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磅 | 科技助推銀行轉型大潮 賺錢能力竟超2864家上市公司

■近幾年銀行的生存環境有所變化,前有不斷加碼的監管壓力,後有科技金融公司的窮追不捨,由人人豔羨的“躺着賺錢”到“銀行不改變就會消失”,銀行轉型的出路何在?

■事實上銀行變得更聰明瞭,經過前幾年盈利下滑的低谷,以股份制銀行、國有大行爲首的銀行業迅速反應過來,積極開展科技對金融的賦能作用,通過技術手段將金融產品和服務延伸至客戶的生活生產中,並用大數據分析客戶羣體爲其提供更加個性化、針對性的服務與產品成爲銀行重回失地的重要途徑

■越來越多的銀行將科技元素注入自身發展策略或者提升至戰略高度,而有意思的是,這一變化已經融入無形之中,當你在電商奮戰“雙11”,用各種線上支付完成交易,最終提供了資金、服務的或許恰恰是銀行

■金融科技打破風險傳播主體的時空限制,具有跨市場、跨行業、跨地域的特點,爲人們帶來很多便利。但科技在某種程度上也帶來新的風險,這是銀行不得不面臨的新挑戰

《投資者報》記者 閆軍

銀行是否會變成消失的恐龍目前還不好說,但是面對互聯網金融的衝擊,數字化金融戰略已經成爲全球金融業的共識,不乏聰明人的銀行業早已經放下架子,深度擁抱科技力量。直銷銀行、雲上營業廳、手機銀行等新生事物早已在各家銀行中落地生根且開花結果,甚至不少銀行已經與互聯網巨頭合作,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上進行了探討與實踐。

在資本市場上數據是最好的證明。剛剛結束的三季報披露顯示,A股28家上市銀行淨利潤總額高達1.23萬億元,同比增長6.73%,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6.91%。另一方面,三季度所有A股上市公司淨利潤不過3.14億元,28家銀行就佔了四成,淨利潤排名最後的江陰銀行在上市公司中排名位居第692位,銀行賺錢能力超越了2864家上市公司。

銀行業績的整體改善與宏觀經濟的企穩有關,但是更爲重要的是,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所謂“圍追堵截”,銀行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更爲準確的認識,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商業銀行形成了一定的衝擊,也迫使商業銀行社交網絡推動更多的交易,不過這並非是銀行向金融科技轉型的唯一原因。

IDC金融行業市場報告認爲,經濟新常態與金融市場化改革同樣是促使銀行轉變的原因:經濟進入新常態後,既爲商業銀行產業信貸投向、客戶結構和業務結構的調整以及盤活存量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及金融市場化的改革利於商業銀行差異化經營和加快金融創新。

01

金融服務愈加智能化

《全球銀行業報告(2017)》指出,如果銀行不積極應對數字化的話,到2025年,數字化對銀行造成的威脅可能會讓行業的淨資產收益率(ROE)降至5.2%。據預測,截至2025年,五大零售業務(消費金融、按揭貸款、中小企業貸款、零售支付和財富管理)中10%~40%的收入將面臨威脅,20%~60%的利潤將會消失。

這並非危言聳聽,個性化、精準化服務已經在無數領域獲得成功驗證。分析瞭解客戶同樣是科技賦能金融最先實現的功能,銀行不乏海量的金融數據,藉助大數據的建模技術和人工智能學習技術,深入洞察客戶的需求、預測客戶的行爲、創新自身的產品和服務,以智能化方式服務於客戶,提升便利化、個性化、品質化的用戶體驗。

這一點首先體現在以招商銀行、平安銀行等注重零售業務的銀行轉變上。招商銀行相關負責人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利用金融科技重新定義了客戶定義、服務客戶的內容與方式、商業形態、組織、文化和運行方式。推動服務對象從客戶向用戶轉變,不再侷限於招行的場所或者網站以及自我設限在特定的內容,而是沿着用戶的金融需求自然延伸。

“在營銷智能化方面,持續升級‘智慧營銷平臺’和‘個性化推薦系統’,截至目前,已經生成1500多個客戶畫像標籤,細分標籤量提升6倍,營銷客戶觸達次數提升了2.6倍,客戶目標名單分析效率提升5倍,營銷成功率達到了14.38%。”招商銀行上述負責人介紹。

