上老師的課。而老師則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

  可除了這樣的上課方式,你有沒有想過孩子們可能還有其他學習的方式呢?

  在印度大火的電影《嗝嗝老師》中,主人公女老師爲了帶好一幫調皮的後進生,在籃球場給孩子們講物理。你可能會說,這只是在電影當中才能實現的場景,那實際生活裏,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教育方式呢?

  最近,一部拍攝於2019年關於世界各地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再次刷屏了。導演周軼君先是去了世界各地採訪孩子們的教育和生活,最終又回到國內,展示國內孩子們的狀態。

  作爲家長,我們不妨跟着鏡頭來思考一下,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呢?

  01

  日本是一個以嚴謹著稱的國家。精密的電子儀器、高科技產品,不斷刷新我們的認知。

  那到底是什麼樣的教育,可以把孩子培養成嚴謹、堅強的樣子呢?

  我們不妨從一個小朋友的生活細節來看一看。

  小花非常乖巧,早晨起來,不需要媽媽幫助,自己穿衣服,即便踩着小板凳,也要完成洗漱,然後再和家人說早上好,認真注意自己的喫飯禮儀。

  小花的媽媽說:“她不高興的時候就不會太聽話,也不樂意做這些事,她拒絕時不逼迫她,陪她一起做或跟她比賽,這樣一天下來她也會努力爭取做到最好。”

  在日本教育過程中,陪伴和身體力行的力量可見一斑。而他們真正細緻的地方,在學校裏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

  比如在東京的藤幼兒園中,孩子們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但這並不代表學校對他們沒有約束。學校用了更有效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們,認同規則,並主動做出改變。

  在有水龍頭的地方,學校特意沒有設置水槽,教導孩子要開小水流,節省個人用水。

  校長在用餐時間,特意去問,能不能嘗一嘗孩子們的魚,讓孩子們學會分享。

  在這個學校中教育出來的孩子,既有自由自在的天性,又可以知曉人文禮儀,未來發展會更加自如。同時,他們自己明白規則和嚴謹的重要性,會對自己有要求,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02

  如果來到其他國家,又是其他不同的一番情況。

  在芬蘭,孩子們被保護得很好。這個“好”不止是對於孩子的教育都是完全不提倡競爭的,而且對於孩子們的人身安全保護也很到位。

  不管家長因爲什麼原因打罵孩子,都需要被拎進保護部門去說說清楚。這和很多國家處理的原則都不太一樣。

  而關於沒有競爭這一點,估計說出來更是讓很多家長大跌眼鏡——

  上課的時候,孩子們餓了就可以喫東西,根本沒有考試這個安排,他們可以穿自己想穿的衣服到學校,甚至可以直接躺在教室裏。

  更不同說每人手裏標配一個Ipad,這樣中國家長眼裏的“洪水猛獸”在芬蘭簡直太稀鬆平常。

  不過,孩子們可不是隻在教室裏玩玩Ipad,教育就算完成了。除了課上知識,孩子們還會去實際的環境當中學習知識。

  比如去給一棵樹取名字,聞聞真正泥土的芳香等等。

  這樣的教育和強力的保護,讓芬蘭的孩子們成長得很快樂。

  那問題來了,爲什麼芬蘭的孩子們可以在這樣無壓力的環境中接受教育?

  因爲芬蘭的老師們非常負責。芬蘭的教育體系中,對於老師的要求特別高,但對老師和孩子們的物質保障做得非常足。

  新生兒出生,政府會提供免費的嬰兒包,而日常老師和孩子們的午餐,全都是免費的。

  老師們在上崗前,淘汰和培訓機制都非常嚴格。比如必須是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除了專業知識要非常厲害,還有心理專家來考覈老師是不是能承擔責任,對孩子有愛心。

  然後,導演周軼君又採訪一位美術老師。老師說:“我們的學生畫什麼都可以,不需要比拼,你表達你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可以了。”這句話觸動了周軼君,讓她淚如雨下:“我的小時候一直會被說這不行那不好,你不可能做到這個那個。”

  所以,丹麥培養出來的孩子,想的是平等而非競爭。

  03

  前面我們提到了印度的電影,那我們也來看看,印度的教育目前是什麼樣子。

  要知道,在世界500強的企業裏,有很多很多印度人在做高級管理,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印度在過去幾年的發展非常快,但同時物資匱乏也是他們的常態。爲了適應環境,他們想出來很多方法來讓自己過得更輕鬆一些。

  比如沒有花灑,可以用鐵桶扎洞替代花灑。而學生允許在課堂上挑戰老師,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遇到挑戰,老師需要解答孩子們的疑惑。

  爲了解決教育資源不夠的問題,一位教授蘇卡塔積極在搭建雲上教育,讓沒有好老師的學校,也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平時,會有世界各地的志願者和孩子們進行通話或視頻,有些孩子雖然喫得不夠營養,穿得也破破爛爛,可這些都不影響他們能夠和世界接軌,感受世界的變化,享受思想的碰撞。

  在這樣自由寬容的環境下,孩子們越來越知道自己缺少物資的時候,主動去發掘,去創造,而不是被動等待着別人的給予。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一段話:“中國人很擅長‘完成’事情,不像印度人能言善辯,不羞於表達意見,即使這些意見只考慮了一半,印度人不會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纔會去做,而是在做的過程中完善它。”

  04

  看完國外的孩子的教育,最後不妨再回到國內。

  最近認識了一個18歲的小姑娘,她沒有接受過傳統的體制內教育,從小就在書院長大,卻比同齡人通透、豁達、更有智慧。

  是不是隻有傳統體制教育才是孩子們的出路?如果不是,那他們還能以什麼樣的方式成長?

  在國內,其實有很多老師和學校,在努力做這樣的探索。

  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再是坐在講臺下枯燥地思索,而是在大自然當中認識各種農作物,還可以去仰望星空,和老師交流天上的星星有什麼故事和典故。

  當孩子們在秦始皇陵兵馬俑裏時,他們討論的話題是“如何評價秦始皇”。不同的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表達觀點,然後在討論中學會使用論點論據等等,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看完這些,作爲家長你有什麼想法呢?

  每個國家的教育方式都有不同,沒有哪個國家的教育是完全好的或不好的。別的國家好的教育經驗無法完全複製,我們國家的經驗也不能一下子就輸出給其他國家。

  看完這個紀錄片,我們也會明白,自己家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不是最好的,不過可能是最適合自家孩子的。

  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地去借鑑優秀的教育經驗,在徵求孩子意見的前提下,和孩子一起改變,共同成長。

  家長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可以選擇用更平和、更寬容的態度去解決孩子們的問題,和他們心平氣和地溝通,真正從孩子的興趣、天賦出發。

  畢竟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擁有了豐裕的物質基礎,他們有更多時間去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未來,是在他們手裏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