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2015年前后,我因为偶然读了几个短篇,无法自拔地迷上了筒井康隆。当时国内能找到的中文版作品主要就是《盗梦侦探》《穿越时空的少女》和《文学部的唯野教授》,都看完之后,我还想读更多。怎么办呢?看原版吧,我不懂日语。现学日语吧,远水解不了近渴。后来灵机一动——日语不行,咱会英语啊。看看筒井康隆的英译本吧,说不定就有我没看过的呢。

把Yasutaka Tsutsui的大名在网上一搜,果然找到一部兰登书屋出的短篇集——Salmonella Men on Planet Porno,日语原文是《ポルノ惑星のサルモネラ人间》,翻译成中文就是《色情星球上的沙门氏菌人》。整个集子里都是幽默诙谐、讽刺世事的短篇小说,看得我脸疼(笑的)。翻到最后是同名中篇《色情星球上的沙门氏菌人》,讲述一支地球科考队在外星球探险的故事,情节有趣至极,而且从头污到尾——这么说吧,要是拍成动画片,必须整个屏幕都打上马赛克,连背景都得捂严实。

看完我想,就冲这个中篇,这本书在国内就绝对出版不了,太可惜了,很多中国科幻迷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筒井康隆还写过这种东西。话说回来,美国人的选题视角真的很独特呢!

编辑当然三本书不离本行,于是我开始留心英语国家会出版哪些与日本相关的科幻作品。在翻译的总体数量上,英译作品当然比不过中文版,但是西方人看待日本的视角往往与中国不同,在这两种视线的夹角中,说不定就有好玩的东西可以介绍给中国读者。

第二年我就遇到了两本值得搞一搞的书。一本是彼得·特莱亚斯创作的《日本合众国》,另一本是真澄· 华盛顿和尼克·马马塔斯主编的短篇选集《日本未来时》。(所谓好事成双,这两本书是我们同时做出来的,所以放在这里一起说,推荐大家也两本一块儿看。)

有不少读者关心彼得·特莱亚斯的血统问题,这里介绍一下: 这个小伙子是个美籍亚裔,至于究竟是华裔还是韩裔,在我的屡次逼问下,他始终避而不谈。不过他曾透露在中国有亲戚,而且他的老婆是华裔,“徐泰哲”这个名字是还老婆给起的,所以即便他不是纯华裔,他也是华裔的女婿。所以请大家不要再纠结啦!

中日美三种文化对彼得·特莱亚斯的影响都很深,他小时候是读《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这些中国经典长大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则和典型美国人无异,进入游戏产业从事视效工作之后,又不可避免地浸淫在日本流行文化中。这样的生活背景决定了他看日本的视角:对待历史上的日本,他表现得像个中国人;而对待当代的日本,他表现得像个西方人。特莱亚斯在中文版序中谈到,他的创作初衷是想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二战的太平洋战场,了解日军在当年犯下的罪孽。正因如此,他才设计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冤魂在电子游戏中复仇的情节。而另一方面,书中又充斥着废柴开挂、机甲大战、手炮改造娘之类的日系元素,作者对日本流行文化的热爱溢于言表。

其实在当今的中国,这两种态度我们都不陌生,它们往往属于两个完全不同人群。但是,在彼得·特莱亚斯和他的《日本合众国》中,这两种态度奇妙而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气氛。我想这种情绪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会是一种新鲜的刺激。

彼得·特莱亚斯与他的偶像小岛秀夫

接着再来说说《日本未来时》这个短篇集。原出版方叫作Haikasoru,总部位于旧金山,是一个专门以英语翻译日本科幻小说的出版社。他们在2009年将樱坂洋的轻小说《杀戮轮回》译介到美国,获得了巨大反响,这才有了后来的好莱坞科幻电影《明日边缘》(汤姆·克鲁斯和艾米莉·布朗特主演,2014年上映)。

《明日边缘》预告海报

在《日本未来时》的中文版制作流程中,我需要把原出版方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可Haikasoru这个词儿,虽然看起来像日语,字典里根本查不到。于是我给他们的总编辑真澄·华盛顿发邮件询问,贵公司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中文应该怎么翻译?看到答复之后我哑然失笑,原来Haikasoru就是英语high castle的日式发音“海卡索鲁”。

因为菲利普·迪克的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中文译成“高堡奇人”,我决定将Haikasoru译成“高堡”。真澄·华盛顿也很同意这个译法,并说以后他们的中文官方名称就叫“高堡出版社”了。

