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葱蒜是烹制鲁菜的重要原料,爱食葱和蒜,成为山东饮食重要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山东人具有喜食葱蒜的饮食传统,烹饪界流传着“如言山东菜,菜菜不离葱”,“无蒜不成席,无葱不出香”等谚语。

中国各地的美食琳琅满目,滋味也是各有千秋,但总的来看是万变不离其宗。 “好吃不过糖醋盐,美味不过葱姜蒜”,中餐美味的核心,是这些不起眼佐料的排列组合。然而众口难调,人们对于佐料的需求却不尽一致。 有人可以喝羊汤时倒半碗辣椒,也有人则会因为炒饭里加了葱而愤怒。 吃货对于食物的挑剔,导致路边烤冷面的大叔每次都要习惯性地询问,葱跟香菜吃吗? 鲁菜位居中国四大菜系之一,鲜咸是其特色之一。山东饮食除鲜咸味外,辛香味是其另一大特色。 山东饮食中的辛香主要来自葱蒜。山东人具有喜食葱蒜的饮食传统,烹饪界流传着“如言山东菜,菜菜不离葱”,“无蒜不成席,无葱不出香”等谚语。 葱蒜是烹制鲁菜的重要原料,爱食葱和蒜,成为山东饮食重要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山东人爱生食葱蒜

山东人具有生食大葱、大蒜的饮食习俗。 《清稗类钞》曰:“北人好食葱蒜,亦以北产为胜,不论贫富之家,每饭必具,此言不为过语。” 大葱蘸大酱、煎饼卷大葱、大饼卷大葱成为山东饮食给外地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鲁菜中很多菜肴都将生葱作为必不可缺的主料。如锅烧肘子、烤鸭、清炸大肠、炸脂盖等。 大蒜是山东面食的常见佐餐料,如面条、油饼、水饺、包子、锅贴等,都要伴着生蒜瓣食用。大蒜还可做成蒜泥,用来做凉拌菜。如:蒜泥莴苣、蒜泥茄子等。 同时,葱蒜还是山东人佐餐小菜的重要原料,如老虎菜、爆腌辣丁需用大葱调拌,老虎酱、鸡蛋拌蒜需用生蒜泥调和。鲜蒜上市时要腌糖醋蒜,寒冬腊月腌腊八蒜等。 《中国实业志》载:“蒜,鲁人最喜生食。大蒜的蒜头、蒜苗、蒜薹都可供食,故大蒜一身殆无不可食。”

山东人将葱蒜作为鲁菜制作的重要主配料

山东人不仅喜欢生食葱蒜,还把葱蒜运用于菜肴制作之中,作为菜肴的主料或配料,烹饪出特色鲜明、葱蒜香味浓郁的菜肴。 在鲁菜制作过程中,山东人将葱蒜切成丝、段、丁、片、末等多种形态,与爆、烧、扒、烹、炒、炸、烤等多种烹饪方法灵活巧妙搭配,充分展示葱蒜作为主配料在鲁菜中的魅力。 用葱丝制作芫爆里脊丝、醋椒鱼,用蒜末烹制糖醋鱼,炒苋菜,用滚料葱块制作葱爆肉,用葱丁制作干烧鱼,用葱末制作油爆类菜肴等。 葱蒜作为主配料的其他代表性菜肴还有:葱扒鱼唇、黄葱扒蹄筋、蒜爆羊肉、大葱炒豆腐、蒜烧排骨、蒜爆里脊等。 在长期的烹饪实践中,葱甚至运用于创制鲁菜特色烹饪方式,成为鲁菜独特的烹饪技法,如葱烧法、葱爆法,由此创制出了葱烧海参、葱烧蹄筋、葱烧木耳等经典菜肴。

山东人将葱蒜作为鲁菜制作的重要调料

在众多味型中,最为突出的是鲜咸味型,而鲜味的调制用量最多、使用最广、特色最显的就是使用葱蒜提鲜增香。 葱蒜是鲁菜最普遍的调料。鲁菜讲究爆锅(也称炝锅),葱蒜则是爆锅的必备,没有葱蒜爆锅,再高明的厨师也难以烹制出美味的鲁菜。 葱蒜广泛运用于鲁菜热菜和凉菜的调味,或单用或配合使用。 在《鲁菜》一书中,凉热菜共计322道,其中调味料中有葱的多达210道,有蒜的达107道,可见葱蒜调味菜肴占比很大。 山东人用葱调味,除用葱末、葱丝、葱段等自然形态外,还研制出特色调味料,如:葱油泥,用白油与葱末制成;葱油,是鲁菜奶汤菜肴的底油和红扒菜肴的淋油;葱椒料酒,用于奶汤菜肴;葱椒泥用于菜肴,像烤排骨,葱椒鱼等。 山东人用蒜调味,除用于凉拌菜外,还用于水产类菜肴及烹醋菜肴调味,以除腥提鲜。如:糖醋鲤鱼、奶汤鱼翅、油爆鲜贝、醋烹虾段、油爆海螺等,都要用蒜来调味。

