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位券商研究員在睡夢中猝然離世,年僅36歲,令人扼腕痛惜。

據悉,死者是浙商證券的一位82年出生的地產研究員。週五晚上九點,他回家以後告訴太太,自己很累,但未曾想,這句話竟是他的遺言。他太太次日早上8點醒來,發現他身體已涼,遂送醫院急救,但已經迴天乏力。四十分鐘後,醫生宣佈他疑似心卒或者腦卒死。

據瞭解,這位研究員名爲“沈瑞君”。證券業協會公開信息顯示,他此前曾在基金行業從業十年之久,先後在金元惠理基金、長信基金工作過,擔任IT、銀行、地產行業研究員,調研過不少相關上市公司。今年8月,他剛剛入職浙商證券的證券投資部,目前尚在“試用期”。

他的猝然離去,讓那些曾經與他共事過的同事們哀嘆不已。他的一位前同事非常難受地向記者表示,他就這麼走了,太遺憾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很痛惜!金融行業工作強度大,一定要注意調節,多加強運動和身體鍛鍊。”

據媒體報道,這位研究員愛讀書、愛思考,此前曾對《2006-2010下一個大泡泡》寫過一篇非常專業的讀書筆記,深入思考了人口、技術週期、經濟預測偏差等方面的問題。

對於人口、技術週期對經濟長週期的影響,他寫道:

在我個人看來,人口週期可預測性是比較強的,而技術週期的預測相對困難,而且技術週期的滲透率提升曲線並不會像教科書那麼標準。長期來看,技術進步經常是超預期的。確切來說,我個人認爲新技術的出現速度是超預期的,近代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很多都已經成爲了現實;但是,具體到某一項技術,滲透率提升往往慢於預期,因爲人類的財富分佈是金字塔形的,最富有的人佔比是很低的,新技術在最初階段窮人是消費不起的,只有在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後,滲透率才能快速上升。

對於經濟預測偏差,他寫道:

我個人看來,我們不能沒有體系,否則投資就只是亂碰運氣;但是也不能迷信體系,因爲一個預測體系只是對複雜世界的一個簡化模型,並不能代替世界本身;所以理想的體系要能夠與時俱進。

最讓人唏噓的是他在文末寫道:

從超長週期中的人口變遷來看,我們生在一個好時代。

所以要保持樂觀,努力工作,好好享受時代給我們的紅利,方能不負此生。

誘惑與壓力並存

金融行業是高收入與強壓力並存的行業,尤其是賣方研究員,他們不僅經常熬夜寫研報,還得對客戶賣研報,讓買方買入自己推薦的股票。

Wind數據顯示,近10年來,研報的數量在逐年遞增。今年前十個月,行業已產出研報14.2萬份,平均每個交易日產出研報650份。而每一份研報,都凝聚着研究員日以繼夜的研究心血。

業內人士表示,券商研究員壓力巨大,需關注上市公司的所有公告。一旦公司發佈公告,研究員必須連夜趕寫報告。同時,頻繁的出差也讓研究員倍感疲勞。此外,高壓的考覈制度,讓研究員時刻處於打雞血的狀態。如果要讓自己保持一個較好的排名,就必須付出比同行更多的努力。

除了券商研究員外,基金公司的買方研究員工作壓力也很大。在一個財經論壇上,有業內人士透露了基金研究員一天的工作作息表:

——5點左右

從睡夢中醒來,睡不着了,腦中浮現着各種信息。

——7點

掙扎起牀,洗漱,喫早飯,期間還會瀏覽前天的外盤情況,主要是國際市場的一些主要指標,比如收盤漲幅、成交金額、活躍板塊以及國際重大政治、經濟消息。

——7點半

出門上班,路上大約半個小時。

——8點

進入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瀏覽國內外各大主要財經網站、報刊、雜誌,其中還是以網站爲主,主要是爲公司晨會做準備,這個過程一般要耗時20-25分鐘。