言归正传,说说这个集子。《日本未来时》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其中的篇目一半来自美国作家,另一半来自日本作家。收录的日本作家有伊藤计划、円城塔、小川一水、菊地秀行和飞浩隆,对于熟悉日本科幻的读者来说,这些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这里就不多介绍了。再看美国作家这边,除了刘宇昆,其余作者大家都不太熟悉。所以我想着重介绍其中的两位:戴维·莫尔斯和凯瑟琳•M.瓦伦特

戴维·莫尔斯和他的女儿

戴维·莫尔斯为这本选集贡献了《禁区武器高隆比娜》。不知道有没有幻象文库的老读者还记得这位莫尔斯老兄,《未来的序曲》曾收录了他的短篇小说《菲尼斯特拉》,那篇作品有一股异常浓重的宫崎骏动画电影味儿。这次为了解决《禁区武器高隆比娜》中一些词语的翻译问题,我借机和戴维·莫尔斯通过邮件聊了起来。

莫尔斯儿时住在圣迭戈,离墨西哥边境很近。当时有一个墨西哥的电视台可以通过调频收音机接收音频,于是他每天早上坐校车时能听20分钟的电视,他听的就是英语配音的《宇宙战舰大和号》,这部动画片是他的日本文化启蒙,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宇宙战舰大和号》截图

莫尔斯14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东京。他在日本念了三年中学,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日语,还能读写汉字。在最“中二”的年纪,他爱上了高达和宫崎骏的电影。他坦言《风之谷》和《天空之城》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菲尼斯特拉》的宫崎骏味儿找到原因了。)

《禁区武器高隆比娜》源自莫尔斯的“高达”情节,小说讲的是一支巨型机甲中队深入禁区打怪兽的日常。故事里的每具机甲都有名字:高隆比娜、皮埃罗、斯凯拉谟修、潘塔隆——都是意大利即兴喜剧中的固定角色类型,而怪兽的代号则都是德语词。(相比之下,《日本合众国》里的机甲都是日本武士的造型,代号也都是日语词。)我好奇地问莫尔斯:为什么你要选择用意大利语和德语词给它们命名,让小说显出来一种“欧洲味儿”?莫尔斯轻描淡写地回答:日本流行文化很本来就很喜欢借用欧洲元素。这答案真是让我佩服至极,这位绝对是内行!

瑟琳•M.瓦伦特

凯瑟琳·M.瓦伦特为这本选集贡献了《一息一画》。虽然她在中国不算火,但在美国名气不小。瓦伦特是一位高产作家,个人特色非常鲜明,她的作品辞藻华丽,文艺范儿很重,而且对民俗故事颇有研究。(我总觉得凯瑟琳·M.瓦伦特就是类型文学界的安吉拉·卡特。)她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六发左轮白雪公主》(Six-Gun Snow White),她用西部片的风格重述了这则经典童话,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一读。

凯瑟琳·M.瓦伦特与日本也羁绊颇深,她的前夫是驻日美军,所以当时她也跟着去了日本。但丈夫大部分时间都不陪在身边,只有她一人孤独地在异国生活。那段时间里,瓦伦特读书、写作,过得像隐士一般。与流连繁华东京的戴维·莫尔斯不同,独居在军港横须贺的瓦伦特对动漫和各种摩登的流行元素没有兴趣,能在她内心激起共鸣的是日本传统的神道教文化。她把自己的网名改为“yuki-onna”一直用了十年。瓦伦特经常去神社参拜,却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外人,这种孤独又哀愁的生活,感反倒令她更能参透物哀、幽玄、侘寂的真义。

2013年,高堡出版社将瓦伦特的日本相关小说和诗歌结集出版。她是高堡社的第一位非日本裔作者。这部个人作品集中许多篇目都是关于日本妖怪的,收录在《日本未来时》中的《一息一画》也是这样一则和风怪谈:一位书法家困居在一栋屋舍中无法离开,他能化成一支笔,与各种妖怪交流。这支笔暗恋着蝾螺女却不敢表白,心中的情愫终于在百鬼夜行时爆发。

有日本评论家评价瓦伦特的作品“你不仅能看见另一种视角下的日本,还能看见作者的另一面。她是一位大师级的‘故事工程师’,通过调整改造传统的术语和符号,讲述完全现代的故事。”

《日本未来时》一共收录了十三位作家的十三篇小说,受篇幅所限,无法一一介绍,但是真挚地推荐给喜欢日本文化的读者。

希望你们喜欢这两本书,也希望每个人都能跳出固有的视角,发现更有趣的世界。

内容简介:一位作家能用言语杀人。一颗核弹终于炸平了东京。代理人专帮网恋的情侣分手。少女在树海寻找自杀的父亲。寂寞的铁路通往世界尽头。孤独的毛笔遥望着百鬼夜行。从赛博朋克到和风怪谈,十三位幻想家用心描绘"日本的科幻"与"科幻的日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