平安銀行則是將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裝進了“口袋銀行APP”,並推出支持行內員工移動作業、互動交流的口袋銀行家APP,在線下推出“輕型化、社區化、智能化、多元化”的零售新門店,整合打造智能化OMO(Online Merge Offline,線上線下相融合)服務體系,將客戶的口袋銀行APP與零售新門店無縫對接,實現了多種服務場景的線上線下融合。

智能化在服務小微企業的信貸業務同樣大有可爲,以江蘇銀行爲例,其稅e融實現了通過稅收等數據獲取企業運營情況併爲之提供相應的信貸服務。利用大數據,稅e融實現了申請、審批、簽約、用款全流程全線上移動化辦理,客戶可以使用微信掃碼申請、貸款秒批秒放。截至目前,“稅e融”已累計向2.4萬戶小微企業發放貸款300億元。除了稅e融,江蘇銀行還推出了包括購e融、匯e融等系列產品。

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此前則表示,要打造發展優勢、突破發展瓶頸,關鍵要靠科技引領,把科技元素注入全流程、全領域。

以手機銀行爲例,據瞭解,中國銀行以打造“E中銀”品牌爲目標,以“互聯網+”推動獲客、活客,以“移動優先、數據洞察、場景融合、智能金融”爲核心發展策略,以手機銀行爲核心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持續探索場景融合、延伸服務觸點,加強技術應用、形成面向未來的智能服務能力,不斷創新支付、融資、資管、交易等網絡金融產品,着力打通境內境外、線上線下,全方位滿足客戶各類金融及非金融需求。

02

多元化滲入場景和機構

過去,金融服務場景和生產生活場景相對分離,但隨着淘寶、京東、微信等創新產品在移動互聯時代的成功,客戶的生活場景和金融場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深度融合的金融生活場景爲客戶提供了個性化和智能化的數字體驗。這一領域伴隨着互聯網金融平臺、消費金融公司的挖掘成爲金融機構競相湧入的“富礦”。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與企業的密切融合使其具有天然的優勢。

最早融入場景化的銀行業務非信用卡莫屬,在消費金融爆發之際,信用卡業務最先受益。年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工行、建行、招行、中行髮卡量超過萬億張,此外,7家銀行信用卡交易量過萬億元。

此外,純線上聚焦場景應用,銀行積極申請消費金融牌照,目前持牌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已經達20多家,包括招行、中行、郵儲銀行、北京銀行等多家銀行均有佈局。

值得注意的是,五大行均在電商平臺上有所作爲,比如工商銀行“融e購”、建設銀行“善融商務”、中國銀行“雲購物”、農業銀行“e管家”、交通銀行“交博彙”等。年報數據顯示,以工行爲例,截至去年底,已建立核心金融服務場景240餘個,涵蓋生活、消費、出行、理財投資、公共服務等百姓生活的主要領域。

比如,建設銀行打造的“住房租賃綜合服務平臺”,提供給政府機構、租賃企業、租客、房東等住房租賃相關主體使用,建設銀行方面表示,要構建一站式住房租賃金融生態圈,將金融服務嵌入到平臺生態的具體場景中。

IDC研究報告顯示,未來,客戶的生產生活場景將是金融交易的入口。銀行不僅要提供金融服務,更要把這些離散的場景串通起來,提供一個無縫連接的金融服務支持。在各種場景中智能化挖掘客戶個性化需求、迅速通過模塊化組合研發並匹配相應產品,最終憑藉豐富的應用場景和無處不在的銀行服務入口,融入到零售客戶的生活和工作中,嵌入到對公企業的財務管理、供應鏈管理等環節中,將金融化於無形,融入場景。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銀行更爲下沉,未來用戶對銀行直接提供的服務可能會變少,取而代之由其他機構提供直接服務,銀行如同毛細血管鑲嵌於其中。當前中行、建行、招行、浦發等銀行推出的交易銀行便是代表。

交易銀行,簡單來講,就是跨界融合,利用開放API、SDK等技術,將銀行的金融服務植入各類商業生態系統。

中行方面表示,其中銀開放平臺提供SDK嵌入服務、API專線接口服務、公共H5功能服務,正在推進與東方財富網、騰訊微信平臺、途牛、去哪兒網的相關業務對接多個外部合作項目,進一步拓展獲客渠道,以豐富服務場景。

03

金融科技子公司陸續成立

2015年12月,興業銀行率先成立興業數金,開創了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的先河,到今年5月份,民生銀行成立“民生科技”,此外還包括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以及建設銀行共6家銀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從意願和能力來講都是金融科技公司設立的主力,上述6家銀行中,股份制銀行佔據5個席位。