山东种植、食用葱蒜历史悠久

葱,又名菜伯、和事草、鹿胎、孔草,最早产于中国西部和亚洲西部部分地区。在《尔雅》《山海经》《礼记》等古籍中均有葱的记载。 《山海经》曰:“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多葱、葵、韭、桃、李”。 公元前681年,大葱被引进山东大地。 《管子》记载:“齐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 这说明,山东种植、食用大葱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汉朝,大葱在山东的种植更为普遍。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葱的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齐民要术》有“种葱篇”,对山东淄博、潍坊、滨州、德州等地葱的留种、栽培、管理、越冬更有详细论述。 隋唐五代,山东地区出现了大葱买卖的记载。明清及民国时期,山东种植、食用葱出现于地方志之中。1530年《章丘县志》中有章丘大葱的记载。1762年的《乐陵县志》载有官员劝农种大葱。1832年《齐河府志》有鸡腿葱的记载。 山东地区种植食用葱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食葱文化。 蒜又称葫、荤菜、葫蒜,分为大蒜和小蒜两种。 小蒜原产于中国,现已罕见种植。大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及中亚地区,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引入中国种植。 《王祯农书》曰:“张骞使西域,得大蒜种,归种之。” 东汉《东观汉记》载:李恂,为兖州刺史,所种园小麦、胡蒜,悉付从事,无所留。这是大蒜引入山东之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自此,大蒜在山东各地被推广种植。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东大蒜种植经验更加丰富,食用方法更加多样。 《齐民要术》中专列种蒜篇,主要记述了山东北部地区种蒜的方法及大蒜作为调料用于做羹、蒸鱼、烤炙、勒鸭消、八和齑等。唐宋时期,大蒜食疗功能屡见于文献记载。明清及民国时期,大蒜在山东各地普遍种植,见诸于各地地方志。 山东食用大蒜的方式多样而特别。清朝山东人丁宜曾《农圃便览》中记载了“水晶蒜”的制作方法:“拔苔后七八日刨蒜,去总皮,每斤用盐七钱拌匀,时常颠弄……用时随开随闭,勿冒风”。 如今,大蒜已成为山东人日常重要的饮食品。

山东地区葱蒜自古出产量大且品质优良

山东地区葱蒜种植历史悠久,产量高,品质上佳,形成了诸多著名品种,闻名世界。 山东大葱著名品种有章丘大葱、鸡腿大葱、憨葱等。 章丘大葱自古出名,以高、长、脆、甜著称。《山东通志·物产》认为章丘大葱品质最高。“章丘大葱一般株高1.5米,白长0.6米,径粗0.03~0.04米,单株重0.5千克上下;丰产单株重的可达1.5千克,株高2米,白长0.8米,故而人们赞为葱王”。 鸡腿大葱产于莱芜,成葱茎大而白,质嫩多汁,辣味浓,气味冲。 憨葱产于莱州,明万历《莱州府志》已有记载。憨葱结构组织紧密,干物质含量高,久藏不干瘪,不变味,尤其适宜生食和凉拌。 山东大蒜省内广泛栽培,品种众多且品质优良,著名大蒜品种有:金乡大蒜、嘉祥红皮蒜、苍山大蒜和西河大蒜等。 “金乡大蒜素以蒜头大著称,周径一般15.5~18厘米,大者达23厘米以上,皮薄,外红内白,蒜瓣多而大,色白,辣味适中,清鲜可口”。 金乡大蒜种植面积达70万亩,年均产量达80万吨,出口到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30多万吨,品牌价值达180多亿元。 苍山大蒜分为糙蒜、蒲棵和高脚子3种,大蒜头大瓣齐,皮薄如纸,清白似玉,多种氨基酸含量高,多食可降低胃癌发病率。 嘉祥红皮大蒜,自宋元以来即为贡品,大蒜肉质脆嫩,香辣味浓,蒜泥黏稠,存放时间久,较白皮蒜、杂交蒜的药用效能更佳。

