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地铁早高峰6号线上又出现了让座纠纷。一名戴眼镜的男子声称自己年纪大,强迫别人给自己让座,质问没给让座的人“受过文化教育吗”,还指责对方“早就该给你爹让座”。不光如此,过程中他还不断出口成脏,辱骂让座的男子。期间,有人问他多大年龄了,他气焰嚣张地表示,“我比你爹大”、“你没有理由说我”。
让笔者十分疑惑的一点是,从外表上来看,这名男子头发乌黑,脸上也不见有皱纹,没见显老,也不见有何身体不适,为何理直气壮强迫他人让座?更为“双标”的一点是,他一边质问别人“受过文化教育吗”,一边自己的口中却不停骂出脏话,甚至在别人无奈给他让了座之后,脏话还没有停止。这又何谈是“受过文化教育”呢?并且,拿别人的“爹”出来说事,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是没有道德素质的表现。
有网友表示,“倚老卖老最为可恨”、“比人家爹大,可比我儿子还不懂事”、“这人看着也不显老啊”......让座本是文明礼让的表现,看到有需要座位的人,心甘情愿让出自己的座位,这是可以的。但如果是仗着自己年老或体弱,强行向别人要座位,就有点道德绑架的意思了。虽然我国倡导尊老,也在公交、地铁上设置了老弱病残孕的爱心座位,可并不意味着只有老年人可以坐,也没有强制他人必须给老年人让座。现代社会,年轻人也都有个病痛疲惫的时候,坐一下也未尝不可。
其实,在让座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混淆了这样一个概念,设置了爱心座位,就一定要让座吗?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乘客上车之后,在有很多空座位的情况下,即使离得比较近,也会刻意避开爱心专座不坐,走到较远的普通座位坐下。也有乘客不小心坐到了爱心座位上,意识到的时候就像是做错了什么事一样,会马上换到别的座位,或者站着不坐。
为什么他们会认为爱心座位是不能坐的?原因有二,其一,在早些年刚刚设置爱心座位的时候,取的名字叫做“专座”。这个“专”字,就带有了隐形的强制意味,让人觉得只有规定的“老弱病残孕”人群,才会被允许坐在这个位置上。虽然后来这种叫法不再流行,仍有很多人惯性地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坐爱心座位。
其二,爱心座位原意虽是给“老弱病残孕”的人群设置的,但是相较而言,老人的群体基数远远大于其他几个人群。老年人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年轻人就应该让着自己,这才是“尊老”的表现,当出现有人不让座的情况,他们就认为自己本可以依靠“年龄”获得的优先权受到了侵犯,这些不让座的人是“不尊老”、“没文化”,应当受到教训。所以,人们轻易不去坐爱心座位,也是为了避免和这些老年人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惹上“不尊老”的骂名。
但是,年龄大就一定要被特殊对待吗?老年人认为年轻人应该给自己让座,年轻人觉得自己也需要座位休息,没有了以往那种自觉让位的氛围,让老年人们觉得社会风气变了,自己不被尊重了,所以才会屡屡出现公共交通上的让座纠纷。还记得前些年,还会有同车的阿姨帮着老人说话,年轻人不让座,还会引起整个车厢的谴责。如今却没有了,为什么呢?
上月底,长沙地铁曾有一位老年男子强行要求年轻女孩让座,对方不让就硬坐了下去,还扬起手里的雨伞说:“我打死你”。这个事件同样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很多人将关注点都放在了老人的那句“我打死你”上。不被让座,难道就要被这样恶语相向吗?是好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如今网络上也在谴责这些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的人,网友们认为,年龄应当给人带来的应当是涵养,而不是一个不顺心就出口成脏。
社会需要爱心,这不可否认,但我们都需承认的一点是,爱心不可是强迫来的。一旦有了强迫的行为,这爱心就变味儿了。如今我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代际沟通的成本也越来越大,年轻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理解老人,老人也缺乏和年轻人沟通的机会和场合。如此形成的沟通真空带,让两代人之间就如同隔着一条银河,遇到问题时只能隔岸跳脚,却从来都不能各让一步。
相关文章