挖財研究院報告顯示,在技術研發與應用佈局層面看,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以提供雲服務爲主,紛紛打造雲平臺。例如,金融壹賬通提供的解決方案也包括智能銀行雲、智能保險雲和智能投資雲。興業數金的雲服務體系包括銀行雲、普惠雲、非銀雲、數金雲,並且,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還可以進行領域細分。

招銀雲創推出金融基礎雲、雲災備解決方案、中小銀行互聯網業務上雲服務、互聯網出口安全混合雲解決方案等。民生科技目前業務包括金融雲、行業雲、異業雲、協同雲等。

2018年6月,與阿里雲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推動分佈式架構、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技術與解決方案。

2018年5月,光大科技則與騰訊雲分別代表光大集團與騰訊集團簽約,共同成立“光大—騰訊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

除了自身成立科技子公司,銀行與互聯網巨頭的強強聯合也是看點,中行牽手騰訊,建行與阿里、農行與百度、工行與京東,有人戲稱四大行“瓜分”了四大互聯網巨頭。

事實上,“瓜分”一說並不準確,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牽手互聯網巨頭進行合作,有統計顯示,阿里巴巴合作的銀行有10家,騰訊、百度同樣接近這一數字。比如,中信銀行和騰訊雲推出手機銀行智能語音產品。再比如,浦發銀行與外資銀行軟件公司Temenos共同打造的“浦發銀行?Temenos科技生態聯合實驗室”,僅在今年早些時候,浦發已經與百度、華爲、科大訊飛等互聯網公司建立創新實驗室,中移動成立5G聯合實驗室。

04

努力拼爭投入成本不菲

包括招行、平安、中行以及江蘇銀行4家銀行均以科研投入不低於上一年的營業收入1%繼續吸引着市場的眼球。

在加大科研投入上,招行堪稱業界先行者,該行方面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其於2017年設立了Fintech創新基金,截至2018年6月末,全行申報金融科技創新項目705個,已立項項目325個,完成立項的項目預算共17.9億元,主要投向基礎設施建設、服務體系升級轉型和生態場景建設三個方向。

中國銀行提出,未來將大幅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在常規科技投入之外,每年投入科技創新研發的資金不少於當年營業收入的1%。今年,中行還計劃全面引入市場化運行機制,開闢金融科技發展的全新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不低於1%的營收投入科研中,從投入成本來看,並非中小銀行可比拼。小小金融總經理劉小峯認爲,由於獨立發展金融科技的週期較長,成本較高,而且還可能會失敗。對於實力較弱的中小銀行、村鎮銀行而言,可與科技公司、大型銀行合作發展金融科技。而實力較強的城商行等銀行,則可獨立發展金融科技並對外輸出技術。

同業賦能方面,興業銀行的“銀銀平臺”已成爲國內合作機構最多、合作品種最爲豐富、交易規模最大的同業合作平臺。

興業銀行相關負責人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截至2018年6月末,“銀銀平臺”簽約法人機構近1400家,聯網合作機構近1100家,2017年全年結算金額超過4萬億元,面向中小金融機構及其終端客戶銷售財富管理產品超過兩萬億元,科技輸出服務超過200家中小金融機構。

05

謹防科技放大金融風險

普華永道《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調查報告》顯示,在對金融機構調研中,未來1-3年最希望與金融科技公司在哪些領域開展合作的選項中,“反欺詐、加密、風險控制等”關鍵詞高居榜首,62%的銀行有這一意向,55%的銀行已與金融科技公司在上述領域達成合作。

不過各家銀行在智能風控方面各有招數,以招商銀行爲例,在風控智能化方面,投產天秤系統用於欺詐風險控制,綜合客戶設備、環境、交易對手等幾十個維度,2000多個變量,實現30毫秒內風險決策和億級數據計算能力,達到百萬分之一量級的資損水平。

江蘇銀行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其直銷銀行在業內率先建立了適用於互聯網交易特徵的反欺詐系統,依託大數據技術,實現對可疑交易的監控通知、加強驗證和阻斷功能,保障客戶信息、資金安全以及消費者權益。

劉小峯表示,金融科技打破風險傳播主體的時空限制,具有跨市場、跨行業、跨地域的特點,這容易導致金融風險的擴大化。同時,也要警惕違法違規業務藉助金融科技改頭換面,這對銀行的風控是一個新的挑戰,也需要監管層探索出一套與此相適應的監管體系。(思維財經出品)■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下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