——8點35分

公司晨會準時開始,討論當天最新的宏觀政策,關注最新的財經和市場動態,討論大概持續一個小時。

——9點25分

交易員在股市集合競價時間已經到崗,如果需要下單,那他會留下繼續討論。

——9點30分

股市開盤,他除了看盤之外,管理投資組合、看研究報告等事情要同時進行。

——10點30分

上市公司的研究推薦會,或是內部推薦,或是外部推薦,還包括一些行業的推薦。

——11點30分

中午收盤,約感興趣的研究員或基金經理中午一起喫飯,小範圍交流一下,多會談談當天或近期的市場。

——13點

回到公司辦公室,繼續看盤或者看報告等工作。

——14點

上市公司調研,以到該公司上海分公司調研爲多。

——15點

回到單位,每天的工作重點不同,包括重點公司討論、週會、市場部交流、行業討論等,這個一般都要兩個多小時。

——17點30分

按照公司規定是下班時間,但自從2000年入行開始,幾乎從沒有按時下班。

——18點

有時是和同行和圈內人士一起喫飯,交流近期的市場熱點和關注重點,更多時候是看白天選的一些內容不錯、篇幅較長的研究報告,這時比較清靜無人打攪,可以專心仔細研讀。

——20點

回家,一般都會上網看上市公司公告,因爲交易所這個時間就會披露新的公告了,尤其重點關注重點行業和重點公司的最新消息。

——24點:休息。

作息表顯示,研究員除了5點起牀、24點睡覺,每天超長“待機”之外,還需要讀研報、寫研報、公司調研、同行應酬等等,工作壓力遠超其它行業。此外,由於全球金融市場的聯動,研究員往往還需要跨越時差關注全球市場的熱點信息與動態,導致從業者的神經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如此長年累月下來,容易對身體狀況和心理狀況產生不良影響。

今年業內已失6員大將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金融行業已經有6員大將赫然離世。

3月16日:中郵基金靈魂人物、總經理周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年僅45歲;

4月5日:銀華基金投資經理張林昌因病醫治無效離世,年僅37歲;

5月14日:網信證券上海投資銀行部總經理陳錦旗在公司加班期間猝然離世,年僅45歲;

7月10日:招商證券研發中心研究總監楊曄突然因病去世,年僅48歲。去世前的6月底,他還在馬不停蹄地出差、參會;

此外,監管機構也有兩名重要人員離世。

9月12日:證監會發審委員李國春在證監會食堂突然暈倒,心臟驟停逝世,時年54歲;

9月24日:深交所中小板部總監肖金鋒意外身故,疑患抑鬱症。

更早的案例則有:

2016年12月27日: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周金濤因病去世,年僅44歲。周金濤以研究康德拉基耶夫長波週期(康波理論)見長,被業內譽爲“週期天王”。

周金濤

康波理論認爲,經濟的發展符合以50-60年爲一個週期的週期性波動規律。著名的“美林時鐘”所提出的經濟週期波動中的“繁榮、衰退、蕭條、回升”四大階段,其理論基礎就來自於康波理論。

美林時鐘

在2015年底,周金濤發表了《中國經濟即將觸底》、《2016,爲資源而戰》、《宿命與反抗》三篇文章,明確指出2016年最主要的機會來源於商品的反彈,在股市中則表現爲供給側改革及週期品的機會。

現在回看當時的行情,這的確是2016年投資收益率最好的領域之一。

只可惜,天妒英才,周金濤的生命,沒有走過一個完整的康波。

同樣沒能走過一個完整康波的金融界人士,還有很多:

2015年10月7日:交銀施羅德投資總監項廷峯因心臟病突發離世,年僅46歲。

2014年8月1日:長信基金首席風控官陳曉剛因突發腦出血離世,年僅45歲。

2013年3月11日:博時基金行政總裁李鍇因突發腦溢血於凌晨不幸在香港逝世,年僅42歲。

2011年初:銀華基金前基金經理楊長清去世同樣讓整個業界震驚,年僅37歲。

2009年7月: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投資總監孫延羣去世,年僅41歲。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他還躺在病牀上看研究報告;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牀邊的電腦還開着,在查看跟市場有關的資料。

2009年初:51歲的工銀瑞信基金公司原固定收益總監文鳴因爲癌症病逝。文鳴在生病後曾休息了一段時間,但是手術完了之後又回到公司上班,病情再度惡化,遂致不治。

這麼多悲劇集中地發生在一個行業裏,不禁讓我們反思,頂着巨大光環的金融行業,吸引着無數人投入其中的同時,也給從業人員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當大量的頂尖人才不惜放棄自己學習的專業、放棄自己原先從事的行業,跨界擠入壓力巨大的金融圈時,這些工作有沒有給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同時,這些工作又有沒有給從業者的生活質量帶來質的提升呢?

文:深思

來源:中國基金報、券商中國

不想錯過熱門資訊?您可設置第一財經資訊爲星標公衆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