葱蒜与山东人传统饮食习俗相适应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饮食习俗的形成与当地地理、气候、物产等紧密相关。同样,一种食材被民众选择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还需迎合民众日常饮食心理,符合民众日常饮食传统,与传统饮食习俗相适应。 山东地区自古是粮食生产大省,民众传统饮食习俗主要特征之一为面食,小麦面在山东人手中可以巧妙地制作成煎饼、馒头、面条、花卷、单饼、大饼等形形色色的主食。 但是,面食味道平淡,单吃难以下咽,需要配合浓稠调味品食用,葱蒜就成了山东人日常饮食调味的首选。 葱蒜具有种植成本低、产量高、食用方便、可生食、易储存、放置时间久等优势,尤其到冬天,当其他蔬菜基本消失时,民众仍可取出存放久、新鲜仍旧的葱蒜食用,作为过冬之蔬。 山东民众日常饮食其他蔬菜可有可无,唯葱蒜每餐不可或缺。 葱蒜与山东人传统饮食习俗相适应,成为日常重要的食料,尤其在灾荒年间,发挥了救荒的重要作用。 山东地区旧时洪涝灾害频繁,粮食经常欠收,加之人口众多,饥荒事件时有发生。 饥荒年间,更容易获得的葱蒜成了民众维持生计的救命稻草,煎饼加葱蒜就能基本满足民众的日常饮食。 饥荒时代靠葱蒜,使葱蒜与山东人结下了浓郁的情结,推动山东人尚食葱蒜饮食传统的形成。

葱蒜是山东人食治养生、健康饮食的需要

一个地区的饮食只有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相适应,才能真正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 山东人尚食葱蒜是饮食适应地域环境,食治养生的重要表现。 山东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秋季较短,冬夏季较长。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刮大风,极易引发伤寒感冒等病症。 葱蒜性味温、辛,入脾、胃经,能够温中散寒,暖脾胃,预防和治疗伤寒、寒热、头痛等病症。 魏晋陶弘景著《名医别录》中记载,葱须“主伤寒头痛”。唐代《食疗本草》记载葱叶:“主伤寒壮热,出汗中风,面目浮肿,骨节头疼。” 同时,冬季,人体内电解质损失严重,人常会感觉“口无味,体无力”,葱蒜生食性味浓厚,恰好满足了民众重口味的饮食需求。 山东夏季天气炎热,细菌滋生更加迅速,食物更容易变质,而葱蒜具有良好的抑菌解毒作用。 《随息居饮食谱》载大蒜:“消谷化肉,破恶血,攻冷积。治暴泻腹痛,通关格便秘,辟秽解毒,消痞杀虫。外灸痈疽,行水止衄。” 现代食品科学研究表明,大蒜素中的活性基因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破坏细菌新陈代谢,杀灭污染食品中的微生物,延长食品保鲜期。 同样,大葱能够发表,通阳,解毒,其所含有的葱辣蒜素具有明显的杀菌效果。 山东人尚食葱蒜,是适应气候环境的必然选择,在享受葱蒜辛香美味的同时,也实现了科学饮食、食治养生的目的。

葱蒜与山东人热情豪放的群体性格相辅相成

饮食与一个地区群体性格紧密相关。一方面,饮食能够培育、促进群体性格的形成,为群体性格的鲜明表达提供物质基础。 《大戴礼记·易本命》记载:“食水者善走而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巨巧……”。 由此可见,食物对生命活动体的个性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一个地区群体性格对食物的选择和饮食爱好具有归束和引导作用。 不同的性格群体饮食爱好各异,食物选择有别,其群体性格的保持、延续需要长期稳定的饮食习俗与之匹配,由此导致了民众对某些食物有独特的饮食爱好。巴蜀人激烈爽直,故:尚滋味,好辛香;江浙人温柔雅致,故:喜甜食、淡食。 山东地区最早的文化源头为东夷文化。 《说文解字》中将“夷”解释为“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 《隋书·地理志》记载,山东“其民性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 由此可见,山东人率直豪放的群体性格由来已久。同时,这种群体性格与尚食葱蒜的饮食传统相得益彰。 生食葱蒜,辣味浓郁,刺激性强,鼻尖冒汗,体内血液循环加速,是形成豪放爽直性格的重要因素。 鲁菜烹饪追求至纯至真,原汁原味,除用葱蒜炝锅外,其他浓厚型调味料用量少,饮食大方而纯正是形成纯真质朴性格的重要因素。同样,豪放质朴的群体性格,有力促进、延续了尚食葱蒜的饮食习俗。

结语: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过一句话:“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前二十年,我一直生活、成长于山东,最爱吃的就是大饼卷葱。后来因为上学和工作,来到了南方生活。虽然现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能吃得到煎饼,但总感觉不是那个味儿。每次回老家的时候,在街边买一套大饼卷葱,一口吃下去,各种滋味都会涌上心头。胃知乡愁,在山东人的胃里,没有了葱和蒜,也就没有了家乡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