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一篇名爲《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的文章受到廣泛關注,並引發討論。事情的起因是,一個女實習生在廁所裏打電話給父母哭着抱怨,每天要下樓好幾趟,去幫老闆拿外賣。“我上了4年本科,不是爲了來拿外賣的……”

具體來看,實習生認爲自己是來工作的,而不是來給老闆拿外賣的,兩相對比,就會覺得拿外賣很委屈。其實,實習生能產生這種主觀判斷其實是在囿於自己的固化思維,把實習這件事看得過於“死板”了,看不到其本身的靈活性和不確定性。還過於把自己想法強加在現實上,卻沒有去考量現實,做出最利於自己的判斷和選擇。這實質上就是把自己的姿態放高了,覺得讀了大學就該做更高級一點的事情,瞧不上生活瑣事,骨子裏的等級思維就凸顯出來,而沒有學會將這一切“融會貫通”,這難免有些短視、迂腐的成分。

其實,從職業觀來看,剛剛走出校門的實習生應該適當降低自己的職業期待值,對自己要有明晰定位,對職場生活要有正常認知。更要看到自身綜合素質對於職業的重要性,多注重一些細節,樹立大衆化的職業觀。說白了就是學會放低姿態,認清這一職場的“必修課”,纔有助於自己摸索積澱和更好發展。很顯然,那個委屈的大學畢業生沒有看到這些,她的所謂委屈,與其說是老闆沒有人情味,不如說是她掉入了扭曲的職業觀裏。

90後有個性可以理解,也是正常的,但總得理清實習的狀況,要把最基本的情理搞清楚。你是來實習工作的,也是來豐富自己,學東西的。如果連幫領導買盒飯都要看成不合情理的所謂“規則”,換位思考一下,一些前輩們帶你實踐、教你做事和給你機會又算是什麼?沒有酬勞,沒有好處,難道他們也要委屈?

在我實習前,我父母經常囑咐我,去單位要勤快一些,眼裏要看得見小事,不要張狂,“眼高手低”,一定要虛心的學東西。這是因爲在他們的潛意識裏,做事勤勞、處事靈活、放低姿態才更有可能融入到集體當中,處理好關係,也能在良好的互動中真正學到東西,甚至是獲得青睞。這是比較正常的邏輯思維,在現實中也具有合理性。

在實習中,把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看的重些,這沒什麼問題,但如果把所謂的符合專業的“工作”作爲自己的唯一訴求,眼見只侷限於這方面上,只會盲目的抬高姿態,讓自己的定位模糊。要知道,實習要鍛鍊的不僅是“專業能力”,還有“情商”,比如交際能力、團隊意識調控情緒的能力等。顯然,如果忽略後者,讓自己失去更多良好的實踐機會, “專業能力”的學習效果也不會太好。

要知道,專業能力的提升和情商的培養是有內在聯繫的,而且後者的成熟與否直接關係到前者的“含金量”。也就是說,我們在實習中,更應着眼於實際,更接地氣一些,不應急切,爲人處事靈活些,把人際關係理順,跟領導和前輩們打成一片,這也是“放低姿態”的具體表現。這樣較好的完成前期積澱,他們自然願意與你交流,給你更多實踐的機會,在專業上纔可能更好的指導幫助你。這樣一來,你所得到的專業知識和提升的專業能力往往會比你預期的效果更好。

在我實習的現實經歷中,這點我深有感觸。我之前在一家報紙實習,一開始領導就跟我說,實習生首先該學該做的就是分報紙、看報紙。那時候還會去幫領導買菸,去附近銀行給財務跑個腿,我也從不拒絕,還會主動要去幫他們做事。過一段日子會發現他們會更願意與我交流,帶我做事,也會跟我分享好處,親密相處。這可能就是“放低姿態”的功勞,它會讓你更好的融入團隊,也能更好的提升“專業能力”,職場必修課的實際意義也就凸顯。

當然,我們要明確,所謂的“放低姿態”的職場必修課並不意味着要你低人一等,而是要處事隨和,靈活應變、學會與人交際,也就是注重“情商”的培養。至於身份歧視一說,當然不排斥存在這種情況,但更多時候,源於與單位其他人的陌生感,也與自己的過高“定位”和“心氣”有關。這就讓所謂的“不合情理規則”在判定時存在模糊,而實習生的“反抗”也沒了現實依據。說到底,不管怎麼樣,實習生學會“放低姿態”,學好這一職場必修課,對別人多一些理解和尊重,提升交際能力,注重“情商”培養,對自己的成長是有好處的,也影響着職場的生存與發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